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的源流和特點

2021-01-08 張立傑傳書法

小篆即秦篆,是繼石鼓文之後高度成熟的篆體。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改省,所謂小篆也。」

事實上,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相當長的時間裡,秦國篆書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石鼓文出現的筆畫圓勻、方整端穩、排列有序已充分說明這種成熟的程度。作為秦系篆書,小篆在書體的發展上,並沒有突破性的變化,只不過在「書同文」上下了功夫。秦朝統一文字,推行小篆,可謂中國歷史上第次官方性的文字規範化運動,由李斯提議「省改」並加以定型的小篆,是以秦系篆書為基礎,融合楚、齊、燕篆書「省改」而來。這種官方性的書體,現僅見於李斯所書秦始皇時期的紀功碑刻。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巡遊各地,並立石刻碑,以此歌功頌德,昭示天下。

秦小篆大多刻在鐵器、石碣、石碑上,如度量衡器、符印、貨幣、兵器及詔版上的銘文等。這類銘文因敷於實用,且急就而成,故而書寫隨意,大小參差,過於質樸粗放。因此,秦小篆的典範代表無疑是李斯所書的秦刻石。

李斯(?一公元前208年),秦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受秦始皇命為丞相。由於他在小篆書體定型上不可磨滅的功績,被譽為「古今高匠」、「百代典型」。李斯是中國書法史上有名傳世的第一位書法家。他的篆書特點是用筆凝含圓勻,力弇氣長,線條變大篆的詰曲為勁直流暢,結構對稱均衡,偏旁部首規範統一,字形較大篆的扁圓為勻整修長;章法變大篆的差參錯落為排列規整,謹嚴有序。

據《史記·始皇本紀》所載:秦刻石有泰山、琅琊臺、芝罘、碣石、會稽、嶧山六處,現簡介如下。

《嶧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東巡登嶧山立石,高八尺左右,寬4尺左右,刻有152字。《嶧山刻石》在唐代就毀於野火,只有棗木刻本流傳。五代時,南唐徐鉉曾寫有摹本,北宋初年其門人鄭文寶將該摹本刊刻於石上,立在長安國學內,後世稱為「徐鉉本」或「鄭文寶本」。今猶存於陝西省博物館。

《泰山刻石》。同年,秦始皇登嶧山之後又登泰山,在泰山之巔立石三丈多高,三尺多寬,刊刻147字。及至明代,僅剩下一塊四尺多高,一尺多寬的殘石,存29字。該殘石在清乾隆年間又遭火災,存10字。現僅殘存9字,石在山東泰安縣岱廟中。存世拓本以北宋拓136字本為最。

《琅琊臺刻石》,利用琅琊山天然石柱鐫刻,長達五百餘字,宋時毀剩13行86字。石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而世傳86字拓本,為存字最多者。

《芝罘刻石》。秦始皇東巡登芝罘島,刻石114字。在芝罘島上還有另石刻,辭長145字,世稱《東觀刻石》。《芝罘刻石》和《東觀刻石》原石久伏,既無拓本,亦無摹本傳世。

《碣石刻石》。秦始皇登渤海北面的碣石山,立碑刻石百餘字,原石久佚,亦無拓本。現存鎮江焦山的《碣石刻石》,系出南唐徐鉉的雙鉤摹本,筆跡與《嶧山刻石》相同。《會稽刻石》。秦始呈最後一次出巡,登會稽山刻石,辭長289字。原石久佚,元代有申居驪摹刻本。清季被毀後,以元刻舊拓為底本由錢泳重刻,秦代之後,小篆雖漸不流行,但仍見用於書法創作和藝術裝飾,代不乏人。

漢篆多見於碑額,字形寬博氣勢雄渾,如《袁安碑》、《袁敞碑》等,均堪稱傑作。三國時吳國皇象的《天發神讖碑》,以方筆作小篆,骨力神峻,別具格,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此外,歷代著名的小篆書家有唐代李陽冰,南唐徐弦,清代錢坫、鄧石如、吳熙載、吳大激等。

