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漢印用字的篆法特徵

2021-01-12 談藝錄

篆刻學習要從漢印開始著手已經成為後世學習篆刻者的共識,因為大家只要一提學篆刻,就會提到「印宗秦漢」這句話,但究竟才是我們要從漢印裡學習的最關鍵東西呢?這是一個問題。

吾丘衍的《三十五舉》第二十舉是一段很簡短的文字:

二十舉曰:白文印,皆用漢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圓,縱有斜筆,亦當取巧寫過。

我們現在臨摹最多的也是漢白文印,而實際上,我們在實際的篆刻創作中,用到的最多的也是漢白文印式的創作(大部分書法家和畫家及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家,他們的名章,一般都是漢白文印式的),所以,這句很短的話,對於初學篆刻的人來說,卻很關鍵!

吾丘衍所說的「漢篆」

白文印,皆用漢篆。這裡的漢篆,指的是西、東兩漢中間夾的那個新莽十五年所確定的一種官方制印文字,就是「繆篆」。嚴格意義上來說,所謂的漢篆,指的是兩漢時期人們書寫的篆書(具體樣本如《袁安碑》《袁敞碑》《少室》《開母石闕銘》《祀三公山碑》等),但這裡所說的漢篆,卻另有來歷:

西漢承秦制,沿習八體書,就是《說文解字·敘》裡所說的: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這八種書體裡,與篆刻關係緊密的是「蟲書」和「摹印」兩類,「蟲書」最後發展成為鳥蟲篆一類的篆刻文字樣本,漢印裡也有精彩的作品,比如:

(漢印:樊普私印)

文字在印面上屈曲盤繞,佔滿了印面,裝飾性極強,線條排疊性也強,非常精美。這類文字後世篆刻名家也多有模仿,並且出了很多大家,比如明代的大篆刻家汪關就有很精彩的鳥蟲篆作品,如:

(汪關和他的鳥蟲篆印「汪關私印」)

又比如近現代篆刻家方介堪,也以專攻鳥蟲篆印而聲名遠播,如:

(方介堪和他的鳥蟲篆印「朱紫虹印」)

另一類則是專用於制印的「摹印篆」,摹印篆是經過改造方化的小篆,因為小篆的字形特徵是狹長形的,如果不加任何改造,以小篆直接入印,印面必然是縱向顯得狹長,不符合方方正正的印章形式美,比如秦初的秦印:

(秦印:昌成裡印)

當然,後期的「摹印篆」漸趨方正,與西漢印裡的的漢篆基本渾然不分了,因此,一些有界格的印章,有的印譜列為秦印,有的印譜列為漢印,原因正在於「摹印篆」完全方化了。比如下面這兩方:

(摹印篆印:宜春禁丞與彭城丞印)

實際上,摹印篆已經是一種適合於布滿方形印面的篆書,所以西漢沿用了這種字體,但西漢人並非完全沿用,而是一邊用,一邊改造,改造的方向是字形更加趨向於方折平正,因為印章畢竟是正方形的。用四個正方形的字放到印面上,才最合理,也最容易安排,這就有了「繆篆」。

繆篆被官方列入制度是在新莽時期那十五年,具體也見《說文解字·敘》: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這一段文字講得比秦八書說得更清楚,每一種文字的用途都說得很明白,跟篆刻有關的就是繆篆,如果我們認真考察漢印,就會發現:繆篆要比摹印篆「方化」的更徹底,如果以標準的四字印裡的文字來做為標本,則大多數繆篆文字都是四四方方的「正方形」,注意,是「正方形」。如圖:

(漢印:李璋印信)

除了被磨蝕的邊邊角角,文字就是端正的正方形。再比如:

(漢印:戴鹹私印)

當然,如果間或遇到字形疏密差異較大的四字印,繆篆字形也會出現橫向的長方形或縱向的長方形,但這不是篆法方面的原因,而是章法方面的原因引起的「長方化」或「扁方化」。而且這種情況也大都出現在漢私印裡,官印則多是完完全全的「均分印面,任疏任密」,如圖:

