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元官印與花押印篆刻講堂六十四

2020-11-24 清風徐來慢拂柳

這是南宋宋高宗趙構的一方玉印,有些類似於傳世的唐太宗的連珠玉印「貞觀」。

宋元兩代在篆刻發展史上歷來被評論家稱為「無印」的沉滯時期。究其主要原因是此時期的印製背離了秦漢法則。官印「日流於偽謬」,出現「詘曲盤迴」的九疊文;私印傳世很少,從面貌上看,僅押印尚多,然亦為篆刻家所不誚。應當看到,一部中國篆刻史是一個發展的有機整體,宋元印章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金石學、印學家的興起,文人學者參與印學創作研究。書畫款印及鑑藏書畫風氣的盛行等諸多文化因素促使宋元篆刻呈現出獨特的時代特徵和歷史意義。

1、宋代官印

宋代官印基本承襲了唐代制度,天子用璽稱為寶。官印皆銅鑄,具用九疊篆文。但是個別亦有用楷書者,如「州南渡稅場記」。印面多為53mm,並不正方。小者46mm,如「北海開國陸□之印」;大者不過58mm,如「嶽陽軍節度使之印」。宋代官印除「印」外,尚有「朱記」、「記」等。《宋史·輿服志》記載:「監司、州縣長官印、僚屬日記。又下無『記』者,止令本道給以木朱記,文大方寸。」宋官印皆有背款,署以紀年。南宋官印除印背有款外,文中或有加年號者。

《宋史·輿服志》又載:「南渡之後,有司印記多亡失,彼遺此得,各自收用。尚方重鑄給之,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然欺偽猶未能革。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禮部請郡縣假借印記者,悉毀而更鑄。」傳世者如「建炎宿州州院朱記」等。「建炎」即南宋高宗趙構年號。此外,南宋首把印章用於官方發行的紙幣(即會子),這類印章稱「會子印」或「合同印」。傳世比較著名的「一貫背合同」楷書銅印,即印在「會子」的背面。

我們再來看看宋徽宗趙佶時期的「內服圖書之印」這方收藏印,其中的疊文較之唐朝已經基本完善成形。

我們再看看宋朝的官印和朱記印。

2、遼、金、西夏、元官印

遼官印傳世極少,清代瞿中溶《集古官印考》收錄有「安州綾錦院記」,並定為遼印,相傳得於遼寧開原。又吉林大學藏「清安軍節度使之印」經考稱為遼印。

傳世金官印多為金末期(金世宗大定年間)之物。印文以漢文篆書為主,仍延用九疊文,但是文較唐宋整齊,鑄工也精細,但是尺寸大小不一。最大的有120mm者。印文也偶有用契丹文篆體的。《金史·百官志》稱:「百官之印,天會六年(公元1126年)始詔給諸司,其前所帶印記無問有無新給,悉上送官,敢匿者國有常憲。至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以內外官印新舊名及品階大小不一,有用遼、宋舊印及契丹字者,遂定製,令禮部更鑄焉。」

西夏官印文字皆為西夏文之篆體,以兩字官印居多,四字和六字官印較少。背款一般以漢文為主,右邊記年,左邊書用印者的姓名。鈕作幾形,中有穿孔。

元代建國後曾設典瑞院,秩正二品,職掌寶璽等。此時官印多為漢文篆體,也有用八思巴文篆體者,二種篆體皆為疊篆,疊數六至十五不等。印面大小通常為60mm至70mm見方。傳世印作中最大者「遺相哥大王印」,112mm見方,最小者為「旁差官印」,52mm見方。漢文及八思巴文官印背款皆刻以漢文,印為朱文,印邊則較宋以來逐漸加寬。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官印的印製已經基本統一確定下來,即帶有邊框的細朱文印,而印文則使用疊文。這種形制一直延續到清末。

3、花押印記

花押印記是宋代興起、元代盛行的一種新的印章形式,是繼秦漢以來又一以通行文字入印的典範。諸多的類別、形制和用途給這一時期的印章創作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變化,具有極其鮮明的時代特徵。

