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小篆與大一統:「愛無心」?還是別有用心?

2020-11-26 騰訊網

要討論「愛無心」的問題,我們得先來了解一下小篆。小篆跟「愛無心」有毛的關係?不要質疑,真有關係。

(一)李斯、小篆與大統一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主持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嚴格地說,是政府公文書寫體。

秦統一前,諸侯割據紛爭,「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十分嚴重,如「羊」就有20多種寫法,就算保守估計每個字有十種寫法,金文有3700多個字,那也有37000多種寫法。

(李斯)

這怎麼交流?怎麼傳遞信息?全部文字的寫法,不亞於一本電報密碼,給生活和交流帶來極大不便。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改變原先那種彎彎曲曲的筆劃線條,整理出一種筆畫勻整,便於書寫的新字體,講究工整而美觀。

故,大秦帝國強力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

「書同文」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音zhòu,籀文,流行於春秋戰國時秦國,亦稱「大篆」)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了統一的漢字書寫形式。

(小篆)

小篆的制定是中國第一次系統地標準化漢字書寫體的過程,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

誠然,書同文的意義可不得了,奠定了華夏統一的基礎,如果說倉頡造字,鬼都嚇哭了,那麼統一文字的書寫體,輪到神悲傷了。因為一個強大的人間就產生了,與神界分庭抗禮,結束了神主宰一切的格局,你說神哭不哭?

不要認為這是奇談怪論,它說明文字統一的意義。

(李斯,真的很偉大)

(二)無獨有偶,在西方神話中,也有類似的反證

《聖經》上有個故事,在人類歷史初期,曾有一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就是書同文,文同言。

客官,文同言,就是書面語和口語一致,這個可比中國還先進,只要是人,交流閱讀都無障礙,這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所追求的理想目標啊!

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

聖經故事說,因為人類語言相通,能夠合作,便十分驕傲,自以為無所不能,可與神相等。因此,他們商量說,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叫做「通天塔」。

(通天塔)

天上不是好玩麼?我們人類也可以隨時到神界溜達溜達,看有什麼好東西,隨手就帶回來了,免得為了生計到處奔波,而分散在各地。

但神不幹了,你們這麼做,我們還能幹什麼?現在是我們來審判你們人類,難道你們還要來審判我們不成?因此在一夜之間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無法繼續建造而告終止,人類自此開始分散各地,開始為了生存你爭我奪,大打出手,自相殘殺。

看來,書同文,文同言,是全人類追求的目標。

(秦始皇出行)

(三)小篆、官方文字與民間文字

幸慶的是,我們就因為有一個「書同文」,華夏一脈,傳承幾千年。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國文明能延續下來,與書同文有莫大的關聯。

下面繼續說說偉大的小篆。

小篆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閱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由此開創了以國家力量強制規範文字的先河,包括今天推廣普通話,也是這個的延續。

還有一種說法——小篆為戰國文字。著名學者、書法篆刻家徐無聞先生認為,在一個極為短促的秦王朝是不可能創造出一種文字來的,一種文字的的形成要經過長期的過程的,秦王朝只是動用國家力量加工、整理和推廣而已。

我倒是贊同徐無聞先生的觀點。不過,這樣一來,偉大的短命王朝——秦王朝的歷史功績就要大打折扣了。

下面簡單說說這個短命的王朝。

秦王朝,「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以其雄才大略,吞併各路諸侯,統一了中國,分天下為36郡,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兼取三皇五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在這中國歷史上重大的轉變時期,作為秦始皇最為重要的戰略謀臣、書同文的主持者李斯,在秦始皇統一大業的過程中立下了不朽之功,因此,司馬遷在《史記》裡稱其為:「因時推秦,遂得意於海內,斯為首謀。」

既然統一了文字,那麼從官府到民間都使用小篆,對吧?

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出土的秦代簡牘上往往不是秦國的小篆,而是古隸體字。

這又是為什麼呢?

只有一種解釋:秦始皇統一文字失敗了。秦始皇「書同文」措施是統一使用小篆,小篆比金文華美,整齊,觀賞性強,比金文易於書寫。但是,當時,還有一種文字體更便於書寫,那就是隸書。在民間,簡便易寫的隸書在秦朝代替了秦始皇強制推行的小篆。

從這個角度說,秦王朝僅僅統一了政府文件當的標準字體。

(隸書)