(字形長方和扁方化的漢印:公孫憲印)

同時,繆篆還有另一個特徵:每一個字的繆篆又可以有多種寫法,除了屈曲盤繞這外,依照印文需要,還可以匠心獨運的增減筆畫,以達到印面章法的需要。我們不建議初學者在使用繆篆時自己任意增減筆畫,儘可能查找漢印裡出現過的繆篆篆法來滿足創作,就是查《漢印文字徵》,查《漢印分韻》,查《繆篆分韻》,儘量不要生造字,以免出現字法方面的錯誤(高手另當別論)。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漢印的強大,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繆篆文字系統。這個繆篆,就是吾丘衍說的「漢篆」。漢繆篆的字形實則介於篆隸之間,所以既有篆書的圓勢,又有隸書的方勢,因此,繆篆是方圓兼備的成熟了的篆書字體。

取巧寫過

二十舉的後半截:平方正直,字不可圓,縱有斜筆,亦當取巧寫過。說的是繆篆在實際應用中的篆法調整。

這句話的難點在於「取巧寫過」四個字。

繆篆的最大特徵就是平方正直,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將它們扁方化或長方化,但卻不可以處理成圓形,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如果把字形處理成了圓形,勢必會在方形的印面上出向不規則的留紅,特別是接近於三角形的留紅,這顯然不利於篆刻審美。當然,圓形的印面,另當別論,如圖:

(漢印:王偉君印)

注意,這裡的「字不可圓」,指的是整個字的字形,不是指某一筆畫的圓筆處理,或某一轉折的圓化處理。因為在實際篆刻中,一方印裡如果單純只有方筆,就會顯得板滯、生硬,缺乏流動、圓潤之美(走向另一個極端當然也不好,單純只有圓筆,就會顯得疲軟、無骨,金石之氣蕩然不存)。比如這方「徐中君印」

(漢印:徐中君印)

它的泥拓本如圖:

(徐中君印)

我們且不管「徐」字的長方化和「中」字的扁方化,實際上這方印最難處理的是徐字的雙人旁和君字的斜筆,但我們來看這一方印中,都處理得很妥貼,絲毫顯不出一點不舒服,這就是所謂的「取巧寫過」,這一點看似只有一個「巧」字,但如何「巧」,怎樣「巧」,實際上吾丘衍語焉不詳。

再舉幾個漢印的例子:

(漢印:丁若延印)

比如這方丁若延印,丁字的字形,上部是完全的圓形,便我們絲毫看不出「丁」字有何不妥,因為「丁」字左右兩塊圓弧形的圓形紅地的圓勢,被它下面的兩塊接近方形的大塊紅地的方勢抵消了。這樣,原本不好處理的丁字,在這裡反倒成了這方印的「印眼」,出彩之處,全在這個「丁」字,因為它正是「三密一疏」的那個醒目的疏處,丁字的頭部的圓是「取巧」的。再比如:

(漢印:李戎私印和王戎私印)

注意,「李戎私印」裡最難處理的是「戎」字,原因就在於它的斜筆,但我們看,這方印裡,漢代匠人誇大了右上的一點,變成了重重的一筆,這消解了從左上到右下長長一筆的斜勢。使戎字在視覺上仍然是端端正正的扁方形。這就是取巧寫過;再說「王戎私印」的戎字,它也是整方印的難點,難點就在那長長的一根斜筆,但漢代匠人手法高絕,他在橫筆的左上又加了一個折筆,生生造成了左上角的方勢,右邊又借一點強的配合,也做成了方勢,如此一來,這個字也安穩了,如此一來,「戎」還是堂堂正正的方塊字,這也是「取巧寫過」。

又比如下面這方「李右大印」:

(漢印:李右大印)

「李、君」的斜筆暫放下不說,「大」字的左右兩個斜筆很有意思,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篆書了,這是隸書的寫法,左右兩個斜筆斜勢已經完全消解,差不多成了橫勢。這也是「取巧寫過」。再比如下面這方:

(漢印:高功之印)

實際上,這方「高功之印」的難點就是「功」字力部的一眾斜線。但我們看,這方漢印裡的「功」幾乎都處理成了排疊的橫線。力字上部也添了曲折,化為方勢。這還是「取巧寫過」。再比如下面這方賈彭私印「彭」字的三斜筆,仔細觀察,看看漢人是如何處理的,這也是「取巧寫過」。

(漢印:賈彭私印)

所以,吾丘衍的「取巧寫過」實在包涵了太多的內容。要想真正理解,需要下一番大功夫,好在,初學者有拐杖,就是那些關於繆篆的字典,還有越來越多的漢印出土物和越來越豐富的漢印印譜。多看印譜,多看字典,吾丘衍的「取巧寫過」就不成問題了。

相關焦點

  • 理解了字法,你的篆刻技法學習才真正入門
    一項一項來說,今天我們先說:字法(注意:《學篆刻打基礎》系列跟以前的技法系列文章並不衝突,只不過,這個系列是學習講稿罷了)。1、什麼是字法?這個是個概念問題,聽起來大而無當,其實,把這個概念記紮實很重要:所謂的字法,是指選擇和使用篆體用字的方法和原則。解決了字法問題的印人,才算真正邁進了篆刻的大門。
  •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這兩個字要理解清楚
    由於已經分享篆刻學習之類的內容已經有三年多了,其間寫了篆刻相關的文章600多篇,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篆刻初學者來後臺提問題,這些問題少有具體的技法問題,問得最多的問題還是初學入門一類的:「老師,我要開始學篆刻了,該怎麼開始?」
  • 篆刻大家方介堪:蟲書鳥篆 腕底風雲·杭州日報
    民國時期,有馬孟容、馬公愚、方介堪等書畫篆刻大家出自溫州,嘯聚海上。其中,篆刻家方介堪以其傳承古代鳥蟲篆之舉,引導後輩之功,在近代篆刻史上佔據了特殊的地位。 浸淫古法,逢源海上 1901年11月8日,方介堪降生於溫州西門外外浦橋上方氏舊宅。方介堪祖籍溫州泰順,鹹同年間,祖父中秀才後,舉家移居溫州,在縣學協助評閱童生日課。
  • 篆刻大師方介堪:蟲書鳥篆,腕底風雲
    畢生從事藝術創作,擅長金石,先後治印2萬餘方, 郭沫若 評其印章「爐火純青」,堪稱篆刻大師。方介堪的篆刻,以仿漢玉印和鳥蟲篆印最為人所稱道。前者體現了方介堪對「印宗秦漢」這一印學傳統的秉承。由吳昌碩引領的寫意派印風,追求視覺衝擊,力圖表現古印流傳千年以後的古意斑斕,而方介堪的仿玉印則更希望還原古印的本來面目。因此,方介堪的仿玉印顯得清新典雅,外枯中膏。
  • 初學篆刻臨印宜從漢官印入手,以渭成令印為例談漢印臨摹
    由於篆刻藝術最基本的審美習慣、創作原則和創作技法都包含於漢印之中,而流派印又都根植於漢印,在漢印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學習篆刻從漢印入手更接近本源,取法更高,發展的路子更寬,並且可避免沾染某一流派的積習,不為門戶所囿。從臨摹漢印入手,而後博涉各家各派所長,是學習篆刻藝術非常好的一個途徑。漢印形式、風格多樣。初學漢印者應從法度嚴謹的漢官印入手,從而更好地把握漢印的精神面貌。
  • 書法家質疑賈平凹印章上「賈」字刻錯 篆刻家激辯
    而他所指的錯別字印章,則是來自剛剛在西安開印館的廣東篆刻家鍾國康,為賈平凹所刻之印。    質疑:「刻成『西』字頭是錯的」    鄭朝陽向華商報記者表示,「賈字,在篆字裡不能用部首拼接成字的,這是篆字裡忌諱的事情,我查了四部字典,都沒有西貝組合的,刻成『西』百分之百是錯的。」他說,提出這個字有問題時,也是很慎重的,所以通過查字典,驗證了自己的看法。