押是在文書、契據、字畫上的署名或記號,以作憑證,亦稱作押書。早在三國時期已經出現並在社會上開始使用。唐初,時人又多以草書籤名作押,以為私記,稱花書,又名花押。至宋代,進呈文字或與人書牘,紙尾不書名,只押字。後來,便以這簡易的押字入印,代為籤署,目的不過防奸辨偽,起執信作用。據記載,花押印起於五代。明陶宗儀《輟耕錄》稱:「周廣順二年,平章李穀以病臂辭位,詔書刻名印用。據此,則押字用印之始也。」花押到宋代已經較為通行。周密《癸辛雜識》言花押印條後,附載有宋朝十幾帝的玉押,可見最高統治者也都在使用。元代蒙人入主,以民族文字入印,又使得花押印別開生面,達到鼎盛。

從周廣順年間至元末,經歷宋、遼、金、西夏等朝,計410餘年。期間-朝代更迭,文字代異,使花押印形制多樣,粗略分類歸納花押印大致分為如下幾個類別:

第一類,楷書與花押的結合。這種花押傳世最久,四百餘年,延續未斷。按照形式,又分為如下幾種。一是長方形,印面上部為楷書之姓,下部為花押,此鐘花押印最多。另一種為方形印。此種印中有上為漢字下為花押者,也有左右為漢字,中間為花押。

第二類,只有漢字楷書而無花押,如「王定」、「壽」、「劉」等,此類押印,宋代居多,至元代,因為少數民族文字被廣泛採用,楷書押印已經不普遍,但民間仍有流通。

第三類是只有花押而無漢字。又可以分為帶邊框花押,有方形和圓形;二是上下封頂,但左右開口的花押;三是只有一花押,無邊,形式很自由,但是有的裝飾性極強,有的則純類似手書。

第四類是少數民族文字押印。包括遼契丹文印、西夏文印及元八思巴文印。其中,元代統治時間最長,因此,元押也最為盛行,最具有代表性。此期的花押無論在形制或印體等各方面都較宋更為豐富。現常見的有長方形與長條形兩種,亦有圓形、方形、寶鼎形、葫蘆形等。印多為銅印,鈕則以橛狀為主,中間有孔可以穿帶。

花押用途很多,有的用於進呈文字或與人尺牘,紙尾不署名,以花押代籤。其二,用於押縫,即將花押印打於文書、契據的兩紙縫間或者末尾,雙方各執其一。其後須出憑證時,雙方出示驗對騎縫。其三,封緘。印面有「封」、「護封」等字樣,印在往來信函之上。其四,用於商業契約,如合同印。其五,也用於書畫。今天觀宋元書畫作品,許多都鈐蓋有押印,表示籤名收藏。

