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五種書體常識

2021-01-19 WM微美建築

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


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

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

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距今3千年)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兇吉禍福,記載佔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歷史上曾經失傳過。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藥「龍骨」中被學者發現,以後在河南安陽古殷都廢墟中陸續大量發掘出來,共有十多萬片,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鐘鼎文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鍾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周宣王時有位姓籀的太史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鐘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就篆書的藝術而言鐘鼎文、石鼓文結構奇古,融入了先民質樸的美,更受後人所喜愛。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銘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盤》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蕩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由於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隸變承前啟後,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隸書的名詞:古隸、今隸、秦隸、漢隸、佐書、八分、草隸、魏隸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


作為初創的秦隸,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只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姿態優美。


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包括筆畫和結構兩個方面。隸化的方法有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調正筆畫斷連。省減筆畫結構等等。其中以橫向取勢和保留毛筆書寫自然狀態兩面點最為重要。橫向取勢能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制約。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而毛筆的柔軟性以使漢字筆畫產生了粗細方圓。藏露等各種變化。還有字距寬。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漢隸表現在帛畫、漆器、畫像、鈾鏡中精美絕倫。而在碑刻中更顯其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牘。魏晉南北朝隸書大多雜以楷書筆法;唐朝隸書不乏徐浩等書家。宋元明三朝的隸書也難振漢隸雄風。直至清朝。漢隸才得以復甦。有餘農、鄧石如、何紹基等,別有建樹。


隸書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漢《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史晨前後碑》《乙瑛碑》《石門頌》等。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吳皇象《急就章》、《文武將隊帖》、晉索靖《月儀帖》

草書是早於楷書的書體,章草始於篆書向隸書演化的過程中,隸書對章草的影響大些,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寫的隸書。章草的代表人物:漢代有史遊、杜度、崔瑗、張芝、張旭、等人,三國有皇象、索靖等人。



2.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晉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孫過庭《書譜》等。


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的。漢代張芝對創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稱為「草聖」。很可惜的是,現今沒有他的墨跡。「今草」之名,是晉代為了和章草相區別起的名。歷代很多書法名家都善今草,黃庭堅、趙孟頫、鮮于樞、祝允明、文徵明、徐渭、張瑞圖、傅山、王鋒等書法大師都留下了許多墨寶。



草書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於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張旭《古詩四帖》、唐朝懷素《自敘帖》


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史稱「顛張醉素」,是講張旭、懷素常在醉酒後,筆飛墨舞,其狂草線條流走飛動,結體險絕,謀篇奇特,尤如夏雲變幻莫測,痛快淋漓。



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云: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髮之」,故學張旭難。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說,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於草書的行書。筆法比較流動,清朝劉熙載《書概》云: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書而縱於真,「草行」近於草書而斂於草。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行書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則稱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還有如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頫、鮮于樞、康裡,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鐸,清代的何紹基等,都擅長行書或行草,有不少作品傳世。


分為行楷和行草。


如: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現代見到的王羲之的很多書法碑帖,並不是他的原跡,多是由後人臨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跡多數隨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宋米芾《苕溪詩卷》、元趙孟頫《洛神賦》、明文徵明《醉翁亭記》等。




如:晉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帖》、唐顏真卿《祭侄稿帖》,行書是界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最適用的一種書體,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接近於草書的稱為行草。行草是王獻之創立的書體,《鴨頭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行書碑帖眾多。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餘。也就是說:寫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寫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侷促,故古人所謂「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蘇東坡論書有「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的精語。以上這些話怎麼講呢?因為我們通常寫大字時,以為地位(面積)寬闊,可以任意揮灑,結果字體變成了鬆散空闊。寫小字則正好相反,因為地空間太小,擔心寫不下就越難免要盡力局縮,往往局縮過當,反而變成蜷促。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現象,極易觸犯的毛病。所以蘇公「大小難能」這句話,正是針對這種神情而發,更是經驗老到之談。


寫小字的重心與筆畫的配合,則與大字無大差異。至於運筆,則略有不同。小字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大字要雄壯、厚重。大字下筆時用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小字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譬如寫一橫,起筆處或尖而收筆處則圓;寫一豎,起筆或略頓,收筆則尖;撇筆則起筆或肥而收筆瘦:捺筆則起筆或瘦而收筆肥,同時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筆畫生動而有情致;點欲尖而圓,挑欲尖而銳,彎欲內方而外圓,鉤半曲半直。運筆靈活多變,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筆筆不同,而又協調一致,一行字寫出來,錯落有致,卻又一直在一條線上,如是則行氣自然貫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項鍊,神採飛揚。


