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書法創作現狀中,篆書相較於其他書體是落後的

2021-01-08 名家書畫鑑賞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當今書法創作現狀中,篆書相較於其他書體是落後的。

從書法史來看,篆書所謂的高峰期只出現了四次,即商周、秦、唐、清中後期。商周時期的篆書是一種文字的啟蒙,因此,那一時期的高峰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秦代篆書作為篆書兩大脈絡的分支,在其時也是大篆文字的式微,小篆逐漸興盛且逐漸形成與「古草」「古隸」的轉換期。篆書的高峰定在唐代是不太靠得住的說法。唐代哪個書體不是高峰呢?隨著漢代各書體的完備到唐代前、中期,還一直未見篆書發跡的苗頭,只有李陽冰的出現,才佔據了唐代篆書的制高點。但是需要清醒認識的是,那時草書、楷書的盛況絕非篆書可比。隨後,宋、元、明、清早期整整大幾百年都是行草書的高峰,直到乾嘉時期的考古學發端,碑學運動興盛,篆書沾了碑體的光,與隸書在此時期又一次煥發生機。

篆書在書法史中出現的四次高峰,其實也並未能說明篆書呈現發展的態勢。所謂的發展一定是在前一個時期的基礎上有表現形式的提升。這其中必有審美意識的完備與提升,也必有代表人物的開創性作用。然而,我們看到的現實是,東周晚期的秦國掠奪了其他諸侯國的文字表現,統一之後用自己國家的文字通行天下而已。這是小篆的發端與完備,對商周時期的「金文」進行了「規避」。漢代的篆書是隸書的附庸,很明顯的是,漢代的篆書地位確實削弱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篆書更是為其他書體所間接取代,導致進入唐代之後篆書的命運更是像在「夾縫中生存」的狀態。從這一大段歷史現狀來說,篆書從秦之後便進入了小篆的時期,直到唐李陽冰也是小篆範疇,只有從清代碑學運動開始,才又一次讓殷商、兩周時期的大篆體系重新煥發生機。對於書體的演繹來說,篆書相對其他書體確實是落後的,起碼沒有明顯的進步。

篆書是創造書法藝術的一個起點,是古法的奠基石,更是後世書法創作的源頭。在書法的語境闡述中,尤其是從筆法概念的層面上來講,幾乎所有的概念都起源於篆書,因此,當我們審視篆書發展史的時候,會發現真正對於篆書的認知有清晰脈絡的時期恰恰只距離我們幾百年而已。甚至說,近五百年的篆書是遠高於歷史上上千年的任何一個時期。縱觀當下的書法現狀,我們欣慰地看到,篆書在當下的發展是史無前例的,諸如篆書風格的多樣化、系統化、專業化與技法的純粹化,參與篆書的研究與創作人群如此之多,在歷史上可能也是很難得的。

在如此龐雜的當代篆書實踐者中,我們看到了篆書的多種面目與表現,諸如殷商甲骨文、兩周金文、春秋戰國各諸侯文字、秦詔版、漢篆、唐宋小篆,這樣的體量在清代諸多篆書名家中也是不常見的。這與當代資源的豐富不無關係,因此給予廣大篆書實踐者更多的參考。在當代篆書實踐者中,不得不提的一位書法家就是王友誼先生,他可能並不能代表當代篆書創作的高峰,也不能以王友誼作為一個尺度來衡量篆書在當代書壇的價值,但是我們卻可以以個案研究的方法來探討篆書的某些價值體系。

一、融會貫通的能力

當代篆書創作的優勢在於資料的豐富性,正是由于越來越多的新的資料出現,為書法實踐者提供了更多的參考,這是古人沒有的優勢,然而當今的優勢也可能會成為創作的短板。如資料的唯一性導致的創作現狀是,對於某一資料進行深入挖掘,做縱向研究,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表現。而隨著資料的逐漸增多,更多實踐者就會做橫向分析與融合,融合是書法創作的根基,但是淺嘗輒止式的學習卻成為當今創作的一個通病。