相關焦點

  • 初學篆刻臨印宜從漢官印入手,以渭成令印為例談漢印臨摹
    近代印人學習篆刻,有從漢印入手,也有從流派印入手,只要方法得當,都能有所成就。
  • 首見承唐啟宋的十國後蜀官印
    竟然是承唐啟宋,填補十國空白的後蜀官印。△左匡聖感義指揮第五都朱記 印蛻此印鈕頂兩邊呈弧形有晚唐官印之遺風,與北宋官印平頂鈕兩邊斜削明顯有別;從印文篆刻風格看,與北宋官印有相關性。經查《宋史·志輿服六》(卷154):「乾德三年,太祖詔重鑄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使印。先是,舊印五代所鑄,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鑄印官祝溫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禮部鑄印官,世習繆篆,即《漢書·藝文志》所謂「屈曲纏繞,以模印章」者也。思言隨僖宗入蜀,子孫遂為蜀人。自是,臺、省、寺、監及開封府、興元尹印,悉令溫柔重改鑄焉。」
  • 臺北故宮院藏璽印
    調朱紅、印紙張,成了用印新形式,於是隋唐以後的官印不斷加大、宋元明清關防職銜印記也碩大且朋,官印與私印遂截然分流。這是璽印(主要是銅印)時期的發展大略。唐宋迄元的文人私印,多先摹印(以篆書布印稿)再請工匠鑄刻,元末王冕始取花乳石刻印自印,明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於印篆、刀法、邊款都有長足開發,配合當時集古印譜刊行的風氣,遂蔚為文人治印的滔滔洪流。
  • 賞析| 品位方寸大千⑪解讀兩宋及遼金西夏官印
    如果從審美立場出發,我們會發現兩宋印章,包括遼、金、西夏官印的藝術性真的乏善可陳,藝術性的缺乏使其一直處於被忽視的狀態,甚至去宋未遠的元明印人也認為唐代與宋代的印章乃是自鄶以下,不值一提。如甘暘在《印章集說》中言:「宋承唐制,文愈支離,不宗古法,多尚纖巧。」直到清初秦爨公才開始辯證地看待宋元的印章,其曾言:「降而宋元,法已不古。
  • 印印得心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亮相
    先後衍生出先秦、秦、漢、魏晉及唐、宋、元的各式印章,以及明清以來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的文人篆刻,印風魚龍變化,各臻其妙,形成中國獨有的印章(篆刻)藝術。其中秦官印「江胡榦官」、三國曹魏金印「關中侯印」,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何震「聽鸝深處」,清代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吳熙載方竹四面印、吳昌碩9方田黃印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孤品。
  • 給契丹的歲幣對大宋是九牛一毛:1005年1月28日宋遼達成澶淵之盟
    給契丹的歲幣對大宋是九牛一毛:1005年1月28日宋遼達成澶淵之盟 1003年,遼國契丹大軍開始南下攻打宋朝,雙方激戰長達1年。 隨後的澶州之戰中(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市),遼軍統兵大將蕭撻凜傲慢輕敵,帶了一小股騎兵前往偵察敵情。宋軍大將張瓌把握時機,突然用射程超遠的床子弩射擊。 弓箭正好擊中額頭,蕭撻凜當場送命。
  • 古代官印為當官掌權代名詞 秦朝認印不認人
    秦朝「認印不認人」南宋出現官印移交制度  公章,古稱官印,是行使權力的信物,故又有"印信"的別名。中國比較完備的官印製度,形成於秦代,自丞相太尉到郡守縣令,都由國君在任命時授予官印。這個憑印綬當官、認印不認人的制度,又為漢朝所繼承。漢武帝時,窮得連老婆也養活不起的朱買臣忽然被任命為故鄉會稽郡守,當其回到下榻的會稽郡駐京辦事處時,吏員們仍把他當窮漢看待,及至發現他懷裡揣著印綬,"坐中驚駭",馬上排好隊,一起跪拜。這種觀念的沿襲,便是"掌大印"、"拿印把子"成為當官掌權的代名詞。  當時人對官印的理解,是官員之印,而非官府之印。
  • 四海印象|(一)漢官印賞析
    漢玉印四海印象:「皇后之璽」 玉印,1968年出土於陝西鹹陽,當為西漢之制。許多學者認為此印為漢朝呂后的印章。此玉印結體典雅,線條平穩流暢,此印用刀挺拔乾淨,流暢簡潔,體現出當時刻工極高的篆刻水平。在留紅的處理上,「之」字和「後」 字的筆畫經簡化,其二字留紅最多,兩個少筆畫的字形成了對角呼應。給人落落大方的感覺。
  • 專訪胡健 | 篆刻 方寸之間雕琢人生
    ,西泠印社第二屆國際篆刻書法展,並在全國第十二屆群星獎獲優秀獎。現為中國書協會員,天津印社社員。 ﹀ ﹀ ﹀ Q:篆刻與書法聯繫緊密,所謂先篆後刻,您從何時開始學習書法?H:小時候我爺爺、我父親都習書法,他們教我寫毛筆字。那時候放學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練毛筆字,每天都有」任務「的,後來寫字就成了我的習慣。
