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南宋宋高宗趙構的一方玉印,有些類似於傳世的唐太宗的連珠玉印「貞觀」。
宋元兩代在篆刻發展史上歷來被評論家稱為「無印」的沉滯時期。究其主要原因是此時期的印製背離了秦漢法則。官印「日流於偽謬」,出現「詘曲盤迴」的九疊文;私印傳世很少,從面貌上看,僅押印尚多,然亦為篆刻家所不誚。應當看到,一部中國篆刻史是一個發展的有機整體,宋元印章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金石學、印學家的興起,文人學者參與印學創作研究。書畫款印及鑑藏書畫風氣的盛行等諸多文化因素促使宋元篆刻呈現出獨特的時代特徵和歷史意義。
1、宋代官印
宋代官印基本承襲了唐代制度,天子用璽稱為寶。官印皆銅鑄,具用九疊篆文。但是個別亦有用楷書者,如「州南渡稅場記」。印面多為53mm,並不正方。小者46mm,如「北海開國陸□之印」;大者不過58mm,如「嶽陽軍節度使之印」。宋代官印除「印」外,尚有「朱記」、「記」等。《宋史·輿服志》記載:「監司、州縣長官印、僚屬日記。又下無『記』者,止令本道給以木朱記,文大方寸。」宋官印皆有背款,署以紀年。南宋官印除印背有款外,文中或有加年號者。
《宋史·輿服志》又載:「南渡之後,有司印記多亡失,彼遺此得,各自收用。尚方重鑄給之,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然欺偽猶未能革。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禮部請郡縣假借印記者,悉毀而更鑄。」傳世者如「建炎宿州州院朱記」等。「建炎」即南宋高宗趙構年號。此外,南宋首把印章用於官方發行的紙幣(即會子),這類印章稱「會子印」或「合同印」。傳世比較著名的「一貫背合同」楷書銅印,即印在「會子」的背面。
我們再來看看宋徽宗趙佶時期的「內服圖書之印」這方收藏印,其中的疊文較之唐朝已經基本完善成形。
我們再看看宋朝的官印和朱記印。
2、遼、金、西夏、元官印
遼官印傳世極少,清代瞿中溶《集古官印考》收錄有「安州綾錦院記」,並定為遼印,相傳得於遼寧開原。又吉林大學藏「清安軍節度使之印」經考稱為遼印。
傳世金官印多為金末期(金世宗大定年間)之物。印文以漢文篆書為主,仍延用九疊文,但是文較唐宋整齊,鑄工也精細,但是尺寸大小不一。最大的有120mm者。印文也偶有用契丹文篆體的。《金史·百官志》稱:「百官之印,天會六年(公元1126年)始詔給諸司,其前所帶印記無問有無新給,悉上送官,敢匿者國有常憲。至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以內外官印新舊名及品階大小不一,有用遼、宋舊印及契丹字者,遂定製,令禮部更鑄焉。」
西夏官印文字皆為西夏文之篆體,以兩字官印居多,四字和六字官印較少。背款一般以漢文為主,右邊記年,左邊書用印者的姓名。鈕作幾形,中有穿孔。
元代建國後曾設典瑞院,秩正二品,職掌寶璽等。此時官印多為漢文篆體,也有用八思巴文篆體者,二種篆體皆為疊篆,疊數六至十五不等。印面大小通常為60mm至70mm見方。傳世印作中最大者「遺相哥大王印」,112mm見方,最小者為「旁差官印」,52mm見方。漢文及八思巴文官印背款皆刻以漢文,印為朱文,印邊則較宋以來逐漸加寬。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官印的印製已經基本統一確定下來,即帶有邊框的細朱文印,而印文則使用疊文。這種形制一直延續到清末。
3、花押印記
花押印記是宋代興起、元代盛行的一種新的印章形式,是繼秦漢以來又一以通行文字入印的典範。諸多的類別、形制和用途給這一時期的印章創作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變化,具有極其鮮明的時代特徵。
押是在文書、契據、字畫上的署名或記號,以作憑證,亦稱作押書。早在三國時期已經出現並在社會上開始使用。唐初,時人又多以草書籤名作押,以為私記,稱花書,又名花押。至宋代,進呈文字或與人書牘,紙尾不書名,只押字。後來,便以這簡易的押字入印,代為籤署,目的不過防奸辨偽,起執信作用。據記載,花押印起於五代。明陶宗儀《輟耕錄》稱:「周廣順二年,平章李穀以病臂辭位,詔書刻名印用。據此,則押字用印之始也。」花押到宋代已經較為通行。周密《癸辛雜識》言花押印條後,附載有宋朝十幾帝的玉押,可見最高統治者也都在使用。元代蒙人入主,以民族文字入印,又使得花押印別開生面,達到鼎盛。
從周廣順年間至元末,經歷宋、遼、金、西夏等朝,計410餘年。期間-朝代更迭,文字代異,使花押印形制多樣,粗略分類歸納花押印大致分為如下幾個類別:
第一類,楷書與花押的結合。這種花押傳世最久,四百餘年,延續未斷。按照形式,又分為如下幾種。一是長方形,印面上部為楷書之姓,下部為花押,此鐘花押印最多。另一種為方形印。此種印中有上為漢字下為花押者,也有左右為漢字,中間為花押。
第二類,只有漢字楷書而無花押,如「王定」、「壽」、「劉」等,此類押印,宋代居多,至元代,因為少數民族文字被廣泛採用,楷書押印已經不普遍,但民間仍有流通。
第三類是只有花押而無漢字。又可以分為帶邊框花押,有方形和圓形;二是上下封頂,但左右開口的花押;三是只有一花押,無邊,形式很自由,但是有的裝飾性極強,有的則純類似手書。
第四類是少數民族文字押印。包括遼契丹文印、西夏文印及元八思巴文印。其中,元代統治時間最長,因此,元押也最為盛行,最具有代表性。此期的花押無論在形制或印體等各方面都較宋更為豐富。現常見的有長方形與長條形兩種,亦有圓形、方形、寶鼎形、葫蘆形等。印多為銅印,鈕則以橛狀為主,中間有孔可以穿帶。
花押用途很多,有的用於進呈文字或與人尺牘,紙尾不署名,以花押代籤。其二,用於押縫,即將花押印打於文書、契據的兩紙縫間或者末尾,雙方各執其一。其後須出憑證時,雙方出示驗對騎縫。其三,封緘。印面有「封」、「護封」等字樣,印在往來信函之上。其四,用於商業契約,如合同印。其五,也用於書畫。今天觀宋元書畫作品,許多都鈐蓋有押印,表示籤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