在碑學與帖學的對比中我們會發現,碑學的新資料要更多於帖學,因此,從清代碑學運動之後,碑學一度以壓倒性的優勢佔據著書壇,這無疑推動了書法的發展。篆書、隸書則是此次運動的最大受益者,諸如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等一大批書家湧現出來。這是資料的豐富性所給予某一種書體的力量。然而,相對於我們當今來說,他們所關注的資料還是有很強的局限性的,從他們的風格來看就很明顯,他們只是就某一碑刻做縱向研究所體現出來的風格,這與我們當今創作環境有了極大的不同,我們既可以做縱向研究也可以做橫向對比,這是這個時代所給予的新的挑戰。

王友誼先生的創作就是給予這兩者的一個綜合體現。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以時代來分析的話會發現,王友誼先生上世紀90年代的篆書風格集中在金文,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縱向研究。在篆書的範疇,大篆是其中一個分支,從具象表現來說,這一支是非常龐雜的體系,對於這樣的縱向「深挖井」,是具有很高的難度的,而王友誼先生在這一點上明晰地提出了非常實用的方法,那就是他對臨摹提出的三個階段:務求形似、形神兼備、得意忘形。這是王友誼先生經過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由此也能看出他對金文不僅僅是形似的表現,更是在轉化時「得意忘形」的高度表達。

王友誼先生在多年的縱向研究之後,到了2003年至2008年,這五年是他書法風格的爆發期。他廣泛汲取多種面貌風格的篆書,進行大膽運用,在對西周時期諸如《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等的書寫達到精熟程度的同時,逐漸加入了東周晚期的文字以及秦乃至秦以後小篆的某些元素,甚至將《西狹頌》《石門頌》《開通褒斜道》等漢代隸書及北魏時期的楷書等風格加入進來,形成了只屬於他自己的藝術表現。他這時期的作品蒼厚、爛漫、自然、雄渾、靈動,在點畫表現上尤其獨特,可蒼可潤、可凝可動、可實可虛,自然天成,獨有風姿。你會看到這時期王友誼先生創作的作品是多變的,不僅僅是某一家某一派,而是似而不矩、守則不淤。很明顯,他在不斷進行橫向的融合與探索,這樣的結果就是——形成了只屬於王友誼的篆書。

二、篆隸相參的嘗試

我們常習慣性地將篆書與隸書放在一個詞彙中去表達,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篆隸」,那麼關於「篆隸」我們又有多少深入的認知呢?篆書與隸書應該是兩個體系,這兩個體系完全不同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小篆的筆法體現的更多的是「圓轉」,所以書寫在紙面上的圖形是曲,以及由曲組成的圓融的空間。大篆則加入了方的圖形,這與隸書產生了形態上的聯繫。隸書的點畫是由輕重關系所導致的粗細變化,隸書的筆法既有「圓轉」,又有「方折」,還要加入「提按」來表現線的豐富性。所以,真正說達到「篆隸結合」的水平是比較難的,畢竟是兩個體系,很難非常和諧地進行統一。

王友誼先生的根基還是在大篆金文,這一體系的確立對於他融合隸法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他用篆書的技法參入隸書的點畫形態,用篆書的圓轉筆法去表現隸書的空間,等等,各種方法在他作品中體現得一覽無餘。然而,我們發現,無論他用什麼方法進行融合,總能以一種基本面目來呈現整體風格。他打破了筆法的絕對獨立性,比如蒼厚的點畫是他從金文中摸索來的,但是他卻加入了隸書碑版的元素,讓這種蒼厚建立在某種特定的範疇內進行表現,這是王友誼先生高超的地方,值得我們更多地思考。