翻開今天的漢碑、漢簡,我們不難發現,數量最多的,不是秦始皇強力推行的小篆,而是易寫易認的漢隸書。

隸書才是真正統一了中國文字的書體,它的時代是在漢代。所以,秦始皇的「書同文字」的詔令真正得到施行是在漢代。

有意思吧?如果這樣說是正確的,那麼又是誰在給我們傳達那些不實的歷史信息呢?隨便說一句,隸書是一個叫程邈的獄警發明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是書寫工具。古代的書寫工具是毛筆。毛筆這種柔軟的書寫工具在秦簡、漢簡上很容易寫出「蠶頭燕尾」的隸書。書寫工具自發選擇了簡便易行的書寫體,書寫體的繁簡又決定了何種書體能夠統一中國的文字。

我們要承認,「書同文」的措施是完全正確的。但是,秦王朝推行的國家標準——小篆,成效並不盡人意。

(四)給偽傳統文化傳播者說

其實,中國的文字本來就一直是統一的,區別的只是一些字在某個時候有不同的字型,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字體風格而已。就拿現代來說,草書,字形與宋體一樣麼?難道就要消滅草書不成?

曾幾何時,社會上流行對簡化字的詬病,說什麼「愛無心」(愛),「親不見」(親),產無生(産),「戀無言」( 戀)、「鄉裡無郎」( 鄉)等等,有的人甚至打著傳統文化的大旗,肆意曲解和鞭笞簡化字,呼籲恢復繁體字,我觀察了一下,那些從事傳統文化教育培訓的機構,最來勁,實則為個人謀取不當之利。

了解了這段歷史,你還這麼認為麼?

文字從書寫簡、從俗,是漢字發展的內在規則。至於簡化到什麼程度,這個不是由哪個人、哪個政府說了算的。

甲骨文實則是漢字的最簡化形式,我尋思,再簡化也不會超過甲骨文那麼簡化吧?

學會了簡化字再去熟悉繁體字並不困難,畢竟是一脈相承的,只要不變成拉丁字母,簡化字不會成為我們今天學習傳統文化的障礙。

(我們要記住這個偉大的人——李斯)

【作者簡介】洪與,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四川省作家協會《作家文匯》特邀編輯,四川省作家協會青少年文學導師。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監獄三部曲:《敵人》《交鋒》《臨危受命》以及長篇小說《大國相——蜀漢丞相諸葛亮》等。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和珅其實可以不用死的,那麼嘉慶皇帝殺他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北宋兩位土匪培養了一代名將,這位名將就是呼延贊

