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
中國文字的發展可以尋根溯源到上古時期,由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在《萬姓統譜》中記載:「上古倉頡,觀鳥跡蟲紋始制文字。」而漢字在我國的發展也呈現了多樣性,除了倉頡之外,還有很多人也發明自創了許多漢字。甚至有的民族還有著自己的漢字,比如滿文、藏文和蒙古文等等。
在湖南江永,住著一群瑤族居民,其中以女性居多。這裡的女子們自創了一種文字「女書」,是一種專屬女子的文字,書寫了女性生活苦悶和閨房私密。《湖南各縣調查筆記》記載:「其所寫蠅頭細字。全縣男子,無識此字者。」
女書文字繁總兩千多字,但是實際使用的只有幾百。而除了這一類文字外,還有一個女人也自創了文字。不過在她創造的18個漢字中,只有一個還在使用,其餘17個早已被廢除。而唯一沿用的漢字,還基本上只出現在她的名字中,那麼這個女人究竟是誰?
公元624年,在山西文水出生了一個女嬰,在她14歲時,就因為美貌而被唐太宗召入後宮,深受其寵愛,獲得了才人和「媚娘」的稱號。但是在之後的十餘年中,卻沒有得到晉升,一直到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她才真正的走上歷史大舞臺,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
公元650年,武媚娘從感業寺被接到了皇宮,成為了李治的妃子。公元660年,李治病重,武則天開始垂簾聽政,史稱「二聖臨朝」。在這段時間,武則天逐漸將朝政把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終於在李治死後,她廢除了自己的兩個兒子的皇位,於公元690年登上了皇位,改國號大周,自立為帝。
武則天曾經自創了18個漢字,這18個漢字各個都是標榜她統治地位的字眼,其中大多是「日月君臣,天地授聖」等等,但是這些自創字大多已經被廢除遺棄,只有一個字流傳到了如今,那就是她給自己取的新名字,「曌」字。
《資治通鑑·唐紀十二》:「太后自名『曌』,改詔曰制。」武則天的閨名是武照,但是為了加強她的統治,她自創了「曌」字,寓意自己就像天空上的日月一樣,永遠照耀在大地上。後來人們因為避諱武則天的大名,也曾把「曌」寫成「瞾」字,直到明朝末年,張自烈編撰了《正字通》,廣泛的收集取證,才把這個漢字糾正過來。
武則天被廢除的其他17個漢字,都是因為複雜難寫,實用意義不大,而「曌」字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無非也是因為是她的名字,在後世無論是其子孫出於孝道還是史學界的需要,都不敢廢除這個字。
令人意外的是,其他17個自創字雖然在中國國內被廢除,但是卻有一個自創字遠渡重洋,流傳到了日本。甚至是日本德川幕府的創造者,德川家康其孫子的名字。德川光圀中的「圀」字,就是武則天自創的漢字之一,是「國」的變形異體字。
公元705年,武則天駕崩。她的一生傳奇又震撼,在她去世後選擇和丈夫李治同葬乾陵,還在陵寢外樹立了一座無字碑,讓後世來評說自己的功與過。而她創造的18個漢字,雖然實用意義不大,卻依然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