  • 篆刻刀法演變,執刀之法,三指執刀法,輔助刀法
    用刀法,簡稱刀法,是指用刻刀在印章上鍥刻文字的技巧和方法。篆刻是書法與刀法相結合的藝術,刀法與書法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刀法不僅可以表現書法的筆意,並能充分表現出線條的」金石味」,比書法又多涵許多藝術內容,這是篆刻藝術的根本藝術價值所在。因此,刀法是篆刻技法中的主要內容。不論章法再巧妙,如果不通過刀法的配合,是不能創作出高水平的篆刻作品的。
  • 篆書入門:各個階段的臨摹課程表
    學篆刻必須學習篆書,上一篇我們已經將篆書學習打基礎的177字發布過了,本文依照鄧散木先生《篆刻學》的次序,繼續說篆書學習各個階段的臨摹課程: 一、基礎階段 學者先將右舉一百七十七字,每日寫一通,俟左右上下方圓曲直諸筆法及其下筆之先後,一一爛熟於胸中,然後將說文解字部首五百四十字
  • 草篆名家的書法思想,揭示晚明的思想異動
    趙宦光篆刻的名氣不大,原因在於他大多作品自用,他編纂(不是他的原創)《篆學指南》趙宦光( 1559- 1625),字凡夫,又字水臣,號廣平 ,吳縣(今屬蘇州市)人,讀書稽古,與妻陸卿子同隱於寒山,足不至城市,夫婦皆有名於時,朱謀型 書史會要續 曰:「宦光篤意倉、史之學,創作草篆,蓋原《天璽碑》而小變焉。由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躡遺蹟。」
  • 印人故事——最早用石刻印的文人篆刻家
    趙孟 《駿馬圖》松雪齋「這些金石印質堅硬,自己不能隨便篆刻,還得請工匠專門來刻,實屬是無奈之舉。」趙孟至無奈回道。「要是有一種自己也能篆刻的石材就好了。」趙孟聽後喃喃自語。隨之趙孟又突然想起:「聽老爺子說,他曾經居住的地方是專門出產青田的,在那裡人們都是用這些石料刻印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聽趙孟這麼一說,趙孟至便立馬想起爺爺曾留有十幾方青田燈光凍,這些石料都是石中的精品。趙孟至從房間找出一隻小木箱,小心打開,隨後對趙孟說:「這些石料都是爺爺留下的,若不是你今天提起,我都給忘了。你喜歡篆刻,那就把這些石料都送給你吧。」
  • 篆刻入門:漢白文印三字印的章法
    今天說漢白文印印式三字印的章法,這一章法原則列在吾丘衍《三十五舉》的第二十一舉,原文如下:二十一舉曰:三字印,右一邊一字、左一邊兩字者,以兩字處與為一字處相等,不可兩字中斷,又不可十分相接。即上面印例中的「姓氏」右邊一字,佔四字印章法兩個字的位置 ,一個字所佔印面面積與左邊的兩個字相等,如圖:(漢印:範樂歲)上圖中的「範」姓顯然拉長了縱向筆畫,就是為了實現與另側兩個字的縱向長度的對等
  • 15天篆刻《離騷》全文 林旭平篆刻作品亮相米蘭世博
    在眾多體現湖湘特色文化中,最讓人期待的是,湖南篆刻藝術家林旭平雕刻的《麥香萬裡,生命之源》和系列篆印作品《離騷》,將作為中國館重要藝術展品出現。據了解,林旭平還將在現場向觀展遊客表演中國篆刻藝術,並將自己篆刻的145個參展國家國名印章,作為禮品贈送參展國展館收藏。 這位深藏不露的高人,其作品一鳴驚人。
  • 篆刻章法構成基本原則:對立統一,大小相參,輕重相濟,長短相間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樸、香圃,又字蒼石、倉石、昌碩,又作昌石,號缶廬。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詩書畫印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被譽為四絕,為縱跨近、現代的傑出藝術大師。吳昌碩篆刻章法的特點,是由他的書體、字法、筆法、邊格等多方面綜合融會而成,既有傳統的繼承,又有個人新的熔鑄。
