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入門路線圖第一站——秦小篆

2021-01-12 中書匯微涼

上周談到書法入門的路線,頗多爭議,其中有一個有思考卻邏輯不通的反對聲音如下:

冰城晉人李:篆書是一種筆畫、隸書是二種筆畫、楷書八種筆畫!書聖王羲之永字八法練了十八年!初學應從那開始一目了然!學書法最苦、最難!沒有一二十年的書法經歷成不了書家!墨海無涯苦作舟!好自為之吧!

中書匯書法學苑:你這觀點,放在數學中就是先學微積分,再學四則運算,最後學1,2,3,這合理嗎?

所以,書法同數學以及其他學科沒有兩樣,從1,2,3開始,再到四則運算,再到微積分,由簡入繁一定是最科學,最有效的學習方法。那麼書法中的「1,2,3」是什麼呢?就是穩定控制毛筆的能力和空間分割的眼光,其代表作就是《嶧山碑》。

單純的線條,單純的中鋒,相對勻稱的空間分割,這正是書法技法中的「1,2,3」,這才是基礎

《嶧山碑》傳為秦代李斯所作,千百年來,無數學篆者由此碑而悟得小篆奧義,終成一家。從李陽冰到趙孟、從鄧石如到趙之謙,歷代篆書大家無不將《嶧山碑》視作是最基本的功力。由《嶧山碑》入手小篆,無疑是一條陽關大道。

這第一站如此重要,當然得交給咱們零基礎兩年半寫進國展的小白龍老師來帶,先欣賞龍師作品:

