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終於講明白了!

2021-01-14 孔子學院


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


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


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


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兇吉禍福,記載佔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在歷史上曾經失傳過。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藥「龍骨」中被學者發現,以後在河南安陽古殷都廢墟中陸續大量發掘出來,共有十多萬片。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鐘鼎文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鍾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周宣王時有位姓籀的太史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鐘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



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隸變承前啟後,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隸書的名詞:古隸、今隸、秦隸、漢隸、佐書、八分、草隸、魏隸。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漢《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史晨前後碑》《乙瑛碑》《石門頌》等。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吳皇象《急就章》《文武將隊帖》、晉索靖《月儀帖》


草書是早於楷書的書體,章草始於篆書向隸書演化的過程中,隸書對章草的影響大些,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寫的隸書。



2.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晉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孫過庭《書譜》等。


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的。漢代張芝對創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稱為「草聖」。



草書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於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張旭《古詩四帖》、唐朝懷素《自敘帖》


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



「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說,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於草書的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如: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現代見到的王羲之的很多書法碑帖,並不是他的原跡,多是由後人臨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跡多數隨葬在唐太宗墓中。




如:晉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帖》、唐顏真卿《祭侄稿帖》,行書是界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最適用的一種書體,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接近於草書的稱為行草。行草是王獻之創立的書體,《鴨頭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行書碑帖眾多。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



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要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



大楷: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


楷書是最晚形成的字體,始於漢末。



魏碑和《爨寶子碑》《爨龍顏碑》都屬早期的楷書,以方筆為主,開雄強古樸之風。


楷書到晉代就完美了。唐朝將楷書規範化,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端莊並非橫平豎直的呆板,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書者微妙而又協調的變化。



相關焦點

  •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一)篆書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1.
  • 2021牛年集字春聯(篆隸楷行草)高清全集
    2021牛年集字春聯(篆隸楷行草)高清全集 2021年集字春聯大全 集齊篆、隸、楷、行、草 五種書體 供大家參考
  • 清朝書法由行草向篆隸的返古避俗風尚
    從文字學的角度而論,篆(籀)、隸(八分)、真(楷)為「正體」文字,屬於官方通行的標準文字;而行、草為「草體」文字,屬於日常應用的字體。因此,兩大序列的文字在書法藝術的表現上往往有所區別,其如劉熙載所言:「書凡兩種:篆、分、正為一種,皆詳而靜者也;行、草為一種,皆簡而動者也。」
  • 終於懂了!「篆、隸、楷、行、草」這五種書體的起源和特點
    一般來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一)篆書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1. 大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篆書教程
    本文乃作者馬大哈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漢字是書法的載體,而五種書體又以篆書難識,學習篆書或篆刻必須首先認識篆書,並掌握一些關於文字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否則在臨寫時心中無數,容易張冠李戴,謬誤百出,貽笑大方。
  • 一次性把書法五體說明白
    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 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
  • 董其昌大字行草書法,速比奔雷逐閃電! ​
    A李老師 四季景區策劃規劃設計施工以文化導入當代文旅項目的策劃定位,規劃設計,匠人建造一體化於旅遊城市綜合體提升,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園林景觀,冰雪文化綜合體等文旅項目的綜合性服務!
  • 道教符篆真的有效嗎?為什麼同樣的符篆價格差別那麼大?
    符篆,是隨著道教一同產生的產物。最早的符篆,一般都是用於尋醫的。這也是因為,在古代,醫術不發達,一旦生了病,人們往往選擇相信道術。於是,道術與醫術交融後,就產生了神奇的東西——符篆。
  • 書法家經常用的字體:行草,連筆而成,有的一筆寫成,瀟灑自如
    零基礎只要按照一定的課程步驟,明白一些慣用的「連筆法」,在短期內也能練得一手流暢的連筆字。因為這種字體不是楷書,可以改變筆順、筆畫、主筆。改變筆順,就是為了寫著順手,為了更好的「連筆」,因為行書、行草字體,一個字中的筆畫的呼應、關聯程度大,講究一氣呵成、快速流暢,如果再按照楷書那樣的筆順,有時候就感到彆扭,而導致寫出的字不連貫。
  • 篆刻入門:漢印用字的篆法特徵
    吾丘衍所說的「漢篆」白文印,皆用漢篆。這裡的漢篆,指的是西、東兩漢中間夾的那個新莽十五年所確定的一種官方制印文字,就是「繆篆」。嚴格意義上來說,所謂的漢篆,指的是兩漢時期人們書寫的篆書(具體樣本如《袁安碑》《袁敞碑》《少室》《開母石闕銘》《祀三公山碑》等),但這裡所說的漢篆,卻另有來歷:西漢承秦制,沿習八體書,就是《說文解字·敘》裡所說的: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 學習書法,分享形態相近的兩種書體,楷書與行書的區別
    學習書法,分享形態相近的兩種書體,楷書與行書的區別 文/成長新視點 楷書和行書,是我們日常常用的兩種書寫字體,行書在一定意義上是楷書的快速寫法,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有書體來源、筆畫風格、章法結構和運筆筆法四個方面。
  • 王陽明行草書法的代表書作,筆法雋秀,字字顯露仙風道骨,好書法
    前言: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 為什麼寫篆容易識篆難,下面這些篆書常識建議收藏好
    這就是本文所要說的寫篆容易識篆難。寫篆容易,是因為篆書的筆畫較為簡單,輪廓圓潤,寫起來相對簡單,但是能熟記篆文,還需要一定的精力去熟悉篆文和熟記篆文的形體和寫法。下面,夢筆生輝把寫篆識篆的一些常識與大家一起來分享,希望對您學篆書有幫助。
  • {新時代 新文化}2021恭賀新春 ---當代著名書法家汪國漢
    2020-11-28 13:46:47 來源: 諾恩文化 舉報
  • 一次性把書法五體說明白!
    點上方藍色字體一鍵關注       書畫 | 篆刻 |  鑑藏 | 國學 | 人文 | 歷史 |  茶道  | 養生 臨摹範本丨罕見宋篆書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