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娃 繡著花 養好家(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2021-01-08 人民網

核心閱讀

彝繡是一項深植民間的古老技藝,承載著文化記憶。

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這項傳統技藝從小山村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創新產品闖市場、培訓繡娘助增收,不僅為老鄉帶來收入,也打響了品牌,彝繡漸成彩雲之南的文化新名片。

華燈初上,雲南楚雄彝人古鎮裡遊人如織。鱗次櫛比的店鋪裡,金永淑的「彝家公社」挺耐逛:花花綠綠的刺繡產品中既有繡片等老物件,也有衣服、手袋等創意滿滿的新產品。金永淑做彝繡生意18年,如今駛上了快車道,近5年業務量漲了10倍。她在朋友圈曬出來的產品,常常不到5分鐘就有人下單。

作為一項深植民間的古老技藝,彝繡被稱作「指尖的藝術,心靈的花朵」。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這朵花從小山村走向國際時尚T臺,惠及7萬繡娘。產值也從2013年的兩三千萬元增長到去年的兩億元,漸成彩雲之南的文化新名片。

產業化,山裡的手工刺繡成了品牌

探尋彝繡源頭,楚雄州永仁縣直苴村不容錯過。田野是舞臺,大山是看臺,藍天做背景,發端於直苴村的賽裝節已延續千餘年,不斷發展,把彝繡帶入更多人的視野。

每年正月十五前後,十裡八鄉的彝族鄉親們就會趕來。「賽裝賽到日頭落,跳腳跳起月當空」,賽裝是盛大的彝繡展示。直苴村的李永福嫫今年正好100歲,她六七歲就跟著母親學刺繡,「彝家女子會走路就會跳腳,會拿針就會繡花。」

彝族服飾刺繡用色大膽奔放,紅和綠常配在一起,花紋圖案大都來自大自然和生活,不識字的繡女往往能繡出迷人的作品。「彝繡也是彝族人的文化記憶,彝族支系眾多,但懂行的人一眼就能從服裝判斷,這個人來自哪個支系。」李如繡說。

在永仁縣文化館工作的李如繡也是直苴村人。她13歲就參加文藝宣傳隊,16歲開始收集第一件彝繡製品,如今已經58歲,一直痴迷於收藏各種彝繡。1988年,李如繡在縣城開彝繡產品店,那時除了各種比賽匯演的服裝,彝繡基本沒什麼市場。

金永淑走出去闖市場,其實也是最近五六年的事。常跑大城市不但讓她的業務量突飛猛進,也讓她認識到,深山裡的手工刺繡意味著個性和稀缺,令人眼前一亮,是取之不盡的創意泉源。「個性手工加創意,就是彝繡的競爭力。」金永淑說。

但正如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長肖惠華所說,像許多民族工藝一樣,楚雄彝繡的產業化一直小散弱,「看著好瞧,穿不出去」的尷尬、藏在深山無人識的寂寞揮之不去。如何激活如此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如何更好打造品牌闖市場,讓繡娘們美起來、富起來?

走出去,傳統技藝登上國際大舞臺

去年9月,楚雄彝繡迎來「高光時刻」。紐約時裝周2020春夏發布壓軸大秀,「TaorayTaoray×楚雄彝繡」閃亮登場。伴著「絲路雲裳」的音樂,40套「牛仔 彝繡」跨界時尚服裝亮相,「民族賽裝」在全球時尚中心綻放。這一策劃由楚雄州與上海東方國際集團合作推出,每憶及此,楚雄州文產辦主任周兵難掩激動:「這為打響楚雄彝繡品牌注入新活力。」

周兵經歷了近年來彝繡品牌精彩亮相的全過程。2016年他去直苴村駐村扶貧,醞釀做大賽裝節,助推彝族刺繡和服裝發展。這一想法得到了省委宣傳部的支持,當年,首屆「七彩雲南民族賽裝文化節」啟動儀式舉辦地落戶直苴村。同年10月,彝繡訂製時裝又走上北京國際時裝周。「剛開始主辦方不同意山裡的彝族群眾原汁原味地著裝『走秀』,我們竭力爭取,最後這場山裡人走秀轟動全場。」周兵說。

