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篇
讀書雜談之《莊子》
《莊子》:「擊水三千裡,直上九萬裡」,一個人成大事的3個機緣
《莊子》:「扶搖直上九萬裡」,成大事離不開一個「厚」字
「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裡。」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毛澤東和李白的名句,皆出自《莊子》逍遙遊,「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鯤鵬之志大哉!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就要抓住3個機緣。
其一,突破認知的局限。
《莊子》曰:「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
瞎子無法使他看到花紋的美麗,聾子無法使他聽到鐘鼓的樂聲。難道只有形體上的有瞎有聾嗎?在人的認知上,也有這樣的缺陷。
對我們普通人而言,只能看到一個人外在的缺陷。莊子說,對不可見的內在,在認知上,人其實也有缺陷,只是我們沒在意而已。
所以,一個人想要像鯤鵬那樣,大展宏圖,成就一番事業,就需要有遠大的志氣和開闊的認知。要做到這點,就需要突破自己認知的局限。
力量是有限的,而認知是無限的。
對於燕雀而言,它們能飛到樹枝上,飛到再高一點的天空,就已經達到極限。
人和動物不一樣,人可以通過與他人合作、資源共享,來增強自己的力量,最重要的,是要突破自己認知的極限,打開新的視野和格局,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其二,包容小知,超越大知。
《莊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小鳥譏笑大鵬,「我們急速起飛,向大樹衝去,有時飛不到樹上,大不了落回地面就好了,何必飛到九萬裡的高空再向南海飛去呢?」
這就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小鳥是小知,認知的世界是很小的;大鵬是大知,逍遙遊的世界無限大。這是一個比喻,回到人的身上,大多數人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認知狹窄,喜歡嘲笑別人,聽不進不同的意見。
一個成大事的人,大的心胸和格局,首先體現在廣聽意見,博取眾長。
別人和你的意見不同,不要著急爭辯和反駁,而是放下自我成見,認真聽一聽,換一個角度去思考,這種情況,是否合理,是否有可取之處。
通常,大知的人,可以包容小知的人;而小知的人,卻不願意去理解大知的人。成大事的人,就要對自己有要求,包容小知,超越大知。
其三,成大事離不開一個「厚」字。
《莊子》曰:「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莊子說,水太淺,就浮不起大船;風太弱,就無法鼓動大鵬之翼。鯤鵬之志大,需要相應的助力,才可以成行。
而一個人成事,也要看大小。有些人不成事,是因為野心很大,實力卻撐不起自己的野心,這樣的人,很容易感到挫敗。
如果你不願意吃苦,那就成就一般的事;如果你想出人頭地,超凡脫俗,那就需要承受一般人不能承受之苦,慢慢沉澱,給自己積累「深厚」的實力。大器晚成。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