相關焦點

  • 小篆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金文等是漢字起源時的形態,發展演變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體系的文字,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便於統治和交流,對文字進行了統一,於是出現了秦小篆,《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是秦小篆的代表作,書寫工整規範,線條流暢整齊。
  • 關於「小篆」結體特點的解析,掌握這四點,也能得其神韻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聊聊小篆的結體特點。小篆如《泰山刻石》採用直行又分橫列的形式。字距稍大,行距稍狹。因為小篆形體略長。筆畫都是向上下舒展而取縱勢,不少字還有較長的垂腳,所以初學篆字我們要把字寫得略大一點,這樣筆勢才能開拓、舒展。
  • 小篆
    小篆為大篆的對稱,也稱「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一系列的國策,其中有「書同文」,就是要求全國統—文寧,廢除六國文。嶧山刻石小篆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吸收了六國文字的優點,廢除了大量區域性的異體字,從而進—步整齊、簡化、規範了的文字,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對古文字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理,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裡程碑。統一後的小篆,順應書寫的需要趨於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減少,符號化更加明顯,對後代文字的規範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 小篆介紹
    篆體,又稱為「篆書」,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小篆。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複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範,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 秦朝的小篆字體!
    秦朝小篆與秦國大篆、西周篆文一脈相承。我們看到,西周金文中「王」、「山」、「又」等字中描摹的「肥筆」,還有一些摹形的筆畫、象形的樣態,在秦國大篆裡已經看不到了。西周金文中「點」,秦國大篆也線條化了。小篆是省改秦國大篆而來,偏旁部件的位置和寫法大體固定,結構更加勻稱,形體偏於縱勢。
  • 小篆大家之吳讓之
    小篆書法,在經歷了秦篆李斯、唐篆李陽冰的輝煌後,又一次達到了高峰。一時間名家迭起高手如雲,除了「國朝第一」的鄧石如。吳讓之便是清碑派書家中以篆書聞名的佼佼者。吳讓之(1799—1871),原名廷揚,字熙載,後以字行,改字讓之。
  • 學習小篆首選秦篆還是清篆?這樣分析令你茅塞頓開
    小篆是書法愛好者喜愛的書體,近年來練習小篆的朋友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因其中鋒用筆的整體特性,也成為書法初學者作為入門的首選。小篆是秦始皇兼併六國以後,命丞相李斯制定並頒布的統一文字,後世也稱秦篆。秦篆書法作品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嶧山碑》,相傳為李斯親自書寫。
  • 簡析小篆基本筆畫寫法
    篆書可分為:甲骨文、大篆、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全國統一使用的一種規範化的書體。小篆筆畫圓轉流暢、字形修長勻整,十分美觀,富於裝飾性。其中代表作品有《泰山石刻》、《繹山刻石》、《琅琊臺刻石》等。小篆名家輩出如唐代李陽冰,五代徐鍇,清代鄧石如。
  • 怎樣從小篆過渡到隸書?
    一,隸書,與小篆相比,外形發生了變化,變小篆瘦長的縱勢為寬扁的橫勢。主要是這兩種:方筆起筆處和兩邊不對稱的線條:如波挑。《禮器碑》-文,左邊撇畫的收筆和右邊2,粗細變化,用提按來表達。《禮器碑》——壺,粗細對比極其明顯,3,方筆的應用和秦小篆的藏頭護尾相比,隸書中多了方筆的應用,起筆處、收筆處、轉折處都大量用到方筆,甚至如下圖,單根線條的筆勢變化也可以理解成方筆
  •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 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
