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篆名家的書法思想,揭示晚明的思想異動

2021-01-08 知識網友於大白

在明代篆刻家裡,有一個年齡介於蘇宣(泗水派)和朱簡(切刀制印創始人)之間的篆刻家,他比蘇宣小6歲,比朱簡大11歲,他叫趙宦光。趙宦光篆刻的名氣不大,原因在於他大多作品自用,他編纂(不是他的原創)《篆學指南》

趙宦光( 1559- 1625),字凡夫,又字水臣,號廣平 ,吳縣(今屬蘇州市)人,讀書稽古,與妻陸卿子同隱於寒山,足不至城市,夫婦皆有名於時,朱謀型 書史會要續 曰:「宦光篤意倉、史之學,創作草篆,蓋原《天璽碑》而小變焉。由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躡遺蹟。」著有《說文長箋》《雲書長箋》《九廚史圖》《牒草》、《寒山蔓草》《篆學指南》《寒山帚談》等。

《寒山帚談》是一部較有系統的論書著作,其中所論大多本於趙氏自己對書法的認識,而不依傍前人,也不受時人影響,他說:「餘作《帚談》緒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寒山帚談》,下同)意在明其得失,成一家之言。

全書分上下二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上卷包括權輿、格調、力學臨仿四目,下卷包括用材、評鑑、法書、了義四目。綜合其論書主張分述頗多。

趙本人精通《說文》,擅長篆書,又創草篆一體, 他自己說:「餘不能真草而能古篆,即方丈一筆,自顧得意,至若以飛白作篆體,即上古不可得,後代不可知,自秦斯而下,居然不肯讓人,試為拈按,知餘言之不安。」(卷上(學力》)可見他對篆體特別偏愛而又以精通篆法自負,故其論書也以篆為本。他以為上古文字各自成象,其法不傳,「世降而為篆,曰大曰小曰繆,從一-法生,負抱俯仰,構結不離,猶之地天否泰.陰陽溷合.算可分坼,其法若存若亡,亦非後世可及。」

篆書是中國第一次的文字統一, 故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定形期,趙宦光正肯定了篆書的這種特定歷史地位,因而為後來隸、草、真、行所不及。

他說:「篆書筆不得杜撰而字字皆可變化,徒隸俗體雜陳而一-筆不可轉移,何也?古者萬國人自為法,變是其本分耳,至於後世作者不興,同文有禁,所謂依樣葫蘆者,非邪?此亦人之大不幸矣。」(卷上《權輿》)

他所謂的「徒隸書」就是指六朝碑刻之文。因篆書總匯了戰國以來各種書體而成,雖有統--的要求但變化無窮,後代的書體要求劃一-規範,較少創新,與篆體不可同日而語。

故趙氏於《權輿》一節中論十體書,於篆曰:「大篆敦而圓,骨而逸;小篆柔而方,剛而和,筋骨而藏端楷,籀則簡縮,斯乃舒盈,書法至此無以加矣。」可見他以篆法為書之極則,他論及字之筋骨時雲:「自《詛楚》而下無筋,自《石鼓》而下無骨,獨秦斯能藏筋骨於皮相間。」也都以大、小篆為書法之最高境界。

篆書既於書史上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優勢,故趙氏以為篆書可通於其他各體,他說:「字須遵古,古文煩,惟篆可法,上以溯古,下以通時,篆明而諸體具,故先字義以冠諸帖。」(《附錄.金石林緒論》)他以為篆書是介平古文與時人之書同的書體.因古文大煩,時書太俗.面篆書上可以通古,下可以通通時,故是書法中最關鍵之書體。明此則可以通眾體,他說:「書法每雲學書先學家量面後真草,又雲作字須略知篆勢.能使落筆不庸,是故文字從軌矩準繩中來不期古面古;不從此中來.不期俗面俗。書法所稱蜂腰鶴膝頭重末輕、左任右昂,中高兩下者.皆俗態也,一皆篆法所不容 ,由篆造真,此態自遠。」又說:「真書不師篆古行草不師章分,如人食粟衣絲而不知蠶繭禾苗所出也。」(卷上《權奧》

