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內戰中,有些國軍將領的經歷相當奇特。在即將戰敗的時候,可能的結局無非三種:主動放下武器,被打死,被俘虜。這種時候是最考驗人的,明明想的是某一種做法,但在危急形勢下很可能陰差陽錯地做了另一種。有一位著名將領,當時就處於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環境中。好在他運氣極佳,錯進錯出地「被投誠」,竟因此逃過了功德林的牢獄之災。此人究竟是誰呢?
不是別人,正是48年的東北剿總副司令,1兵團中將司令官鄭洞國。要知道抗戰時中國實力明顯處於劣勢,屈指可數的幾次慘勝,很難誕生出那麼多名將。但是鄭洞國不是,此人貨真價實。鄭是最早的新一軍軍長,手下的22師和38師後來又分別成為王牌軍新6和新1軍在緬甸,鄭無疑是日軍恐懼的,資歷和人望都極高。內戰時也是被提拔到剿總副總司令的高位,48年輔佐瀋陽的衛立煌。
像這樣一個將領,要讓他主動繳槍幾乎不可能。48年鄭雖然手握1兵團10萬人馬,但是部隊實力抵不上圍城的東野一眾獨立師。60軍是滇系,新7軍三個師裡邊有兩個是臨時成立的。更嚴重的是,長春城裡的國民黨部隊被堵了半年,根本不用說打仗,吃飯都是問題,軍心早就不穩了。即使這樣的糟糕局面,鄭還跟曾澤生、李鴻商量著突圍和日後堅持東北遊擊戰的事情。像他這種級別的將領,考慮的情況複雜,還真不是說投降就投降的。就如同3個月後的傅作義,情形也是很糾結。
然而鄭不知道的是,48年10月,他手下兩大軍長早有安排,先後宣布起義投誠。一瞬間,鄭手裡只剩下兵團部的2000多兵力!銀行大樓裡的指揮所,差一點成了他的斃命之地,當時戰死是他唯一的想法。10月21日,三位國軍士兵進入鄭的指揮所,他們都是特務團的鄭洞國衛兵。三人告知鄭司令,最後的守備部隊已經集結完畢,請求鄭到前院去,給大家做最後的部署。聽聞此言,鄭頓時血脈噴張,當即跟著士兵大步走出了指揮所。
結果令鄭沒想到的是,門外站著的哪是自己的部隊,全是密密麻麻的東野官兵!鄭稀裡糊塗之下,被外部環境感染,便在衛兵的簇擁下放下了武器。只能說一瞬間的突然變化之下,人有時候很難反應那麼快。迅速變化的環境中,鄭在莫名其妙下半推半就了。應該說,他很走運。也正是因為這個「被投誠」的舉動,他被東野列為投誠將領名單,而不是戰俘,僥倖逃過了功德林的改造。若不是手下機靈,再晚一步,東野部隊衝進指揮所,情況可就大不一樣了!鄭洞國不光僥倖沒進監獄,還高壽,活到了88歲,可以說是運氣最好的國軍名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