
關於倉頡有很多事情可以說。因為太遙遠,確實迷戀者眾多,但他真的只是個傳說。最顯著的標籤是造字始祖。流傳比較廣的介紹是:他姓侯岡,名頡,被尊為「造字聖人」。
倉頡造字需要解釋一下,《說文解字》說他是黃帝時期的左史官,受鳥獸的足跡啟發,分類別異,並搜集整理實用漢字。首先左史官這個說法,不必多說,扯呢。負責為皇帝記錄統計一些事情是可以的,至於左史官這個職位那是被想當然的穿越了。

關於造字,很多人會誤解是倉頡發明了漢字。其實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倉頡把許多一字多形的字進行了強制性統一改革,並且有可能自己也確實發明了一些流傳比較高重要文字。關於對文字統一改革在《荀子·解蔽》中說的還是比較合理的,荀子稱:「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這是倉頡造字傳說之後對此事記載比較早的文字論述。其中,「好書者眾矣」說明搞文字發明的人還是比較多的,「而倉頡獨傳者一也」,這裡的「一」的意思就是規範統一,和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的做法是一樣的。
倉頡是不是重瞳四目?信息的傳播過程也是一個加工的過程。在古代重瞳是聖人異相的一種認識。史書上記載有重瞳這種異相的人有八個人:倉頡、重耳、虞舜、項羽、呂光、高洋、魚俱羅、李煜。雖然不全是聖人吧,但是都不是一般人人物。乍一看這種說法很準嘛!其實更多的有重瞳的人,是沒有機會被記錄下來的,因為普通。
重瞳可以理解,現代醫學上有虹膜粘連、雙瞳仁,也有的是先天白內障呢?至於「四目」很多人的理解為四隻眼睛,包括倉頡的一些畫像。其實「四目」是根據重瞳來講的,所以倉頡是雙瞳仁,看著像四隻眼睛。

倉頡究竟是哪裡人?但凡名人的出生地和埋葬地大多是有爭議的。各個地方有的甚至為了爭論而口不擇言,更是花樣百出。倉頡歸屬地也很熱鬧。全國倉頡陵、倉頡廟、造字臺不勝枚舉,有的甚至大肆興建,祭拜。在眾多倉頡相關的遺蹟中,始建於漢代的有四處:河南南樂、虞城、開封和陝西白水。始建於晉代的有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始建於宋代的有兩處:河南陽武、洛寧。其中開發的最好的是白水,建的最早的是商丘虞城縣的倉頡墓。
開發的好,建的早,並不能確定倉頡就是那裡的。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倉頡遺址呢?一個非常關鍵問題,倉頡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水拜受洛書。這兩部書直接就認為倉頡曾經稱帝,不過在《漢書古今人表疏證》中說:「倉頡或以為古帝,或以為黃帝史官,疑莫能定。這種觀點至少是存疑的,不人云亦云,相對比較客觀。也就是說倉頡很有可能是一個部落首領或者部落的名稱。如果真是這種情況,遍地都是倉頡遺蹟就不足為怪了。因為古代部落是在不斷發展和遷徙的。
錢穆在《黃帝》一書中認為,倉頡是東方部族的一個首領,倉頡是首領的通名,歷代都名倉頡。這個說法我覺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作為一個部落甚至稱帝的那一代倉頡,其存在早於皇帝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其中造字的倉頡首領應該是跟皇帝同一時期,而倉頡部落一直延續到什麼時間不得而知。
人們最想知道的就是造字的倉頡是哪裡。這個事情只是從經濟價值的角度去強行牽扯,站在尊重歷史的角度來考量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了解具體的歷史只能靠文字記錄,而比較成型的文字記錄始於倉頡,這難度確實太大了。不過,倉頡造字,同一文字,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的一個巨大貢獻,因為一個民族的凝聚不是靠國家這種地域上的形式,更重的是語言文字的統一性不可分割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