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討論「愛無心」的問題,我們得先來了解一下小篆。小篆跟「愛無心」有毛的關係?不要質疑,真有關係。
(一)李斯、小篆與大統一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主持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嚴格地說,是政府公文書寫體。
秦統一前,諸侯割據紛爭,「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十分嚴重,如「羊」就有20多種寫法,就算保守估計每個字有十種寫法,金文有3700多個字,那也有37000多種寫法。
(李斯)
這怎麼交流?怎麼傳遞信息?全部文字的寫法,不亞於一本電報密碼,給生活和交流帶來極大不便。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改變原先那種彎彎曲曲的筆劃線條,整理出一種筆畫勻整,便於書寫的新字體,講究工整而美觀。
故,大秦帝國強力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
「書同文」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音zhòu,籀文,流行於春秋戰國時秦國,亦稱「大篆」)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了統一的漢字書寫形式。
(小篆)
小篆的制定是中國第一次系統地標準化漢字書寫體的過程,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
誠然,書同文的意義可不得了,奠定了華夏統一的基礎,如果說倉頡造字,鬼都嚇哭了,那麼統一文字的書寫體,輪到神悲傷了。因為一個強大的人間就產生了,與神界分庭抗禮,結束了神主宰一切的格局,你說神哭不哭?
不要認為這是奇談怪論,它說明文字統一的意義。
(李斯,真的很偉大)
(二)無獨有偶,在西方神話中,也有類似的反證
《聖經》上有個故事,在人類歷史初期,曾有一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就是書同文,文同言。
客官,文同言,就是書面語和口語一致,這個可比中國還先進,只要是人,交流閱讀都無障礙,這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所追求的理想目標啊!
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
聖經故事說,因為人類語言相通,能夠合作,便十分驕傲,自以為無所不能,可與神相等。因此,他們商量說,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叫做「通天塔」。
(通天塔)
天上不是好玩麼?我們人類也可以隨時到神界溜達溜達,看有什麼好東西,隨手就帶回來了,免得為了生計到處奔波,而分散在各地。
但神不幹了,你們這麼做,我們還能幹什麼?現在是我們來審判你們人類,難道你們還要來審判我們不成?因此在一夜之間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無法繼續建造而告終止,人類自此開始分散各地,開始為了生存你爭我奪,大打出手,自相殘殺。
看來,書同文,文同言,是全人類追求的目標。
(秦始皇出行)
(三)小篆、官方文字與民間文字
幸慶的是,我們就因為有一個「書同文」,華夏一脈,傳承幾千年。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國文明能延續下來,與書同文有莫大的關聯。
下面繼續說說偉大的小篆。
小篆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閱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由此開創了以國家力量強制規範文字的先河,包括今天推廣普通話,也是這個的延續。
還有一種說法——小篆為戰國文字。著名學者、書法篆刻家徐無聞先生認為,在一個極為短促的秦王朝是不可能創造出一種文字來的,一種文字的的形成要經過長期的過程的,秦王朝只是動用國家力量加工、整理和推廣而已。
我倒是贊同徐無聞先生的觀點。不過,這樣一來,偉大的短命王朝——秦王朝的歷史功績就要大打折扣了。
下面簡單說說這個短命的王朝。
秦王朝,「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以其雄才大略,吞併各路諸侯,統一了中國,分天下為36郡,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兼取三皇五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在這中國歷史上重大的轉變時期,作為秦始皇最為重要的戰略謀臣、書同文的主持者李斯,在秦始皇統一大業的過程中立下了不朽之功,因此,司馬遷在《史記》裡稱其為:「因時推秦,遂得意於海內,斯為首謀。」
既然統一了文字,那麼從官府到民間都使用小篆,對吧?
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出土的秦代簡牘上往往不是秦國的小篆,而是古隸體字。
這又是為什麼呢?
只有一種解釋:秦始皇統一文字失敗了。秦始皇「書同文」措施是統一使用小篆,小篆比金文華美,整齊,觀賞性強,比金文易於書寫。但是,當時,還有一種文字體更便於書寫,那就是隸書。在民間,簡便易寫的隸書在秦朝代替了秦始皇強制推行的小篆。
從這個角度說,秦王朝僅僅統一了政府文件當的標準字體。
(隸書)
翻開今天的漢碑、漢簡,我們不難發現,數量最多的,不是秦始皇強力推行的小篆,而是易寫易認的漢隸書。
隸書才是真正統一了中國文字的書體,它的時代是在漢代。所以,秦始皇的「書同文字」的詔令真正得到施行是在漢代。
有意思吧?如果這樣說是正確的,那麼又是誰在給我們傳達那些不實的歷史信息呢?隨便說一句,隸書是一個叫程邈的獄警發明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是書寫工具。古代的書寫工具是毛筆。毛筆這種柔軟的書寫工具在秦簡、漢簡上很容易寫出「蠶頭燕尾」的隸書。書寫工具自發選擇了簡便易行的書寫體,書寫體的繁簡又決定了何種書體能夠統一中國的文字。
我們要承認,「書同文」的措施是完全正確的。但是,秦王朝推行的國家標準——小篆,成效並不盡人意。
(四)給偽傳統文化傳播者說
其實,中國的文字本來就一直是統一的,區別的只是一些字在某個時候有不同的字型,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字體風格而已。就拿現代來說,草書,字形與宋體一樣麼?難道就要消滅草書不成?
曾幾何時,社會上流行對簡化字的詬病,說什麼「愛無心」(愛),「親不見」(親),產無生(産),「戀無言」( 戀)、「鄉裡無郎」( 鄉)等等,有的人甚至打著傳統文化的大旗,肆意曲解和鞭笞簡化字,呼籲恢復繁體字,我觀察了一下,那些從事傳統文化教育培訓的機構,最來勁,實則為個人謀取不當之利。
了解了這段歷史,你還這麼認為麼?
文字從書寫簡、從俗,是漢字發展的內在規則。至於簡化到什麼程度,這個不是由哪個人、哪個政府說了算的。
甲骨文實則是漢字的最簡化形式,我尋思,再簡化也不會超過甲骨文那麼簡化吧?
學會了簡化字再去熟悉繁體字並不困難,畢竟是一脈相承的,只要不變成拉丁字母,簡化字不會成為我們今天學習傳統文化的障礙。
(我們要記住這個偉大的人——李斯)
【作者簡介】洪與,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四川省作家協會《作家文匯》特邀編輯,四川省作家協會青少年文學導師。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監獄三部曲:《敵人》《交鋒》《臨危受命》以及長篇小說《大國相——蜀漢丞相諸葛亮》等。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和珅其實可以不用死的,那麼嘉慶皇帝殺他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北宋兩位土匪培養了一代名將,這位名將就是呼延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