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這一日子的設立旨在鼓勵世界各國的健康人群無償獻血。而血型的發現,正是與這一日子的來源有關。現實生活中,最早進行靜脈輸血嘗試的是十九世紀後期國外的醫生,他們在不知道有血型這回事兒的情況下,將供血者與受血者血管直接相連進行輸血,結果發現病人常在輸血後死亡。
於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卡爾·蘭德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在1900年,通過屍體解剖發現,這些不幸輸血死亡的病人死於血管內血液凝固,後來經過一系列的試驗發現,有些人的血清可使另外一些人的紅細胞發生凝集,而有些卻不會,從而便發現了人類紅細胞ABO血型,他也因此在1930年獲得諾貝爾獎,被譽為「血型之父」,6月14日正是卡爾·蘭德斯坦納的生日。
說起血型,事兒可就多了,比如,血型好像和招蚊子有關係,和生孩子有關係,和鑑別龍脈有關係,甚至和性格有關係。今天我們再為大家獻上一個福利,那就是血型還和減肥有關係。我們常發現有些人怎麼吃都不會胖,可有些人連喝水都會胖,於是便有了「易瘦體質」和「易胖體質」之分,其實,不同血型的人,如果吃對了食物,或許想胖都難。
美國著名自然療法專家彼德·達達姆醫生在一期《營養百態》雜誌上提出了一個全新觀點:人的血型直接決定身體所需要的食物類型。因此,通過攝取和血型相符的食物,有利於減肥。
O型——狩獵血型:多吃肉,少吃穀物
不少人認為,O型血是「萬能血型」,可以輸給其它任何血型的人。而在這四大血型中,O型血的歷史確實最為悠久,它大約出現於距今6萬到4萬年之間,當時的人類吃的「飯」很簡單:野草、昆蟲和從樹上掉下來的果實,後來,當人類慢慢學會了打獵,便開始食用其他動物的肉。
因此,O型血的人無論是對於肉類還是素食,消化能力都很強,他們的食譜中最不應該缺少的是動物性蛋白質,也就是肉類和魚類;而穀物中的外源凝集素會妨礙O型血的代謝,更容易使他們發胖,所以要少吃。
A型——農耕血型:少吃肉,素食為主
A型血出現在O型血之後,它的形成與人類的食譜變成了雜食有關。那一時期的人類,主要生產方式就是農耕,以前獵食的野鳥野獸則開始接受馴養,變成了家禽和家畜,他們既可以吃到糧食、蔬菜和水果,又可以殺點禽畜作為肉菜,調劑食譜,這就使得A型血的人對肉類的消化能力相對較差。
因此,A型血的人更適合素食主義,多補充植物性蛋白質,比如黃豆、豆腐、豆乾等豆類豆製品,以及各種穀物雜糧,合理搭配,均衡食用,這樣可以提高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
B型——遊牧血型:少吃多餐
B型血的產生是因為天氣,一萬多年前,非洲大陸上的一些人被迫從熱帶草原遷徙到了喜馬拉雅山的高寒地區,為了禦寒,人類不得不多吃肉類和奶製品,所以這一血型的人在吃的方面可謂得天獨厚,幾乎不受限制,但這同時也造成了B型血的人容易暴飲暴食,因此,想要減肥,就必須要少吃多餐了。
AB型——兩種血型的優化組合:均衡搭配
按照這一順序我們也能發現,AB型血出現得最晚,至今最多不過1000年的時間,畢竟我們人類一直是在向更高級別的水平進化的,所以AB型血是A型血和B型血的優化組合,也正是因為日子過得越來越舒服了,所以這類人的免疫系統不佳,因此飲食上更需要注重營養的均衡搭配。
特別是維生素C的補充,有研究表明,缺乏維生素C會影響人的脂肪代謝,而人體無法自己產生這種維生素,所以只能依靠來自外部的補充。為了使體內的維生素C能發揮最佳的減重效果,一是要經常運動,二是要多吃蔬菜水果,有條件最好能做到一周吃10種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