入國展那件作品

更多原創好文,科學學書法。關注中書匯書法學苑微信公眾號。zshsfxy

相關焦點

  • 從小篆到隸書-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變革
    中國書法的鼻祖是秦丞相李斯,他創造出了小篆這一字體。很多人對於李斯的了解僅限於他的政治才能,很少有人知道李斯其實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事實上,他的書法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是非常傑出的,可謂一流。李斯對書法有十分深入的了解與研究,他曾總結出一套書法理論。
  • 小篆的前世今生……
    作者:周祖兵 大家都知道,中國書法的書體,包括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篆書屬於古文字,其餘各體屬於今文字。其實這兒的篆書包括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各體。有人說篆書是五體之首,我覺得不無道理。甲骨文、金文等是漢字起源時的形態,發展演變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體系的文字,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便於統治和交流,對文字進行了統一,於是出現了秦小篆,《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是秦小篆的代表作,書寫工整規範,線條流暢整齊。
  • 「50集講座」入門字體的選擇—顛覆你的經驗
    計劃為50講,這是第三十三講——入門字體的選擇,顛覆你的經驗。上一節說到,不宜從唐楷入手,這是不是顛覆了你的經驗?因為你的周圍人都說,打好基礎,要從楷書入手,因為楷書最規範,筆法字法要求最嚴格。我問你,是不是因為規範、嚴格、難,就得最先學?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如果這個是正確的,那我們小學一年級不該學算術,而應該學微積分。
  • 300年前的小篆書法,成為大家的模仿對象,左手書寫更厲害
    自古篆書就比較難寫,尤其是寫出自己風格的小篆書法更是難上加難。首先它需要建立在書法作者超強的研究與理解傳統書法的基礎之上,其次還需要不停地練習書法,形成自己的小篆風格。下面是給大家帶來清朝錢坫大家的《篆書王勃五言律詩》書法作品,一起來感受一下這位小篆大師的真實書法魅力吧。
  • 小篆大美之秦詔版
    秦詔版銅橢量「秦詔版」文字為小篆,刻在權量上,不僅可以將統一度量衡以法律文書的形式昭告天下,也將全國統一文字——「小篆」的寫法向全國人民做了示範,可謂一舉兩得!五行四十字,秦小篆,青銅鑄造,字跡清晰,線條纖細,彌足珍貴。「秦詔版」為篆書刻板,以小篆文字刻於金屬薄板上,其小篆文字傳為李斯所寫。由於是刻在金屬板上,銘文線條直線多而弧線少;轉折處,方折多而圓轉少;線條粗細相間,方圓有致,變化多端而又鏗鏘有力。相較「秦刻石」,字形略顯扁方,這應該是漢代篆書變圓為方的源頭實在。
  • 「書法問集」135、初學毛筆字的人如何入門?
    怎樣才能標準化和量化,書法水平?要想知道如何入門,就要知道什麼是入門水平,或者說入門水平怎麼定義。書法界很多奇怪的現象,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一些很有必要的標準。央視《如果國寶會說話》裡面介紹「商鞅方升」,商鞅方升最大的意義就是制定標準。沒有標準,「高書不入俗眼」,成了書法界的遮羞布。
  • 小篆的源流和特點
    小篆即秦篆,是繼石鼓文之後高度成熟的篆體。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改省,所謂小篆也。」
  • 秦朝的小篆字體!
    秦朝小篆與秦國大篆、西周篆文一脈相承。我們看到,西周金文中「王」、「山」、「又」等字中描摹的「肥筆」,還有一些摹形的筆畫、象形的樣態,在秦國大篆裡已經看不到了。西周金文中「點」,秦國大篆也線條化了。小篆是省改秦國大篆而來,偏旁部件的位置和寫法大體固定,結構更加勻稱,形體偏於縱勢。
  • 學習小篆首選秦篆還是清篆?這樣分析令你茅塞頓開
    小篆是書法愛好者喜愛的書體,近年來練習小篆的朋友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因其中鋒用筆的整體特性,也成為書法初學者作為入門的首選。小篆是秦始皇兼併六國以後,命丞相李斯制定並頒布的統一文字,後世也稱秦篆。秦篆書法作品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嶧山碑》,相傳為李斯親自書寫。
  • 《說文解字》、李斯與王羲之「變古」:淺談篆書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研究史上的皇皇巨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而這部偉大的文字學研究著作,實際上就是許慎根據當時的小篆、參考戰國先秦時期的諸國文字,研究編撰而來,這本書不僅對於研究中國文字的源流演變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了解當時的篆書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 常識課:書法字體演變極簡史
    拋開原始記事的文字不算,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上主要書法字體有以下五種: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篆書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主要由李斯整理,是一種規範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兵虎符之類)。小篆字體略長而整齊筆畫線條勻淨、秀美。
  • 李斯,小篆與大一統:「愛無心」?還是別有用心?
    小篆跟「愛無心」有毛的關係?不要質疑,真有關係。 (一)李斯、小篆與大統一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主持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嚴格地說,是政府公文書寫體。
  • 《大秦賦》劇中小篆太水,遭書法家質疑,離李斯真實水準差多少?
    對於這段歷史,大家都比較熟悉,這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制定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等政策。在秦統一六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域內存在著很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各個國家之間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使用不同的文字,這嚴重阻礙了中央集權,也不利於各地協同發展。
  • 有人說小篆這種幕後字體,會對漢字和書法藝術的影響比較大
    秦 虎符,兵權的憑證,小篆之典範秦統一六國之後在文化上提出了"書同文"的政策,但是該政策並不是在全國上下各個階層的人們中普遍推行,這個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來說也是不可能的。「書同文」實際上更多是對官方字體的一種約束,在普通民眾中,字體的形式是相對寬鬆的。
  • 《漢字書法》_古篆書法集字春聯
    古篆集字春聯漢字字體發展大致歷史:    甲骨文(殷商)——金文(周)——篆書(秦)                         ——隸書(漢)——楷書(魏晉)——草書、行書    甲骨文、金文、篆書,屬於「古文字」。
  • 小篆
    小篆為大篆的對稱,也稱「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一系列的國策,其中有「書同文」,就是要求全國統—文寧,廢除六國文。嶧山刻石小篆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吸收了六國文字的優點,廢除了大量區域性的異體字,從而進—步整齊、簡化、規範了的文字,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對古文字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理,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裡程碑。統一後的小篆,順應書寫的需要趨於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減少,符號化更加明顯,對後代文字的規範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
    字體小篆,原殘石現存岱廟。其傳世拓本較多,其特點是筆畫圓潤,挺遒流暢,筆筆如鐵線;結體端莊嚴謹;字形稍長,造型健美;分行布白體勢工整,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雲:"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均強弩,萬石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貴寶。" 嶧山刻石俗稱嶧山碑,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嶧山(山東鄒縣)所立,傳為丞相李斯所書,小篆。
  • 小篆介紹
    篆體,又稱為「篆書」,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小篆。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複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範,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 漢字書法的演變和發展
    漢字的形成經歷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七中書體,奠定了漢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博大精深的藝術精華。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與精神財富。所以,作為中國人,我們沒理由不去將它發揚光大,也更沒有理由不把它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 關於「秦」字的由來
    第一,「秦國」原作「琹國」,毫無根據。無論是《尚書·秦誓》、《春秋》、《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都未見「秦國」原作「琹國」的記載。相反,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卻明確地說:「秦,伯益之後所封國。」(見成都古籍書店影印本《說文解字注》1981年版第346頁)伯益一作伯翳,《史記·秦本紀》說,伯翳佐禹治水有功,「舜賜姓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