  • 小篆書體的樣板:《倉頡篇》
    原是教育學童識字的字書,秦始皇帝統一文字時又成為小篆書體的樣板。秦李斯著。戰國時期,七國分立,文字異體。秦人承繼了西周的文字籀文,即所謂大篆;籀文筆畫繁複,在實用中漸趨簡化。秦建立統一的王朝後,李斯倡議進行統一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於是有了小篆。
  • 李斯,小篆與大一統:「愛無心」?還是別有用心?
    小篆跟「愛無心」有毛的關係?不要質疑,真有關係。 (一)李斯、小篆與大統一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主持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嚴格地說,是政府公文書寫體。
  • 小篆大美之秦詔版
    秦詔版銅橢量「秦詔版」文字為小篆,刻在權量上,不僅可以將統一度量衡以法律文書的形式昭告天下,也將全國統一文字——「小篆」的寫法向全國人民做了示範,可謂一舉兩得!五行四十字,秦小篆,青銅鑄造,字跡清晰,線條纖細,彌足珍貴。「秦詔版」為篆書刻板,以小篆文字刻於金屬薄板上,其小篆文字傳為李斯所寫。由於是刻在金屬板上,銘文線條直線多而弧線少;轉折處,方折多而圓轉少;線條粗細相間,方圓有致,變化多端而又鏗鏘有力。相較「秦刻石」,字形略顯扁方,這應該是漢代篆書變圓為方的源頭實在。
  • 《滴天髓》中的「八字源流」是什麼?要如何尋找?
    《滴天髓》中有一章叫做《源流》,關於這一章的內容,我起初讀的時候就犯糊塗,今天讀起來還犯糊塗。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我犯糊塗,《滴天髓》中所說的「源流」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何處起根源,流往何處住?機括此中求,知來亦知去」,這是《滴天髓》中關於「源流」的論述。
  • 先橫後豎,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小篆書法的筆順特點(上)
    筆順是小篆書寫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不理解筆順,很多初學者會覺得無從下手;對於長期習字者來說,錯誤或者不理性的筆順,也會直接影響其作品的書寫性。篆書結體,有很強的裝飾性,左右上下務求勻稱,所以用筆先後與楷書並不皆同,只有懂得筆順的先後,才能用力平均,不會偏側。
  • 有人說小篆這種幕後字體,會對漢字和書法藝術的影響比較大
    秦 虎符,兵權的憑證,小篆之典範秦統一六國之後在文化上提出了"書同文"的政策,但是該政策並不是在全國上下各個階層的人們中普遍推行,這個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來說也是不可能的。「書同文」實際上更多是對官方字體的一種約束,在普通民眾中,字體的形式是相對寬鬆的。
  • 從小篆到隸書-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變革
    中國書法的鼻祖是秦丞相李斯,他創造出了小篆這一字體。很多人對於李斯的了解僅限於他的政治才能,很少有人知道李斯其實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事實上,他的書法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是非常傑出的,可謂一流。李斯對書法有十分深入的了解與研究,他曾總結出一套書法理論。
  • 霹靂布袋戲之四境佛宗三大源流
    這期我們淺析一下由天佛尊、佛首和九界佛皇所開創的三大源流,也是佛門的中堅力量。1.天佛尊佛界之主,地位超凡,也是四境佛宗三大源流之一,代表第一寶佛,意為佛者超人。佛門之首雲雷鼓峰的創造者也是其領導者,三大源流之一,代表第二寶法,意為不獨與人,是三大源流的戰鬥之首,武學修為亦為最高,以戒刀為其武學根基,性格嚴謹,剛正不阿,雲雷鼓峰創立之初與一頁書共同編寫四境共同準則。其化身鬼如來一身罪惡被天之佛度化,真身亦消散與天地間。
  • 300年前的小篆書法,成為大家的模仿對象,左手書寫更厲害
    自古篆書就比較難寫,尤其是寫出自己風格的小篆書法更是難上加難。首先它需要建立在書法作者超強的研究與理解傳統書法的基礎之上,其次還需要不停地練習書法,形成自己的小篆風格。下面是給大家帶來清朝錢坫大家的《篆書王勃五言律詩》書法作品,一起來感受一下這位小篆大師的真實書法魅力吧。
  • 以小篆千字文為例,教你一個實用結體技巧
    當然,不同的書體,線條和結體的表現有差別,但其中的規律是相通的,我們就以鄧石如小篆《千字文》為例,有針對性地選出兩個筆畫多的字,教你一個臨摹實戰中巧妙的辦法。小篆與我們熟悉的楷書,在筆畫字件上有很多差異,有些字的筆畫相當複雜。《千字文》中這種筆畫繁多的字就不少,寫起來有點頭疼。不過再難寫的字,其實都是由多個部分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