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亦稱《呂覽》是雜家的代表著作,成書於秦始皇八年左右,為戰國末期秦相國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全書26卷,160篇,內分十二紀、八覽、六論。《呂氏春秋》中十句智慧名言,句句經典,回味無窮!
1. 義博利則無敵。
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審分覽·慎勢》。廣施道義,就不會有人與之為敵。在人的一生中,要與很多人交往,有些人是朋友,有些人是陌生者,有些人則是對手,甚至是敵人。
2. 義百事之始,萬利之本。
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慎行論·無義》。道義是許多事情的先導,是所有利益的根本。道義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道德是人生真正的財富,不符合道義的事遲早會慘遭失敗,不具有道德的人,遲早會被社會所唾棄。
3. 義理之道彰,則暴虐奸詐侵奪之術息。
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孟秋紀·懷寵》。公理和正義一旦被闡明,則暴虐、奸詐和侵奪等行為自然就會消失。暴虐、奸詐和侵奪等不義的行為,與真理和正義勢不兩立、針鋒相對,但縱觀歷史,勝利者最終都是公理和正義。
4. 不知義理,生於不學。
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孟夏紀·勸學》。不知曉義理的根源,就是在於不善於學習。
5. 德也者,萬民之宰也。
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季秋紀·精通》。道德是天下的普遍準則,是民眾必須遵守的。社會發展處於兩種基本的限制之內,一是法律、一是道德。
6.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樸具短。
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孟夏紀·用眾》。假:藉助。善於學習的人,一定能夠去別人的長處,彌補住戶的短處。
7. 德行昭美,比於日月,不可熄也。
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季春紀·論人》。如果品德和行為高尚,就會被人們頌揚,像日月一樣,不會泯滅。品德高尚的人被人頌揚,品行卑劣的人被人唾棄。那些被人稱道的人,不在於他有高貴的地位和巨大的財富,而在於他擁有高尚的品德,並能做出對他人有益的事情並取得業績。
8. 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
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言:傳言。聽到了言論,不能不仔細審查,因為經過幾次傳播以後,白的也會變成黑的,黑的也會變成白的。說明對一些傳聞一定要仔細審查。
9.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想要去戰勝別人,一定要先戰勝自己,想要評論別人,也一定要先審查自己,想要知曉別人,也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10. 百官各處其職,治其事,以待主,主無不安矣。以此治國,國無不利矣;以此備患,患無由至矣。
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圜道》。官員們都各司其職,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以此對待君主,君主就安寧了,以此治理國家,國家就會富強;以此防備災禍,災禍就會避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