顯然他以篆為真書之基礎,能熟諳篆法,就可避免各種俗態,令書有所本。同時,他也主張篆書能兼取草隸等其他書體的筆法,互相貫通,如此方能形成富於個性的風格。他說:「篆無隸法不得飛動,無草法不得古雅,無斯法不得嚴肅,一篆如此,展轉可推。」 這正是他本人創造草隸的理論依據。然他以為不知篆法則流於時俗之病,字便顛躓不正,故力倡以篆為本,而鄙棄時下卑俗的書風。

他說: 字有三名。日唐日高、曰寺,庸之極致日時,高之極致日妙,奇之極致便不可知。-吾又惡離,庸人趨時,作世俗事業,便無出頭日,佛法中學通時寧落地徒,不願畜牲,近之實。日:寧惡毋庸,有說乎?日: 有。惡放白要唾馬者載道,自然有日自覺其醜態:庸俗之作,甄別者世不多見,十人九人穿雙其頭,歷世愈久,庸根愈深,落此深玩,何時出離。(基下(評鑑》)他以佛教學道時所說的「寧落地獄,不願畜牲"為喻說明學書切入不可沾庸俗之病,宋代的黃庭堅曾論書日:「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醫矣。」正與趙氏這裡所說的意思相同。只是趙氏將遵古的祈尚與避俗聯繫在一起,他以為俗又分為若干種:「字避筆俗,俗有多種,有粗俗俗,有惡俗,有村俗.有嫵娟俗.有趨時俗,粗俗可.惡俗不可,村俗尤不可,嫵媚全無士夫氣拉時則鬥筲之人,何足算也,.世人顧多尚之,目為通方者有矣。此以惡紫特甚,須痛懲之。」(卷下《評鑑》)可見他尤鄙嫵媚時俗之態,原因就在於此種時俗最易蠱惑人心,使人迷不知返,危害極深,故他寧取惡俗而不取時俗:「好古不知今,每每入於惡道.趨時不知古,侵侵陷於時俗,寧惡毋俗寧俗毋時,惡俗有覺了之日,時俗則方將軒軒自好,何能出離火坑。」(卷下《評鑑)

他主張察今知古,在比較中有所取捨,「不見古人書,不能灑俗,不見今人書,不能祛妄。」(卷下《評鑑》)趙宦光論書的尊古祈向是極為明顯的,他以為書體代降,由篆變隸,由時變真,真變為草,愈出愈下,故他主張學書宜取法乎上,求其本原:「學書須往上徹下,上謂知其本原來歷,下謂採其末流孫枝,知本則意思通而易為力,習原則筆勢順而易為功。何謂本?字必晉唐,晉唐必漢魏,漢魏必用秦篆隸,隸必籀斯、邕鵠,此數家又須仿之鼎彝銘識而後不為野狐惑亂。」(卷上《當力)他直欲追溯遠古,取法鐘鼎彝銘,其尊古的祈尚於此可見。

其次以用筆結體為主的格調論以格調論書是趙定光的創造,然關于格調的理論並非肇於起 氏,而是明代「七子派」文學批評的原則,文學批評史上將明代前後七子稱作「格調派」如前七子中的李夢陽論詩有七難,一為「格古」,二為「調逸」(《缶音集序)).又說:「高古者格.宛亮者調。」(《駁何氏論文書》)都強調了格調在詩文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以古稱格,以逸求調,對格和調的基本內容與要求作了規定,至如後七子中的王世貞日:「才生思,思生調,調生格,思即才之用,調即思之境,格即調之界。」(《藝苑卮言》)雖對格調之說有所發展,然也未脫李夢陽所定的範疇。