相關焦點

  • 學習小篆首選秦篆還是清篆?這樣分析令你茅塞頓開
    小篆是書法愛好者喜愛的書體,近年來練習小篆的朋友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因其中鋒用筆的整體特性,也成為書法初學者作為入門的首選。小篆是秦始皇兼併六國以後,命丞相李斯制定並頒布的統一文字,後世也稱秦篆。秦篆書法作品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嶧山碑》,相傳為李斯親自書寫。
  •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 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
  • 《大秦賦》劇中小篆太水,遭書法家質疑,離李斯真實水準差多少?
    《大秦賦》劇照在「書同文」的文字改造過程中,宰相李斯是關鍵的人物。他以秦系篆書為根本,確定了最後的小篆的書寫標準,李斯也因此成為文字史、書法史上承前啟後的人物。李斯的篆書,講究左右對稱,結體呈長方形態,筆畫自然流暢,不誇張、不狂怪,有珠圓玉潤的氣息。尤其是線條圓轉順滑,充滿流動之美。電視劇中李斯的小篆,的確「有失水準」。與真正我們看到的李斯經典碑刻相比較,劇中李斯的小篆無論在結體還是在點畫上,都差得較遠,難怪被書法家們說寫得「太水」。
  • 秦朝的小篆字體!
    秦朝小篆與秦國大篆、西周篆文一脈相承。我們看到,西周金文中「王」、「山」、「又」等字中描摹的「肥筆」,還有一些摹形的筆畫、象形的樣態,在秦國大篆裡已經看不到了。西周金文中「點」,秦國大篆也線條化了。小篆是省改秦國大篆而來,偏旁部件的位置和寫法大體固定,結構更加勻稱,形體偏於縱勢。
  • 從小篆到隸書-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變革
    中國書法的鼻祖是秦丞相李斯,他創造出了小篆這一字體。很多人對於李斯的了解僅限於他的政治才能,很少有人知道李斯其實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事實上,他的書法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是非常傑出的,可謂一流。李斯對書法有十分深入的了解與研究,他曾總結出一套書法理論。
  • 小篆的源流和特點
    小篆即秦篆,是繼石鼓文之後高度成熟的篆體。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改省,所謂小篆也。」
  • 小篆的前世今生……
    其實這兒的篆書包括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各體。有人說篆書是五體之首,我覺得不無道理。甲骨文、金文等是漢字起源時的形態,發展演變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體系的文字,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便於統治和交流,對文字進行了統一,於是出現了秦小篆,《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是秦小篆的代表作,書寫工整規範,線條流暢整齊。
  • 小篆
    小篆為大篆的對稱,也稱「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一系列的國策,其中有「書同文」,就是要求全國統—文寧,廢除六國文。嶧山刻石小篆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吸收了六國文字的優點,廢除了大量區域性的異體字,從而進—步整齊、簡化、規範了的文字,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對古文字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理,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裡程碑。統一後的小篆,順應書寫的需要趨於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減少,符號化更加明顯,對後代文字的規範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 小篆介紹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 小篆書體的樣板:《倉頡篇》
    原是教育學童識字的字書,秦始皇帝統一文字時又成為小篆書體的樣板。秦李斯著。戰國時期,七國分立,文字異體。秦人承繼了西周的文字籀文,即所謂大篆;籀文筆畫繁複,在實用中漸趨簡化。秦建立統一的王朝後,李斯倡議進行統一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於是有了小篆。
  • 小篆大家之吳讓之
    小篆書法,在經歷了秦篆李斯、唐篆李陽冰的輝煌後,又一次達到了高峰。一時間名家迭起高手如雲,除了「國朝第一」的鄧石如。吳讓之便是清碑派書家中以篆書聞名的佼佼者。吳讓之(1799—1871),原名廷揚,字熙載,後以字行,改字讓之。
  • 小篆大美之秦詔版
    秦詔版銅橢量「秦詔版」文字為小篆,刻在權量上,不僅可以將統一度量衡以法律文書的形式昭告天下,也將全國統一文字——「小篆」的寫法向全國人民做了示範,可謂一舉兩得!五行四十字,秦小篆,青銅鑄造,字跡清晰,線條纖細,彌足珍貴。「秦詔版」為篆書刻板,以小篆文字刻於金屬薄板上,其小篆文字傳為李斯所寫。由於是刻在金屬板上,銘文線條直線多而弧線少;轉折處,方折多而圓轉少;線條粗細相間,方圓有致,變化多端而又鏗鏘有力。相較「秦刻石」,字形略顯扁方,這應該是漢代篆書變圓為方的源頭實在。
  • 《說文解字》、李斯與王羲之「變古」:淺談篆書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而這部偉大的文字學研究著作,實際上就是許慎根據當時的小篆、參考戰國先秦時期的諸國文字,研究編撰而來,這本書不僅對於研究中國文字的源流演變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了解當時的篆書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但是長期以來,對於大眾而言,篆書顯得非常神秘和遙遠,他和甲骨文一樣,看起來是一種遠古時期人們使用的早期文字。
  • 書法入門路線圖第一站——秦小篆
    單純的線條,單純的中鋒,相對勻稱的空間分割,這正是書法技法中的「1,2,3」,這才是基礎《嶧山碑》傳為秦代李斯所作,千百年來,無數學篆者由此碑而悟得小篆奧義,終成一家。從李陽冰到趙孟、從鄧石如到趙之謙,歷代篆書大家無不將《嶧山碑》視作是最基本的功力。由《嶧山碑》入手小篆,無疑是一條陽關大道。
  • 狡猾的李斯,還是敗於此人的連環計,能說明李斯不如此人聰明嗎?
    這個時候趙高又出來了,非常的熱心,他答應幫忙給李斯安排見皇上,他跟李斯說等我看到皇上有空的時候我立馬來告訴你。於是趙高就每次都在皇上玩得高興的時候通知李斯去覲見皇上。多次這樣做了之後,皇上就非常的生氣。就這樣,皇帝對李丞相的印象變得越來越不好。第二步,火上澆油。
  • 你知道《大秦賦》裡的李斯,大衷還是大奸嗎?
    那麼,李斯到底是大衷還是大奸呢?李斯畫像首先,我們從李斯的經歷先來看,他本是楚國人,可謂懷才不遇,但是不甘寂寞,便欲前往秦施才,這於電視劇中呂不韋命人求才大相逕庭。生於戰國末年的李斯,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此時有名的一句話便是「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以鼠明志,好像成了他一身奮鬥的起點。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
  • 《無心法師3》無心遇上天煞孤星柳青鸞,是解脫還是沉醉
    不過我想即便有些不好的聲音,但這個系列的忠愛粉依舊會存有一些不一樣的感情吧。前兩部無心的設定是一百年沉睡一次,醒來便會前世不記,忘得乾淨。第三部時間倒回到唐朝時期。這個時期的無心不會失憶,他記得之前千百年經歷的所有事,但是他不記得自己活了多久,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去往哪裡。世人皆渴望長生,卻不知長生也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