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這便是倉頡造字的傳說。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只能有個大概的估算,也就是接近十萬個,而常用字只需要3000字,就能覆蓋99%的書面資料。
那麼剩下的漢字中,就會出現很多平日裡無法用到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讀音和意義的生僻字。有些生僻字非常複雜,比如「虋」(音同「門」),但也有些非常簡單,甚至只有一筆就可寫就,比如以下的5個漢字。
「〇」算得上是常見的生僻字之一,這個字讀「líng」,經常會有「一九九〇」這樣的年份寫法出現,所以算是被人們熟知。但單獨拎出來以後,乍一看可能還真反應不過來,畢竟它看起來就是一個圓圈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它和「零」讀音相同,意思也一樣,但2011年的《出版物上數字用法》已經明確規定,數字用作編號時才寫作「〇」(年份屬於編號),而用作計量時的書寫則應該用「零」。
「丶」這個字也是比較常見的漢字,但通常人們並不知道它的真正讀音,而是將它作為「點」或者一個單純的符號來使用。其實這個字讀「zhǔ」,古時和「主」、「注」是一個意思,在古代也可以將它作為停頓號來書寫,還可以做姓氏使用。
「亅」讀音「jué」,是個象形字,它的本意是「謂之逆者,蓋倒須鉤也,釣魚用之」,也就是魚鉤上的倒須鉤。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寫道:「鉤者,曲金也。象鉤自下逆上之形。」雖然簡單又形象,但現在基本已經見不到這個字的使用了。
「丨」字也是個象形字,而且還是個多音字,有「shù」、「gǔn」、「yī」和「tuì」的讀音。讀音不同意思也不同,按順序分別是「豎」、「上下相通」、「姓氏」和「從下往上寫」的意思。不過「yī」和「tuì」兩個讀音用得極少,這個姓氏也是極其罕見。
「乚」也是多音字,分別有「háo」和「yǐ」的讀音,前者同「毫」,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後者同「乙」。同時它也可作為部首「豎彎鉤」使用,比如乳、亂、乩都是用的這個偏旁。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集形象、生涯和詞義為一體的特點,在世界文字中獨一無二。經常有外國友人表示漢字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之一,即使會寫了,靈秀雋逸的行書、楷書、瘦金體等書法也能看得他們眼花繚亂。
雖然漢字有著千萬年的歷史,但這些生僻字逐漸被替代,也是漢字逐漸進化改良的結果。很多生僻字生活中根本用不到,所以認不認識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有一些甚至在電腦上都打不出來,也給一些用生僻字取名字的人帶來了很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