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配合中書匯年度精臨大賽,切實提高大家的認知與訓練水平,我們正展開系列講座,強調深度和具體指導性。計劃為50講,這是第三十三講——入門字體的選擇,顛覆你的經驗。
上一節說到,不宜從唐楷入手,這是不是顛覆了你的經驗?
因為你的周圍人都說,打好基礎,要從楷書入手,因為楷書最規範,筆法字法要求最嚴格。我問你,是不是因為規範、嚴格、難,就得最先學?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如果這個是正確的,那我們小學一年級不該學算術,而應該學微積分。
重要結論一,書法發展史,就是科學的取法順序
重要結論二,從篆隸入手,是科學學習的好方法
為什麼要按照書法發展史依次取法乎上:馬上就會有人質問,那是不是應該從半坡刻符開始?
不是的。因為我們在使用毛筆書寫,所以可以直接從秦漢入手,因為之前大部分非毛筆所書。
不過,從半坡刻符開始了解中國文字史,倒是很有意思的。我鼓勵大家在學習書法的同時,了解漢字的歷史,尤其是在學習小篆、大篆的過程中,對漢字的基本要素,進行較為深入的學習。
那麼,書法入門的基本路線——從秦漢篆隸,到東晉尺牘,再到唐人真書、行草、大草,這其中的邏輯何在呢?
秦漢篆隸,是毛筆書法的早期階段,東漢之前,還不存在紙張的規模化使用,所以那時候用筆方法相對簡單,是最基礎的筆法。秦小篆,一法,曰「錐畫沙」,就是中鋒,藏頭護尾。這對形成控筆能力有極大好處,還可以培養基本的空間造型能力。
隸書有所不同,因為增加了提按和一小部分側鋒,且結構形態也比小篆豐富多了。
取法秦漢,就是尋源固本。
秦漢書法,是對文字學的一次探索,在書寫小篆時,最好能夠對這些字的造字法、形音義做深入了解,因為其後的草書,徹底解散了象形這個漢字特徵,再想回來有點難。
學習秦漢篆隸的基本目標是對基本功的掌握。因為其他書體的不純粹將導致你忽略基本功而不自覺,以至于越走越不穩。
到了東漢,出現了較大的廉價的書寫載體——紙張,因此,文人用毛筆抒情達意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東漢末年至兩晉南北朝階段,湧現出大量的文人書法家,而東晉的王羲之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由於毛筆在紙張上可以放肆揮霍,導致廟堂的莊嚴氣息被私人化的情感抒發所取代。書寫速度的加快,篇幅的擴大,讓筆法、字法、章法豐富起來,中鋒行筆,豐富成了中鋒側鋒並行,筆筆斷,豐富成了筆筆連,草書行書取代了篆隸。
西周,毛公鼎
先秦,石鼓文
漢,馬王堆帛書
漢,曹全碑
晉王羲之,寒切帖
晉王羲之,戲鴻堂法帖
北魏,李璧墓誌
唐顏真卿,勤禮碑
書體演變的大體過程
自左向右,自上而下,分別是商代甲骨文,西周銘文,秦小篆,西漢帛書,東漢摩崖石刻,東漢碑刻,東晉草書尺牘刻帖,東晉行書摹本,唐代楷書碑刻。
本文選自《書法入門指導手冊》第二章第二節。下周,繼續為你分享篆隸之後的學習路線!
更多好文,科學學書法。關注中書匯書法學苑微信公眾號。zshsf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