小字為古代日用必需的書法,以前科舉應試時,閱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後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響。朝考狀元、翰林,尤注重書法。是故凡狀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讀書,也都善寫小字。如今硬筆盛行,用毛筆寫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筆臨寫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顯進效,因此想寫好硬筆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練習。定能打下堅實基礎,裨益終身,受用不盡。



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要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時鍾繇的《宣示帖》《薦季直表》,東晉王羲之的《樂毅論》《曹娥碑》《黃庭經》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唐鍾紹京的《靈飛經》等。還有元趙孟頫、明王寵、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跡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範本。



鍾繇書法,具古樸風格,惟傳世作品《宣示表》《薦季直表》,無一確實者,多為後人傳模或臨作。欣賞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書風。


大楷: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根據歷代書法家積累的經驗,學習書法應先寫大楷,作基本練習。掌握好大楷的點畫、結構、布白,做到點畫準確精到,結構疏密得當,則退而寫小楷可做到結體寬綽開張,點畫規矩清楚;進而學榜書則能結密無間而氣魄宏闊,不致渙散無神。


楷書是最晚形成的字體,始於漢末。漢鍾繇《宣示表》、鍾繇《薦季直表》、北魏《張猛龍碑》、晉《爨寶子碑》、晉王羲之《樂毅論》、晉王羲之《黃庭經》。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一道士知王羲之愛鵝,以白鵝換《黃庭經》,所以此帖又稱《換鵝帖》。晉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南朝《爨龍顏碑》、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唐顏真卿《勤禮碑》、唐柳公權《神策軍碑》《玄秘塔碑》。鍾繇對創立楷書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鐘的真跡,早已失傳,《宣示表》是晉唐人臨摹的。用筆質樸渾厚,雍容自然。體勢尚存隸意。



魏碑和《爨寶子碑》、《爨龍顏碑》都屬早期的楷書,以方筆為主,開雄強古樸之風。


楷書到晉代就完美了。唐朝將楷書規範化,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端莊並非橫平豎直的呆板,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書者微妙而又協調的變化。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潛藏豐富的內涵。

(圖文來源於網絡,請讀者自辨真偽;