趙宦光以格調論書顯然承襲了文論中的格調說,雖然趙氏賦於其新的內容,然也帶有文論中格調理論的某些特徵.他說:夫物有格調,文章以體制為格,音響為調,文字以體法為格,鋒勢為調。格不古則時俗,調不韻則獷野,故籀鼓斯碑,鼎彝銘識,若鍾之隸,索之章,張之草,王之行,虞、歐之真楷,皆上格也;若藏鋒、運肘、波折、顧盼,畫之平,豎之正,點之活,鉤之和,撇拂之相生,挑剔之相顧,皆逸調也。(卷上《格調》)品他息品司出了共以格調論書取法於論文,格即指能得古人氣格法度,因此格必須尚古:他舉出史臨的《石效文),李斯的碑文,神藤之來明之草,張芝之草書.王羲之之行書及賞世南歐陽湖之真惜作為各體朽之標準,即意在求「上格":他以調指能得運筆結體布局之方,以逸為尚,都與論文相通。他又說:「鐘王並稱,鍾以格勝,王以調勝。」(卷下《法書))又說:「取法乎上,不蹈時俗謂之格:情遊物外.不圈於法中謂之調。」(卷上《格調》)鍾繇的書法最具格法,有古意,故云格勝,王襲之的書法則富於個性創造,故云調勝。所以他以取法乎上,能學古有法者為格,以情遊物外,能令書有韻味逸趣者為調。

正如文論中主格調者多意在探討詩文的篇章結構、遣詞造句與音調氣勢等藝術形式的規律,從而提出法度規矩與菜擬古人的問題,趙宦光也著意於書法的結構與用筆。

他說:「作字三法:一用筆,二結構,三知趨向。用筆欲其有起止無圭角,結構欲其有節奏無斧鑿,趨向欲其有規矩無固執。」觀其《格調》一節,主要就在討論用筆與結構二者,用他自己的話說:「何謂用筆?正鋒起伏,下筆有意是也。何謂結構?疏密得宜聯絡排偶是也。」他認為這兩者是相互聯繫的: 筆法尚圓,過圓則弱而無骨;體裁尚方,過方則剛而不韻。筆圓而用方謂之道,體方而用圓謂之逸,逸近於媚,道近於疏,媚則俗,疏則野,惟媚與疏即來入愚凡用筆如,聚材,結構如堂構,用筆如樹,結構如林,用筆為體,結購為道,永野俗之滋鵬乎,預防其流毒,斯不為魔中,用,用筆如貌,結構如容,用筆為情,結構為性,用筆如皮膚.結構如筋1骨,用筆如四肢百骸,結構如金體形貌;用筆如三十二相,站構如人十隨好:用龍如飲食,結構如衣震:用筆如善書,結構如能文。世間惡札, 種但弄筆畫妍媚,一 種但顧雕體圓整,一種但識氣象豪速,求其骨力若周聞知,更進而與談韻度,尤不知其九天之外也。如是書家亦足名世,可憐哉!骨力者字法也,韻度者筆法也,一取之實,一得之虛,取之在學,得之在識,二者相須,亦每每相病,偏則失,合乃得。

