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一生頗具爭議,他是蔣介石的黃埔嫡系,最信任的心腹將領,手握重兵,抗戰中號稱「中原王」,但他的名聲特別差,被河南老百姓稱為「水旱蝗湯」。解放戰爭中,他本已成甕中之鱉,只待解放軍伸手擒拿,未料運氣好,居然從海上逃跑了,他就是湯恩伯。
湯恩伯,1900出生在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高小畢業後,轉入浙江省體育專科學校學習,畢業後後入援閩浙軍講武堂學習,講武堂畢業,任浙軍第1師排長,浙軍潰敗後東渡日本,因交不起學費輟學,後經陳儀保送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8步兵科學習。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任教,任教期間寫了篇《步兵中隊(連)教練之研究》,博得蔣介石賞識,後來官至陸軍第十三軍軍長兼第四師師長,還被晉升為陸軍中將。先後參加子洪口戰役,臺兒莊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重創了日軍,獲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嘉獎,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1949年10月,解放軍開始進攻廈門和附近的鼓浪嶼,而國民黨守軍的司令官、新任福建省「主席」湯恩伯坐鎮廈門指揮。我軍首先發起攻擊,各突擊隊先後起渡,迅速突破敵人防線,並打退守軍多次反衝擊。
這時海風颳起,船隊航行受阻,零散的部隊登陸就遭到敵人的火力攔阻,雙方發生激烈戰鬥。第二天下午,解放軍基本上控制了廈門本島的北部。敵軍慌亂向南撤退,司令官湯恩伯見大家都在撤退,他再也淡定不了,顧不得身份,向海邊快速跑去,邊跑用報話機呼救。
這時天色已晚,救援的小艇已開過來,卻因海少太淺怎麼也靠不上岸,只能人遊過去。可湯恩伯怎麼也遊不過去,他急得直跺腳,恨不能飛上小艇。
此時的湯恩伯已成了甕中之鱉,只是待解放軍勇士前來「伸手擒拿」。可是到最後,他還是從海上逃跑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軍監聽到湯恩伯在呼救,他們將此消息報告兵團司令員葉飛。
葉飛下令要求各部勇猛追擊,排除當面小股敵人的阻撓,務求全殲敵人。沒想到,戰士們只顧一個勁地向各處猛追逃敵,他們背上的報話機未打開,忘記了同後方聯繫,所以任憑兵團司令部怎麼下令,他們也無回音。
湯恩伯在岸邊滯留足足一個多小時,這時海潮又上漲,敵小艇急忙靠上岸,載著湯恩伯就跑。當解放軍追到這裡時,湯恩伯跑掉了,逃到了金門。但是,敵廈門的守軍大部分被俘,只有少量人員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