王友誼先生直到現在還在不停地臨摹漢代摩崖隸書,他也系統地保留著各時期的隸書臨摹作品。最為壯觀的是他臨摹的一件《開通褒斜道》作品,用遷安紙書寫,凝結了隸書的造型特徵,但是體現出來的卻是篆書的意趣,尤其是某些點畫的表現與《虢季子白盤》有著暗合之處。王友誼先生真的是將篆書與隸書巧妙且高級地融合在了一起,從篆至隸、由隸通篆,互參互用,讓人嘆為觀止。關於篆書與隸書的融合,在歷史上似乎並未有先例,在當今書壇也很難有更多參考的元素,王友誼先生用這種方法為當代篆書及隸書的書寫提供了可參考的依據,從這一點上來說,他代表的應該是這個時代的印記。

三、精神力量的指引

劉正成先生曾在《王友誼篆書論》一文中說:「王友誼先生是一位異常勤奮的書家,在我所及的圈子裡,沒有什麼人能比他勤奮了。」劉正成在文中記述了他與王友誼相處的二十多年的時間,王友誼先生都是每天早上五六點作日課兩三小時,熟讀熟記甲骨文、金文,他的腦子就是甲骨文、金文的「書法字典」。

對於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是認同的,王友誼先生的勤奮在書壇眾所周知,他從事篆書的研究與創作不僅僅是對於字形的把握與探索,更是對文字壁壘進行打通。他用自己的「笨功夫」來為篆書研究做鋪墊,以至於據我所知一些書法家如弄不懂某個字該怎麼寫時,大家都會說:「找王友誼,他一定知道。」王友誼先生在平谷有兩個住所,每個住所都有一整面牆的書櫃,其中總有一扇書櫃門是虛掩的,那裡放的書封面都是破破爛爛的,且有因長期翻看所留下的破損的內頁,這就是王友誼先生常翻閱的書。這些書幾乎都是非常罕見且種類豐富的篆書字典,甚至還有二十多年前他自己整理的甲骨文集聯、金文集聯等手抄本,這就是王友誼先生的日課,以及所謂「書法字典」名號由來的重要依據。

因此,我們去審查王友誼先生書寫的每一件作品,幾乎是查不到錯字的,對於文字準確性的把握是王友誼先生的「底線」,然後才是風格取向的追求。由此審視當今篆書,眾多作者只側重篆書的造型及變化,忽略了文字本體的掌握,這是很可悲的。我們倒不如學一學王友誼先生,他總說自己是「笨鳥」,所以要「先飛」,對於文字的系統學習,哪裡有「聰明」的鳥呢?不下死功夫怎麼可能一通百通呢?王友誼先生從50多歲開始熟讀熟記大篆文字,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學呢?

王友誼的勤奮更震撼當今書壇的是,他用一己之力通過文字的整理與系統研究,花費了十多年時間完成了《四書》的大篆寫本,甚至還完成了《道德經》《金剛經》《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曾國藩挺經十八法》《孝經》《尚書》《周易》等大部頭著作的大篆本,每一篇文學經典都由王友誼先生變成書法中的經典。王友誼先生今年在平谷首次舉辦了自己的書法展,在這次展覽中,他將這些心血展示出來,每一位觀者無不震驚。王友誼先生在完成這些經典的同時,還不斷臨摹經典碑刻,他說:「臨摹是書法家的日課,無論創作多高級脫離臨摹永遠是走不長的。」因此,在王友誼先生的作品年代跨度中我們會發現,在每一個時期,他都會把自己對於書法的新的理解體現在書法創作的實踐中。

在最近兩年時間,王友誼先生又致力於吳昌碩篆書體系的探索。我們知道,前些年王友誼先生的篆書作品是受吳昌碩影響的,但是他在這個基礎上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一種全新的面目。王友誼先生看到《吳昌碩全集》後,力圖將吳昌碩所有的篆書對聯進行重新書寫,且用硃砂演繹。他寫出了完全「高級」的吳昌碩,甚至說是以豐富的意象表現讓觀者感受到創作者的氣息。讓人不禁感嘆,誰說今人不勝古人?

