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即秦篆,是繼石鼓文之後高度成熟的篆體。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改省,所謂小篆也。」
事實上,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相當長的時間裡,秦國篆書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石鼓文出現的筆畫圓勻、方整端穩、排列有序已充分說明這種成熟的程度。作為秦系篆書,小篆在書體的發展上,並沒有突破性的變化,只不過在「書同文」上下了功夫。秦朝統一文字,推行小篆,可謂中國歷史上第次官方性的文字規範化運動,由李斯提議「省改」並加以定型的小篆,是以秦系篆書為基礎,融合楚、齊、燕篆書「省改」而來。這種官方性的書體,現僅見於李斯所書秦始皇時期的紀功碑刻。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巡遊各地,並立石刻碑,以此歌功頌德,昭示天下。
秦小篆大多刻在鐵器、石碣、石碑上,如度量衡器、符印、貨幣、兵器及詔版上的銘文等。這類銘文因敷於實用,且急就而成,故而書寫隨意,大小參差,過於質樸粗放。因此,秦小篆的典範代表無疑是李斯所書的秦刻石。
李斯(?一公元前208年),秦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受秦始皇命為丞相。由於他在小篆書體定型上不可磨滅的功績,被譽為「古今高匠」、「百代典型」。李斯是中國書法史上有名傳世的第一位書法家。他的篆書特點是用筆凝含圓勻,力弇氣長,線條變大篆的詰曲為勁直流暢,結構對稱均衡,偏旁部首規範統一,字形較大篆的扁圓為勻整修長;章法變大篆的差參錯落為排列規整,謹嚴有序。
據《史記·始皇本紀》所載:秦刻石有泰山、琅琊臺、芝罘、碣石、會稽、嶧山六處,現簡介如下。
《嶧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東巡登嶧山立石,高八尺左右,寬4尺左右,刻有152字。《嶧山刻石》在唐代就毀於野火,只有棗木刻本流傳。五代時,南唐徐鉉曾寫有摹本,北宋初年其門人鄭文寶將該摹本刊刻於石上,立在長安國學內,後世稱為「徐鉉本」或「鄭文寶本」。今猶存於陝西省博物館。
《泰山刻石》。同年,秦始皇登嶧山之後又登泰山,在泰山之巔立石三丈多高,三尺多寬,刊刻147字。及至明代,僅剩下一塊四尺多高,一尺多寬的殘石,存29字。該殘石在清乾隆年間又遭火災,存10字。現僅殘存9字,石在山東泰安縣岱廟中。存世拓本以北宋拓136字本為最。
《琅琊臺刻石》,利用琅琊山天然石柱鐫刻,長達五百餘字,宋時毀剩13行86字。石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而世傳86字拓本,為存字最多者。
《芝罘刻石》。秦始皇東巡登芝罘島,刻石114字。在芝罘島上還有另石刻,辭長145字,世稱《東觀刻石》。《芝罘刻石》和《東觀刻石》原石久伏,既無拓本,亦無摹本傳世。
《碣石刻石》。秦始皇登渤海北面的碣石山,立碑刻石百餘字,原石久佚,亦無拓本。現存鎮江焦山的《碣石刻石》,系出南唐徐鉉的雙鉤摹本,筆跡與《嶧山刻石》相同。《會稽刻石》。秦始呈最後一次出巡,登會稽山刻石,辭長289字。原石久佚,元代有申居驪摹刻本。清季被毀後,以元刻舊拓為底本由錢泳重刻,秦代之後,小篆雖漸不流行,但仍見用於書法創作和藝術裝飾,代不乏人。
漢篆多見於碑額,字形寬博氣勢雄渾,如《袁安碑》、《袁敞碑》等,均堪稱傑作。三國時吳國皇象的《天發神讖碑》,以方筆作小篆,骨力神峻,別具格,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此外,歷代著名的小篆書家有唐代李陽冰,南唐徐弦,清代錢坫、鄧石如、吳熙載、吳大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