  • 「50集講座」入門字體的選擇—顛覆你的經驗
    計劃為50講,這是第三十三講——入門字體的選擇,顛覆你的經驗。上一節說到,不宜從唐楷入手,這是不是顛覆了你的經驗?因為你的周圍人都說,打好基礎,要從楷書入手,因為楷書最規範,筆法字法要求最嚴格。我問你,是不是因為規範、嚴格、難,就得最先學?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如果這個是正確的,那我們小學一年級不該學算術,而應該學微積分。
  • 篆刻藝術大家林旭平青田石雕入選米蘭世博會(圖)
    他被田間在風中層層翻滾的稻浪所感染,決定要將眼前的場景用自己的作品來加以表現。「我將浙江青田石的鏤空雕和福建壽山石的薄翼雕等技法同時運用在《稻香萬裡》這件作品上,石材上白色的皮殼,被我雕成了白雲和仙鶴,石材內層的黃色,正好被用來表現隨風搖擺的金色稻浪。」林旭平說,這樣來處理作品,與他出生於浙江青田縣的雕刻世家,後又在福建長大的人生經歷不無關係。
  • 吳門篆刻傳人金光先,刻印刀法利落,刻印講究最重要不能失其靈魂
    金光先,字一甫,安徽休寧人。其印初學文彭、何震,後專攻漢印,自出新意,可以說是吳門在印章篆刻界非常出色的傳人以及發揚者。萬曆四十年(1612)集成《復古印選》,上冊是摹秦漢官私印;下冊為其自刻印。此印譜前有王穉登、李維禎、鄒迪光、趙宧光等人作序。
  • 吳門印人蔡謹士先生的「萬」字印
    早年師從缶翁弟子金石篆刻家周梅谷(1882-1951),私淑前賢文徵明、文彭,吳門印派,兼參虞山之道,碑版吉金。治印取法秦漢玉印,古雅清雋;刻制邊款擅用文彭的雙刀法,洗鍊工穩。
  • 淺談:吳熙載篆書分期及其風格特徵
    這裡雖然提到的是篆刻,但本文只分析其印面篆文的藝術特徵。由跋文可知,他從15歲始見漢印後,就被漢印的渾厚典雅,剛柔相濟所吸引,悉心十年之久。為吳熙載約二十歲左右為孫星衍所刻《芳茂山人》印,這是他正處在漢印模仿期的作品。此印印面篆文吸收了漢印地方中寓圓,粗細相同且虛實呼應,整體布局勻稱。但是細微處不夠流暢,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篆書結體。
  • 你是否還在惆悵篆刻印稿該如何寫?別急,這裡有一篇技巧
    提到篆刻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只要會刻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其實不是這樣的,篆刻分開寫就是篆和刻,篆指的就是篆書,刻是在後面呢。篆刻之前是需要先寫好印稿的,印稿的好壞也會影響篆刻作品的質量。在篆刻過程中,最重要也最關鍵的就是寫印稿。印稿可以說是貫穿整個篆刻過程的,可見其重要性有多大。
  • 宋遼金元官印與花押印篆刻講堂六十四
    書畫款印及鑑藏書畫風氣的盛行等諸多文化因素促使宋元篆刻呈現出獨特的時代特徵和歷史意義。1、宋代官印宋代官印基本承襲了唐代制度,天子用璽稱為寶。官印皆銅鑄,具用九疊篆文。但是個別亦有用楷書者,如「州南渡稅場記」。印面多為53mm,並不正方。小者46mm,如「北海開國陸□之印」;大者不過58mm,如「嶽陽軍節度使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