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上了小學以後也仍然很「怕生」,見到陌生人不敢講話,也不敢和對方打招呼;在課堂上不主動舉手發言。一問孩子原因,孩子竟說是因為不好意思,害怕被人笑話。
對此,許多父母都苦惱不已。孩子「怕生」有一部分原因是先天的性格內向,平時在家中可能也不愛說話。長此以往,可能會發展成社交恐懼症,在公開或社交場合中,孩子都會感到焦慮,不願意與陌生人接觸。這會成為孩子兒童期的情緒障礙,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遺傳和家庭教育。
1. 「怕生」的性格
由於基因遺傳,很多孩子的內向都是源於父母。這種性格的孩子小的時候不喜歡與其他人交流,長大後也可能產生交流上的困難。父母應該多和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逐漸敞開心扉,可以主動交談。在平時和孩子的談話中,也要注意用詞和語氣,不要說一些負能量的話,這樣可能會影響孩子。
2. 家庭教育的誤導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於是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就會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如果孩子出現半點錯誤,都可能會受到父母的批評,這樣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信,變得自卑。
孩子會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進而產生焦慮;如果父母平時不能和孩子及時溝通,就會讓孩子逐漸形成怕人的心理:孩子會擔心自己在別人面前犯錯而丟臉,也會擔心和他人交流時暴露出自己的不足。
很多孩子上學後,由於成績沒能達到父母期望的狀態,在家中會每天受到來自父母的「單獨輔導」。平時自不必說,父母每天都會輔導孩子的各科作業;到了周末和假期也未必有時間出去玩。孩子自然是有苦說不出,在學校裡也不和同學們交流,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長期下來,可能會讓孩子逐漸產生自閉的情緒,留下自卑的心理陰影。
美國學者通過研究調查發現,許多成年人的拘謹都來源於兒童時代的家庭教育。兒時如果受到父母不正確的對待方式和教育方式,就會讓孩子在長大後,心理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如此以來,他們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內向,面對事情的態度也會變得消極。
父母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幫助孩子避免社交恐懼症:
1. 增強自信
一部分孩子不願與人交流時因為覺得自卑,對此,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優點,提高孩子的自信。當孩子有了自信後,父母就可以帶著孩子多到人多的場合去,幫助孩子適應陌生環境、增加膽量。
2. 培養獨立性
父母應該從小尋找讓孩子單獨鍛鍊自己的能力,學會放手,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孩子獨自做事可以鍛鍊他們的獨立思維、選擇和判斷能力,形成獨立意識。這樣在面對其他人時,孩子可以獨當一面,也知道如何主動溝通。
3. 幫孩子交朋友
很多孩子自己不好意思主動交朋友,父母們可以從旁幫助。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獲得和其他人溝通交流的機會,還可以讓孩子擁有一個好人緣。在人際交往中,父母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如果孩子主動交朋友後,父母總是說朋友的不好,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選擇都是錯誤的,進而加深對父母的依賴心理。
面對孩子「怕生」的情況,父母應該多給孩子關心和支持,在家中多與孩子溝通,增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他們找回自信。
#育兒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