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我全世界,我都會懷疑,心花怒放,卻開到荼蘼,每一個人,碰見所愛的人,卻心有餘悸。」這是王菲演唱的《開到荼蘼》裡的歌詞,也是王菲第一次用破音技巧,唱出了一種對愛情的恐懼心態。

荼蘼花開,末路之美。塵煙過,知多少?荼蘼花是春天開的最後一種花,它開了,也意味著春天結束了,所以才有「荼蘼花開,三春過後諸芳盡」的說法。
也正因如此,杜麗娘在《牡丹亭》遊園中才有了這句唱詞:「那荼蘼外菸絲醉軟」。愛到荼靡,意味著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或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所以荼蘼在古人眼中,是美麗與滅亡的共同體。

而在王菲的《開到荼蘼》裡,著名作詞人林夕才用最簡單的語言去直指人心,將一種無處訴說的感情一針見血的指出來。開到荼蘼了,便沒有了後退之路。愛一個人何嘗不是如此。就像歌詞裡說的「傷心了就哭泣,餓了就要吃,相差大不過天地,有何刺激。」
愛了就愛了,明知沒有退路又能怎麼辦呢?再傷心難過餓了也要吃飯,這也是做人最大的無奈了吧。

荼蘼花的花語為——末路之美。它是春天最後綻放的花,意味著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悽涼。荼蘼凋零,也意味著女人的青春逝去,愛情不再,一切都將完結,所以荼蘼的花語也意味著分離悲傷。
宋代王琪在《春暮遊小園》說:「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夭棘出莓牆。」就是對塗抹花語的最好解釋。荼蘼潔白柔軟的外表下,卻隱藏著如此悲壯的感情。

一朵荼蘼,一株彼岸。我是盛夏綻放著的寂寞,你是黃泉路上絕美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