從此,楚雄彝繡得到了更多關注。從時尚走秀到設計大賽,從民族服飾展演到專場時裝發布會,2019年的賽裝文化節持續一年,走秀展演、論壇研討、招商推介,彝繡在雲南成了「熱詞」。金永淑感嘆:「以前出去介紹彝繡用十句話,現在一句就夠了。」

彝繡品牌走出去離不開政府的強力助推,企業走出去則經歷了艱辛的探索蛻變。大姚縣「納蘇」品牌創始人樊志勇是名80後,創業13年,她的公司帶動300多名繡娘,把產品賣到國際市場。這個過程中樊志勇跨過了3道坎:產品的實用性、批量生產的能力、刺繡全過程標準化。比如,傳統刺繡融入現代生活必須增加實用性,如何創新產品?繡女們各懷絕技但是標準不一,怎樣對接大市場?

助脫貧,增收致富培訓繡娘

從小山村到大市場,彝繡產業背後是7萬山村繡娘,她們指尖流淌的是柴米油鹽的日子。

在永仁縣見到李濟雁時,她正在為擴大銷路費心思。李濟雁是蓮池鄉彝族刺繡協會會長,5歲學習刺繡,1999年踏上創業路,銷售額從2015年的20萬元增加到去年的800多萬元。李濟雁教了20多個徒弟,蓮池鄉彝族刺繡協會先後帶動700多人發家致富。「田間地頭、勞動間隙都能做刺繡,背上娃繡著花養好家,一年一人能多掙幾千到幾萬元。」李濟雁說。

永仁縣縣長李明峰說,彝繡「就地取材、就地用才、就地生財」,是文化扶貧中扶志、扶智的好方式,是繡娘增收致富的「美麗產業」。同時,彝繡也成了滬滇文化幫扶的抓手,入選2019年上海市精準扶貧十大典型案例。「雙方正在緊密溝通,把文化扶貧這條路走通。」楚雄州委宣傳部部長徐曉梅說。

在楚雄,許多縣都把抓培訓、建協會、育龍頭企業、走出去展銷作為彝繡發展的抓手。大姚縣每年拿出10萬元支持彝繡,近3年縣婦聯培訓50餘期6000餘人次的繡女。大姚刺繡走「協會(合作社) 會員」的組織化之路,協會和合作社成了「一座橋、一所學校、一個家」。大姚縣還扶持從業者到縣城、州府建立展銷部和工作室,「咪依嚕」彝繡通過了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評定。

李明峰介紹,2018年以來,永仁縣與上海市嘉定區對接文化產業合作,藉助其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和創新平臺優勢,共同推動彝繡的傳承和創新。2018年永仁縣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籤約,在民族文化傳承、產業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廣泛合作。2018年至今,上海安排永仁彝繡項目資金110萬元,扶持建立扶貧車間5個,1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直接受益。