版權歸原作者,僅供學習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喜歡請分享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2020寧夏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積累:書法字體考點
    不管是公務員還是事業單位對常識都有一定的考察,這部分知識範圍廣泛包羅萬象,要求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考生不僅平時要多觀察多積累,更要注意總結才能便於記憶。今天寧夏公務員考試小編幫你們整理了書法字體考點,希望對你們的考試有所幫助。   書法字體,就是書法風格的分類。
  • 「篆、隸、楷、行、草」這五種書體的起源和特點
    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來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就篆書的藝術而言鐘鼎文、石鼓文結構奇古,融入了先民質樸的美,更受後人所喜愛。
  • 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文化藝術及特殊符號就是書法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採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致性。
  • 中國書法申遺宣傳片,值得珍藏!
    中國書法的「申遺」之路:2005年11月底,中國書法「申遺」工程啟動;2007年6月26日,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正式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中國書法」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中國書法家協會
  • 書法大全來了,先點擊收藏!學習書法必備!
    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
  • 一次性把書法五體說明白
    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
  • 學習書法,分享形態相近的兩種書體,楷書與行書的區別
    學習書法,分享形態相近的兩種書體,楷書與行書的區別 文/成長新視點 楷書和行書,是我們日常常用的兩種書寫字體,行書在一定意義上是楷書的快速寫法,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有書體來源、筆畫風格、章法結構和運筆筆法四個方面。
  • 「字體」和「書體」有何區別和聯繫?
    學習書法不僅僅在「練上」下功夫,還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書法基礎理論知識對每個學書愛好者都是必修功課。比如有些人練了多年書法,但對「字體」和「書體」的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其實兩者有聯繫但又有區別。就中國漢字而言,以「六書」為原則而形成的字體,如甲骨、大篆、小篆等,書史上都屬於古文;自隸書以後,漢字就成為單純的文字符號,如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稱之為今文。可見,字體是專指文字發展變化中出現的各種特定的體式。
  • 當今書法創作現狀中,篆書相較於其他書體是落後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當今書法創作現狀中,篆書相較於其他書體是落後的。從書法史來看,篆書所謂的高峰期只出現了四次,即商周、秦、唐、清中後期。商周時期的篆書是一種文字的啟蒙,因此,那一時期的高峰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秦代篆書作為篆書兩大脈絡的分支,在其時也是大篆文字的式微,小篆逐漸興盛且逐漸形成與「古草」「古隸」的轉換期。
  • 書法中的「五合」、「五乖」術語是什麼意思?
    #書法#「五合」、「五乖」之說出自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書譜》一文中。孫過庭(646~691),名虔禮,以字行。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具有「書藝」、「書論」雙絕才能,其書論《書譜》是留給世人的在我國書法史上最為輝煌的重要書論之一。《書譜》分上下2卷,但均已佚。
  • 一次性把書法五體說明白!
    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就篆書的藝術而言鐘鼎文、石鼓文結構奇古,融入了先民質樸的美,更受後人所喜愛。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銘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篆書教程
    本文乃作者馬大哈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漢字是書法的載體,而五種書體又以篆書難識,學習篆書或篆刻必須首先認識篆書,並掌握一些關於文字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否則在臨寫時心中無數,容易張冠李戴,謬誤百出,貽笑大方。
  • 【書法小知識】都說「墨分5色」,你知道是哪5種嗎?
    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了解書法,了解書體演變,掌握更多與書法相關的知識。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審美判斷能力,開拓思維,增長見識。了解漢字的演變發展過程,了解篆隸行楷草幾種主要的書體,從而讓孩子養成」書法美意識「和」線條美意識」。  少年求索班(13-15歲)  此階段孩子思維逐漸形成,基本技能已經掌握,此階段學習過程中要讓孩子保持創新意識的同時不斷增加知識的豐富性和深度。
  • 從小篆到隸書-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變革
    中國書法的鼻祖是秦丞相李斯,他創造出了小篆這一字體。很多人對於李斯的了解僅限於他的政治才能,很少有人知道李斯其實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事實上,他的書法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是非常傑出的,可謂一流。李斯對書法有十分深入的了解與研究,他曾總結出一套書法理論。
  • 《中國12生肖書法大全》之「豬」系列——西部鬼才黑鬼
    近期,他又另闢蹊徑,潛心書寫了藏文楷書配漢文行書、藏文行書配漢文黑體、藏文草書配漢文隸書12生肖書法,將不同文字書法融為一體,既展示了西部鬼才黑鬼先生深厚的書法功底,也突顯了一個有責任的書家在挖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兩種不同文字藝術搭配在一起,相得益彰,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
  • 書法之門從這裡開啟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學書法應該從篆書入手。因為從書法歷史的角度看來,是先有了篆書,然後再次第有了隸書等字體。這個觀點明顯是不對的,甚至不需要花時間去辯駁. 如果單論字體出現早晚的話,哪怕不上溯到結繩,也要追溯到甲骨文呢。這明顯就不合理嘛。更何況,魏晉之後,書法發展史上,各字體發展歷程犬牙交錯,例如說同是草書,章草脫胎於隸書,今草的淵源則與楷書更接近。
  • 常識課:書法字體演變極簡史
    拋開原始記事的文字不算,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上主要書法字體有以下五種: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書法書體發展順序        這裡需要強調一個知識點,或者說糾正一個觀點,即草書、行書、楷書是同時期由隸書演變出來的三種書體,並不存在先有誰後有誰的演變過程,一般人認為的先有楷書、楷書寫快成為行書、行書再寫快最後成草書、狂草是錯誤的。
  • 書法治亂與朱復戡書論
    眾所周知,中國書法各種書體的發展演變,經歷了極其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從甲骨文到鐘鼎銘文,再到秦小篆,從秦簡、楚簡到漢簡直至漢隸,都還沒有楷書的蹤影。由隸書到魏碑,發展到晉代才形成較規範的楷書,晚至唐代,楷書才最終走向成熟和鼎盛。草書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是由隸書到章草,再到今草,而絕不是從楷書、再行書而來的。朱復戡先生提出過「草由篆出」的著名理論。
  •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 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
  • 武則天76歲時的書法,展現非凡的才氣,創下書法史多項第一
    碑文筆法婉約流暢,意態縱橫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巧隱十個鳥形筆畫,是中國書法史上「飛白體」書體的唯一遺存。碑高6.7米,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草書相間。碑文上下款和碑陰的遊仙篇雜言詩、題名等,分別出自唐代著名書法家薛稷、鍾紹京之手。此處原有升仙觀一座,今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