四、結語

如果說寫篆書的書法家都是坐冷板凳的人,那麼王友誼先生已經坐了快四十年了,這個板凳在前十年甚至前二十年還冷的話,到現在我們似乎感受到了溫度。王友誼先生用自己的實踐給予篆書無限的魅力,這種魅力感召著年輕一輩的篆書實踐者投入到篆書的學習中。這是一種力量,力量來自於帶頭人,帶頭人的作用是為他人做鋪路石,以自己的精神引領一種新的方向。王友誼先生具有這樣的力量,他是一種精神!

王友誼的意義,現在只是開始!(附圖為王友誼書作)

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採玄聖,炳耀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效。(節錄《文心雕龍·原道》)

《筆頭壺中》聯 

毛澤東《五律·張冠道中》    

毛澤東《七律·和柳亞子先生》頸聯  

潘主蘭集甲骨文聯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國書法的五種書體常識
    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就篆書的藝術而言鐘鼎文、石鼓文結構奇古,融入了先民質樸的美,更受後人所喜愛。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銘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盤》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 《說文解字》、李斯與王羲之「變古」:淺談篆書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就書法史來說,篆書是第一個具有書法審美色彩的文字書體。甲骨文和金文、篆籀之文雖然也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但是比之篆書還是相當差,尤其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李斯撰寫了很多篆書碑刻,用來頌揚秦始皇的偉大功業,這些篆書作品後世的書法家看來,極具美感和欣賞性。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篆書教程
    本文乃作者馬大哈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漢字是書法的載體,而五種書體又以篆書難識,學習篆書或篆刻必須首先認識篆書,並掌握一些關於文字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否則在臨寫時心中無數,容易張冠李戴,謬誤百出,貽笑大方。
  • 為何科班出身的書法教師,總是要求學生從篆書起步?
    儘管你自己以為臨帖臨的不錯,卻可能與書法差距甚遠,藝考時也拿不了高分。反之,如果你懂得一些專業的教學理論,不僅書法練習能事半功倍,也能節省下十萬八萬學費呢。科班出身的書法教師在教學生書法起步時,往往會強調「篆書」起步,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練書法首先就要練好筆法(趙松雪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
  • 篆書研究|篆書的歷史發展
    考察上古書法史本身就很複雜,要在複雜的歷史環境中梳理清籠統的篆書概念和其所指,其難度可想而知,從篆書書體的立場上講,嚴格意義上的篆書最多只能指大篆、小篆。在考古學繁榮的今天,隨著地下文物的不斷挖掘,大量的文字例證和實物的湧現,人們的意識裡有一個普遍的認知,就是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簡牘、帛書、兵符、盟書、書契、刻符全都歸入篆書的範疇。
  • 仇高馳:篆書是中國文字發展的源頭
    2017解放門,2018神策門,仇教授都是以篆書字體來書寫,記者在實地探訪中,有些市民表示,對聯中有些字認不出來。對此仇高馳笑答道:「篆書的裝飾意味確實更強,不過我覺得,仔細看一看、查一查,還是能認出來的。再說,有時候越是看不懂越是想看哦。我認為在書法中,篆書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城門春聯中缺少了篆書,難免有些遺憾。」另外,為了方便讀者辨認,仇教授以楷書在對聯兩側分別書寫了釋文。
  • 淺析中國書法—篆書
    在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中,書法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書法大體分為五種,分別是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每種書法的特點大不相同,今兒我們主要來看看其中的一種,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筆法消瘦挺拔,筆鋒犀利,直線比較的多。