相關焦點

  • 清朝書法由行草向篆隸的返古避俗風尚
    從文字學的角度而論,篆(籀)、隸(八分)、真(楷)為「正體」文字,屬於官方通行的標準文字;而行、草為「草體」文字,屬於日常應用的字體。因此,兩大序列的文字在書法藝術的表現上往往有所區別,其如劉熙載所言:「書凡兩種:篆、分、正為一種,皆詳而靜者也;行、草為一種,皆簡而動者也。」
  • 淺談:章士釗的書法思想
    作為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書法理論家,章士釗一生留下了大量書法作品。章士釗也有自己的書學思想,主要見於其碑帖拓本題跋、書畫題跋、詩文和與友人往來的信札中。筆者在感嘆其書法作品的同時,通過對這些零散資料的梳理,整理出章士釗書法思想如下:(一)重視書寫工具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的古人,在在寫字時,對於文房四寶、對書寫工具的重視,是有傳統的。試以筆墨為例。
  • 道家書法僅僅是「鬼畫符」嗎?它們有更自我的「非藝術」追求
    王羲之無疑是道家學說的「愛好者」,算不上真正的修道人士,但他對道家思想的運用在同時期看來實為一種超前的藝術意識,這是王羲之能留「生前名」的原因,在王羲之之前幾乎所有名家都是「身後名」。至於後代,修道名家也非常多,卻鮮有翰墨高手了。
  • 張瑞圖書法作品
    至若篆隸八分,非問津於碑,莫由得筆,明遂無一能名家者。  又其帖學,大抵亦不能出趙吳興範圍,故所成就終卑。偶有三數傑出者,思自奮軼,亦末敢絕塵而奔也。」  「晚明四家」中的邢侗、米萬鍾、董其昌當屬馬宗霍所云的「偶有三數傑出者,思自奮軼,亦末敢絕塵而奔也。」
  • 深圳文化義工戴全「五體書法」為市民揮春送溫暖
    新年到來之際,深圳文化義工戴全特別推出用「楷、行、草、隸、篆」五體書法獨特的書寫方式揮春為市民群眾送溫暖,一幅幅帶著濃鬱墨香的大紅春聯和一個個代表新春祝福的「福」字,深受市民群眾的喜歡。這項「年味十足」的書法公益活動從元月1日啟動以來,已免費送出百餘套春聯和福貼。
  • 「篆、隸、楷、行、草」這五種書體的起源和特點
    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來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
  •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一)篆書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1.
  • 金牛賀歲翰墨迎春|卿松柏——當代優秀書畫名家作品展
    剛柔相濟 風骨雋逸——著名書法家卿松柏的書法作品欣賞文/何俊鋒(中國著名書畫藝術評論家)與卿松柏的相識,緣於他的書法。在書畫筆會上,卿兄挽袖濡墨,吸氣運筆,但見一道烏金墨線橫空劈來,在潔白的宣紙上留下一連串韻律。
  • 知識分享:名家和陰陽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
    007■名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  名家是中國秦代以前注重辯論技巧,探討名稱概念之間、名稱與實物之間關係的一種學說派別。他們注重對名詞概念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提倡"控名責實"。當時稱之為"辯者"。由於成文法的公布,"辯者"在社會上充當了類似律師的角色,他們根據法律條文進行辯護,所以又稱"刑名之家"。
  • 國粹藝術名家——行雲(魏興運)
    在醞釀草篆新的書寫方式之初,行雲在對隸,楷,行,草學習的實踐中,體會到書法須有篆籀之氣方能高古,耐看受看。從草篆源頭的《散氏盤》,到戰國,秦代楚簡牘,從東漢袁安袁敞碑,敦煌寫經,到明代之趙宦光,清代吳昌碩,當代陸維釗,王鏞,多所借鑑;並遵從當代草聖于右任先生有關「易識 易寫 準確 美觀」的原則,在努力吸收前人篆書及草篆書法藝術財富的基礎上,嘗試創新,一方面繼承古篆書的本體特徵,堅守傳統書法審美,一方面沁入補充今人審美及現代美學元素,跳出「篆字草寫」的陳舊窠臼,嘗試創作一種嶄新的草篆面目,易於為大眾接受,
  • 2021年春聯,篆|隸|楷|行|草(全集)
    2021-01-01 13:14:13 來源: 書法理想 舉報
  • 篆刻大家方介堪:蟲書鳥篆 腕底風雲·杭州日報
    在名家薈萃的上海,方介堪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成為古歡今雨書社、寒之友社、蜜蜂畫社等著名國畫群眾團體的中堅,結識了一大批書畫界名流。在上海的10年間,方介堪利用良好的環境,與師友切磋藝術,不僅使自己的篆刻更臻爐火純青,同時提高了書法、繪畫和詩文、鑑賞等方面的修養,成為詩書畫印「四全」的藝術家。這一時期,方介堪結識了日後交往長達半個世紀的至交張大千,二人相互激賞,大千早期的書畫用印也大多由方介堪奏刀。