  • 毫釐錙銖:​幾方官印對《元史》等史書的修正
    南北朝時期的官制特點與漢代接近,印章均採用白文(陰文)鐫刻,字體多為繆篆,大小在3釐米左右見方(略大於漢代官印,目前所見最大的為南齊「永興郡印」,為5釐米見方),紐式多為鼻紐,還有瓦紐、龜紐、駝紐、羊紐、馬紐、龍紐等形制,製法為鑿、鑄兩種,且均不在印背鑿刻年款;而明玉珍政權系元末割據政權,其頒發的官印多受元代官印影響,具有在紐式、形制、篆書寫法及印背刻款異於金代官印的鮮明的元代官印風格。
  • 《十二時辰——夜半》郵資機戳首發 西泠印社篆刻中國印
    3月12日,《十二時辰--夜半》郵資機宣傳戳正式首發,杭州的首發地點選在了西泠印社的中國印文化主題郵局,一大早就吸引了眾多郵迷們來搶購。《十二時辰》郵資機宣傳戳是中國郵政集團在2018年精心策劃推出的全新產品,包括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這兩個字要理解清楚
    因為「印之宗漢,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基本已經是篆刻界認可的篆刻學習的門徑,秦代以短短的15年時間以強有力的國家法令確立了印章制度及初步的印章樣式,同時初創了「摹印篆」文字樣式(秦印),而兩漢及魏晉南北朝則使印章發展至成熟、圓滿並在這一時期呈現出至今無所不備的印章樣式,並且發展出更適合印章的「漢篆」(繆篆)文字樣式(統稱漢印)。
  • 篆刻入門:漢白文印三字印的章法
    今天說漢白文印印式三字印的章法,這一章法原則列在吾丘衍《三十五舉》的第二十一舉,原文如下:二十一舉曰:三字印,右一邊一字、左一邊兩字者,以兩字處與為一字處相等,不可兩字中斷,又不可十分相接。吾丘衍《三十五舉》的標準在很多情況下,刻姓名印時,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1、單名印,即姓和名加起來只有兩字;2、三字姓名主動省掉了後綴「印」字(多數是印主的要求);遇到這兩種情況,我們就需要處理三字印的章法。
  • 古人也有「籤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唐朝時,讀書人之間流行草書連筆署名,號為「花押」。日語中也有「花押」一詞,意為個人化的署名,是日本平安時期從唐朝借用的漢語詞彙。12世紀中葉的歐洲也是用「花押」來表明籤署人的身份,但它多是一種圖形籤名,後來英國玫瑰戰爭就是以紅玫瑰圖案為「籤名檔」的蘭開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圖案為「籤名檔」的約克家族之間爆發的戰爭。  古人的「籤名檔」頗具個性。
  • 篆刻大家方介堪:蟲書鳥篆 腕底風雲·杭州日報
    方在謝家眼界大開,先在謝的指導下學徐三庚,後又轉向吳讓之和漢印。幾年間,方介堪刻了數千方閒章,篆法刀法嫻熟,為後來的成就打下堅實基礎。 1925年春,方介堪在杭州拜晤了丁輔之等西泠印社的創始人,被接納為西泠印社社員。1926年,已經小有成就的方介堪來到上海,投入金石書畫大家趙叔孺門下。趙叔孺對方介堪嫻熟的篆刻技藝深為驚異,收為弟子,並將他推薦給上海西泠印社,任該社木版部主任。
  • 品印 分享 | 「二吳一趙」,2020中國嘉德秋拍上的那些金石篆刻
    品印文化 Weixin ID gh_a3a95f7002e9
  • 篆刻入門:漢印用字的篆法特徵
    篆刻學習要從漢印開始著手已經成為後世學習篆刻者的共識,因為大家只要一提學篆刻,就會提到「印宗秦漢」這句話,但究竟才是我們要從漢印裡學習的最關鍵東西呢?這是一個問題。吾丘衍的《三十五舉》第二十舉是一段很簡短的文字:二十舉曰:白文印,皆用漢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圓,縱有斜筆,亦當取巧寫過。
  • 孫家潭 | 奇特的農民起義軍官印
    (圖2)元末,以韓林兒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官印「德義庫記」,為什麼說其奇特,主要是對其印面而言,作為官印,以八瓣蓮花形作印面,乃歷朝歷代所未見,於印學一系,可視為千古奇觀。  「德義庫記」。據史料記載:「至正十五年(1355)春,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安徽亳州立為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據印背鑿款,可知此官印為立國之初於亳州所鑄。有關韓林兒為首的北方紅巾軍,大宋國號政權官印目前傳世發現有十幾方,所見有「元帥之印」「管軍總管府印」「管軍萬戶府印」等。元末以徐壽輝為首的南方紅巾軍天完政權官印也有發現,見有「統軍元帥府印」(印文篆書體),其印面為標準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