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的具體體現在於智慧農業的持續科技含量提升等等,根據農業生產規劃設計定製化的農業解決方案等等,做智慧農業一定要根據所在省市的農業政策,平均收益等等來制定合理的農業目標,是一個好的鄉村振興的必然趨勢,現在還是機會大,好好把握!
應該要農業和it結合,從產業鏈和工業化技術入手,提升農業的集約化程度和品質。打造農業和服務業一體化的商業模式,實現農產品營銷和管理鏈條的資源整合智慧農業,將有利於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特別是加快農業的產業鏈優化和消費鏈升級。
隨著市場農產品需求日益多元化,農業的產業鏈優化和消費鏈升級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鏈優化,已經成為產業集聚、轉型升級的核心要素。據了解,2017年農產品綜合生產成本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8%。今年,根據國家制定的農產品綜合生產成本佔國內生產總值9.8%分位來看,未來兩年這一比重還會進一步提升。
對此,預計到2020年,農產品綜合生產成本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超過11%。未來兩年,農產品綜合生產成本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繼續保持12%左右的年均提升速度。在非洲,農產品的價格波動性對農產品生產產生的不利影響非常大。根據2015年數據來看,全年非洲農產品價格波動性達到了9.7%,比2014年還高出2.6個百分點。上升的幅度非常快,由此可見,農產品價格波動性會在農產品產業集聚、品牌化、工業化和產業集約化等方面有所緩解。
同時,農產品價格波動性對中國農業,尤其是作物農業的影響將進一步加大。如果中國農業能在價格波動的影響下將產業集聚、集約化的優勢貫徹落實,生產規模效應的放大效應將達到50%。近年來,在2007-2015年期間,集約化和品牌化的集約農業提升了我國農業的資源利用率,從而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但受到農產品收購價格和銷售價格等生產價格波動因素影響,中國農業的集約農業提升的積極性並不高。一方面,由於我國糧食市場的低迷,中國農產品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低;另一方面,由於我國農業一直保持規模化和集約化,農業單產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農產品質量和品牌價值低,規模化和集約化成為我國農業重點發展戰略。
但是,中國農業現代化、農業品牌化意識不強、農產品「三產同步」意識淡薄、農產品深加工基礎薄弱等,阻礙了農業集約化、集約產業發展。預計,未來我國農業現代化、農業品牌化、農產品深加工會明顯加強。對於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來說,將有利於提高設備投入、管理水平和生產質量,縮短生產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