  • 鄭板橋的書法藝術:六分半書遊戲筆墨,手書判詞為官清廉
    《行書懷素自敘帖語軸》是鄭板橋「六分半書」的形成期作品, 作品中「行、隸、楷、草」仍具有很多獨立的成分和氣息, 相互「融合」的情狀尚不成熟, 但為他以後的書法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鄭板橋對中國傳統書法的學習是博學諸家, 不僅學帖、館閣體, 也學碑, 且和金農等人是首先開創學碑風氣的。
  •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終於講明白了!
    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 書畫名家劉成書法藝術賞析|劉成|書法|藝術_網易藝術
    甲骨瘦硬似人之骨幹,籀文留金似人之魂魄,秦篆漢隸似人之質樸,六朝楷則似人之顧盼。積年以來,拓本稍集,書房展卷,莫不為之神飛逸動,白日獨坐,看布白錯落,領悟其精彩,靜夜有感,觀波折之流動,求筆法之由來。或或不寐,臨池以盡興,不覺東方之既白。浸淫日久,恍惚其中,覺萬象生華,皆天地之無盡藏。斯之道者二。
  • 蓬溪籍書法名家——楊旻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首屆書法精英班成員。作品曾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第七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中青年書法家篆刻家作品展,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第三屆北京·成都雙年展,九成宮杯全國書法大賽暨全國書法名家學術邀請展,筆墨東方·中國書法藝術國際大展等。
  • 古幣上的漂亮書法,竟然是他們寫的!
    古幣存世量大、門檻較低,很多人喜歡收藏古幣,但你有沒有想過,古幣上的書法誰寫的?你可能觸摸到的古幣就是古代某著名書法家的「作品」?沒錯,中國是世上最早製造貨幣的國家之一,錢幣上更是有各個朝代名家的書法。
  • 郵票與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書法郵票」經典之作比比皆是
    從這種「二重性」來看,和書法是多麼相似!書法同樣兼有實用性和藝術性。郵票之所以被稱為「方寸之間有大千世界」,也在於其藝術性,是一種重要載體,世界萬物可以濃縮於此,盡情展現。以書法為主題的「書法郵票」,就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獨一無二,真草篆隸行五體皆有,歷代名家皆位列其中,各類經典之作比比皆是,蔚然大觀。
  • 姜夔「適中之美」的藝術思想審美觀
    姜夔書法理論著作方面最著名的就是《續書譜》,姜夔仿效孫過庭《書譜》樣式而撰寫,但並不是《書譜》之續。姜夔的《續書譜》是包含書學理論與美學思想的大作。姜夔本意很顯然是為「續」唐人孫過庭《書譜》而作,其「續」意當然是有「繼續」「補充」 的意思,就又不是嚴格的孫過庭《書譜》的「繼續」 ,兩相比較,就有不少姜夔的書法「思想」,並且創立了姜夔自己的一個「獨創」「完善」 「系統」的書法理論體系。
  • 用古文、篆、隸三種不同字體刻寫的《正始石經》
    三是為魏國書法名家衛覬所寫。衛覬系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漢末為司空掾屬,魏國既建先後任侍中、尚書、¥鄉侯。清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稱其「鴟視虎顧,雄傳冠時」。劉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也稱其「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其「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華麗微瘦,而筆跡精熟。」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220年)正式稱帝以魏代漢的《魏受禪碑》,即是衛凱以金針八分書,在魏初可謂名盛一進,深得曹氏親信。謂衛覬為《三體石經》書人源於晉人衛恆《四體書勢》。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引《四體書勢》云:「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