  • 書法之門從這裡開啟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學書法應該從篆書入手。因為從書法歷史的角度看來,是先有了篆書,然後再次第有了隸書等字體。這個觀點明顯是不對的,甚至不需要花時間去辯駁. 如果單論字體出現早晚的話,哪怕不上溯到結繩,也要追溯到甲骨文呢。這明顯就不合理嘛。更何況,魏晉之後,書法發展史上,各字體發展歷程犬牙交錯,例如說同是草書,章草脫胎於隸書,今草的淵源則與楷書更接近。
  • 王德功的篆書在堅守古法和自由表現之間達到了一種動態平衡
    精研《說文》而參悟古史,用意書法而於篆結緣。為他後來深入研悟篆書奠定了思想前提和學問根基。由於開始習篆便建立在學術基點上,因而,王德恭並不滿足於僅僅從創作層面來看待篆書,而是將篆書創作納入深厚的學術研究背景之中。篆書創作與古文字研究緊密地結合,從而使他的篆書創作具有鮮明的學術色彩和思想深度。
  • 篆書書法的藝術特色和書寫方法!
    篆書字字獨立,造型別致,裝飾性強,筆斷意連,圓勻如鐵線,且似棉中裹鐵,剛柔相濟,方圓兼備。篆書結字講究對稱均衡,疏密和諧,看似平易,卻又有無窮奧妙,令人回味無窮。(一)篆書的筆法特徵(以小篆為例)因為篆書外形整齊圓潤,所以篆書筆畫相對於檔書和行草書而言,要簡單一 點。
  • 陳波書法:篆書「吳昌碩」石鼓文66幅,「細聊」特徵5大方面
    其書法可謂諸體皆精,但尤以石鼓文最為著名,亦最受其個人鍾愛。諸宗元在民國三年(1914)即吳昌碩70歲時所撰《缶廬先生小傳》中云:「書則篆法《獵碣》,而略參己意,雖隸真狂草,率以篆籀之法出之。」可見吳昌碩將其石鼓篆書筆意融入書法及繪畫之深。《吳昌碩全集》收錄的156件楹聯作品中有138件書體為石鼓篆書,並且其篆書作品的數量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多見。
  • 草篆名家的書法思想,揭示晚明的思想異動
    《寒山帚談》是一部較有系統的論書著作,其中所論大多本於趙氏自己對書法的認識,而不依傍前人,也不受時人影響,他說:「餘作《帚談》緒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寒山帚談》,下同)意在明其得失,成一家之言。全書分上下二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上卷包括權輿、格調、力學臨仿四目,下卷包括用材、評鑑、法書、了義四目。綜合其論書主張分述頗多。
  • 「篆、隸、楷、行、草」這五種書體的起源和特點
    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來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就篆書的藝術而言鐘鼎文、石鼓文結構奇古,融入了先民質樸的美,更受後人所喜愛。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銘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盤》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 篆書的速成規律
    篆書是當今已脫離使用的一類書體,但仍有不少書友傾心於此。今天,為各位介紹一套篆書的寫法,希冀對各位的書寫有所幫助。 筆順 篆書的筆順和漢字筆順規則基本相仿,如先橫後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這些對初學者來說是不成問題的。
  • 「書法問集」135、初學毛筆字的人如何入門?
    怎樣才能標準化和量化,書法水平?要想知道如何入門,就要知道什麼是入門水平,或者說入門水平怎麼定義。書法界很多奇怪的現象,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一些很有必要的標準。央視《如果國寶會說話》裡面介紹「商鞅方升」,商鞅方升最大的意義就是制定標準。沒有標準,「高書不入俗眼」,成了書法界的遮羞布。
  • 書法大全來了,先點擊收藏!學習書法必備!
    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
  • 劉小晴老師楷書創作國學經典,字字雄健雋秀,網友:這楷書好靈動
    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 2020寧夏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積累:書法字體考點
    今天寧夏公務員考試小編幫你們整理了書法字體考點,希望對你們的考試有所幫助。   書法字體,就是書法風格的分類。書法字體,傳統講共有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種,也就是五個大類。在每一大類中又細分若干小的門類,如篆書又分大篆、小篆,楷書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書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 90後青年書法家鮑威,精美書法作品欣賞,行雲流水,年少有為
    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書法的學習,特別是書法入門的學習。按照書法家的理論,學書法就必須從楷書學起。
  • 一次性把書法五體說明白
    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