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月三」,顧名思義,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的節日。在這天,人們聚會唱歌、拋繡球、跳舞、做五色飯、掃墓、唱戲等,對當地人來說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三月三」的起源與上巳節有關,眾所周知上巳節在古代是婚戀求子類的節日,對歌求偶也成為這個節日重要的主題。廣西「三月三」的形成發展不僅延續了上巳的節日形式,而且衍生出很多有意思的慶賀與節日表達方式。
「紀念歌仙劉三姐」——對歌節
「對歌節」來源已久,北宋時期樂史《太平寰宇記》曾有相關記載,後清朝也有相關記錄,在這悠久的歷史傳承下,結合了劉三姐和韋達桂的故事,過節的形式也越來越豐富了。
據傳,壯族的歌仙「劉三姐」在三月初三這一天上山砍柴時被她曾經揭露過罪行的財主所害,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她,便在她身亡的這一天裡聚會唱三天三夜的歌,「對歌節」就此形成。
後來,對歌節唱山歌有了另一層文化目的——倚歌擇偶,在活動進行時,未婚男女雙方相互問答,倚歌訴情,傾吐雙方情意,從見面歌、求歌、接歌、盤歌、甜歌,一直到信歌、盟歌、思歌、別歌、約歌。環環相扣,當然在對歌過程中要是不喜歡對方可以以歌回絕;若是喜歡,則繼續以對歌的方式談情說愛。
「感恩民族英雄」——五色糯米飯
關於韋達桂這位民族英雄,相傳是為了壯族祖先在大旱之年對抗土司,從而被迫害而死的恩人,韋達桂死在楓樹下,而楓樹是現今五色飯裡的黑色原料。
後人為了紀念他,從此以後在農曆三月初三這日用黑色的糯米飯去祭奠他。這種黑色糯米飯在後來的傳承中發展成了包含黑、紅、紫、黃、白五種顏色的糯米飯,俗稱五色飯。這就是壯鄉人們在節日這天做五色飯的來源。
「維繫譜族」——掃墓
關於「三月三」掃墓的來源又有另一種說法,據說是來源於漢族後發展成了有自身獨特的形式。
其實,在廣西不只是「三月三」可以掃墓,只要在農曆三月十五前都可以自行決定時間,而「三月三」這日主要掃的不是家墓,而是祖墓。
就一個村來說,在「三月三」這一日,大家幾乎都是以一家為主,大家聚集在他們家前,把祭祀用的物品送到他們家,等他們處理好再一起浩浩蕩蕩的掃墓去。掃墓的主要祭祀品是五色糯米飯 。
關於住一天掃墓的習俗在清朝有記錄:
「壯民會在三月三這一天,染上五色糯米飯,宰殺好牲畜,煮好酒,然後男男女女帶上這些祭品及一些石灰到墓地去,用祭品祭拜祖先,用石灰裝飾墓地,並在墳頭上掛好紙錢樹,他們會在祭拜之後吃喝完了才回。」
現今的掃墓形式大多沿用清朝所記錄的,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所帶的東西還多了鞭炮等,而石灰已經不再需要,現今的墓大多都用水泥鋪好,已經不需要石灰的裝飾了。
「飛駝送意」——拋繡球
拋繡球也是一項歷史悠久的習俗,在宋代時就已經有記載了。據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
「上巳(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已定。」
「飛駝」就是拋繡球的另一種名字。拋繡球是一項有趣的風俗,以繡球為媒介,定情之物,「投之報之,返而約聘」。每到三月三這一天,壯族的姑娘們都盛裝打扮,帶上自己縫製的繡球去到集市。
關於繡球的通用規格並沒相應記錄,每位姑娘手裡的繡球應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也印證了人們對於愛情的美好嚮往。
「祈風調雨順」——羅波廟唱戲
最後一項是現在少有進行的活動——唱戲,這項活動在廣西南寧武鳴的羅波廟進行。由當地民眾自發捐款唱戲,唱一次有七天七夜之久,可見其重視程度。
相傳羅波廟旁的羅波潭是龍窟,這個傳說在清代李彥章所寫的《詠龍窟潭》得到了證明。該詩中記載有龍藏在羅波潭中,羅波潭潭水極深,有地下水,但水位平穩,潭水呈湛藍色。
潭中的龍「常時騰劍氣」和使羅波潭「雲煙蒸蔚」降神雨。又加上當地有傳說祖先在去掃墓前都需要到羅波潭沐浴後再前往墓地掃墓,去時都會下場及時雨。因此當地民眾在潭旁建廟,以在廟裡唱戲來感謝神龍「時常騰起降甘露」。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說,真實與否都有待考證。
「三月三」的風俗在今天有所改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依然壯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傳承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尤其是在網絡發達的時代,人們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復興傳統節日有利於人與人的交往,更好地維繫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在飛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人們需要有那麼幾日可以放鬆愉悅,調適緊張的社會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