周兵說,楚雄州將從資源整合、平臺搭建、資料庫建設、要素配置、人才支撐等方面著手,引進大企業推進彝繡產業化、國際化,幫助廣大繡娘走上幸福路。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3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隨著鑼鼓聲響,湖北武漢花博匯內的古戲臺瞬間熱鬧起來,一塊幕布逐漸亮了起來,劇目名《猴王借扇》緩緩上升,皮影戲正式開始。幕布前,劇中人物依次出場,展示出百般變化;幕布後,來自湖北孝感雲夢縣的皮影戲傳承人秦禮剛手舞足蹈,調動各種道具。
  • 三都繡娘和宋水仙上萬件馬尾繡「寶貝」有了「新家」
    宋水仙在揭牌儀式上發言  中新網貴州新聞1月29日電 題:三都繡娘和宋水仙上萬件馬尾繡「寶貝」有了「新家」  作者: 韋忠益  「『馬尾繡傳承保護展示中心』終於如期建成,這讓我們三都繡娘和我那上萬件水族馬尾繡『寶貝』終於有了『新家』,我原來的那份擔心已經沒有了,接下來安心地發展產業。」
  • 廣西賀州 「繡」出瑤家新氣象
    在廣西賀州市八步區步頭鎮黃石村,留守在大瑤寨裡的繡娘,團團圍坐在村裡新開的瑤繡基地裡織繡,不遠處的山林中,勞作的男人們正放聲歌唱,山歌宛轉悠揚,訴說著瑤胞們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  黃石村是貧困瑤族村,村民世代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與外界聯繫相對閉塞。
  • 花30元買香包,總書記在徐州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捧場」
    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調研,他來到位於潘安湖邊上的賈汪區馬莊村,花30元購買了村民手工製作的特色香包。總書記購買的香包到底是啥樣的,交匯點記者第一時間到現場進行了探訪。   在位於馬莊村綜合服務中心二樓的王秀英香包工作室,80歲的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英老人正帶著幾個「小年輕」縫香包,桌子上、牆上擺滿了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香包作品。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現代化城市的金字名片
    城市發展中要繼承和發揚那些優秀的、有特色的歷史文化。本文以蘇州評彈、蘇繡,麗江的納西民歌、東巴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說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現代化城市的名片。  本文重點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工藝也是現代化城市的名片。
  • 同樣都是帶娃,「假精緻」與「真粗糙」的母親,養出的娃區別明顯
    不可否認,有很多寶媽確實會因為帶娃而忽略了自我穿衣打扮,對於家裡的整潔程度也不是特別看重,而這樣的寶媽大多都會被人們打上「真粗糙」的標籤。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是一些90後的寶媽們,在帶娃時的情況卻截然不同。佳佳就是一位90後寶媽,在沒有生娃之前就是一位時尚達人,平時的生活也非常的精緻,穿衣打扮也很得體。
  • 「前浪」永遠搞不懂,「後浪」為何花大價錢養BJD娃娃
    來源:時代財經作者:時代財經 於小娟編者按 你知道Cosplay,但你可能不知道「破產三姐妹」;你知道生養一個孩子得花多少錢,但你可能不知道養一個bjd娃娃的花費;……時代財經從六大文化產業,帶你一窺「後浪」的世界。此文為「BJD娃娃」花費篇。養一個「娃」要花多少錢?「不敢想,每年基本要上萬。」
  • 出門帶娃抱睡胳膊酸?背上它變身「躺睡神器」,一個人帶娃也不怕
    案例朋友莉莉生完孩子後做起了全職媽媽,婆婆的推三阻四、老公的視而不見,帶娃的任務全部壓在她一個人身上,從坐月子開始,她就沒享過福,很少睡過一個整覺,每天都重複著餵奶、換尿布、哄睡等事情。好不容易哄孩子睡著後,她又開始洗衣服、拖地等,有時候連上廁所、吃口飯都是爭分奪秒,晚上沒睡一會兒就被娃的哭聲吵醒,看著旁邊鼾聲連天的老公,她真的是窩火又委屈。
  • 【健康解碼】中醫教你認識「六氣」
    生活中        曹洪欣,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原司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 春節繡個瑞獸,保平安,附醒獅圖稿
    並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節了,繡個醒獅,做成香囊好不好!可以叢車掛件保平安,可以配漢服上增氣韻,可以掛包包交好運,當然也可以送朋友做項鍊。親手繡,祝福和關懷的情誼更加深重,送給牽掛的人,表達一份心意。
  • BJD娃娃進階版:給大家分享超好看的古風娃,你養的哪一個呢?
    哈嘍,好久不見大家,一個假期給人也忙死了一直沒有時間給大家更新,這個假期我又接了1隻娃哦,那你接到了你喜歡的娃了嗎?最近跟身邊的朋友因為接娃有點爭執,比較喜歡古風娃的我們也是對自己家的孩子瘋狂安利,那麼超級好看的古風娃娃,你最喜歡哪個呢!
  • 老年大學別樣精彩 解碼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是尊老敬老愛老孝老的重要內容。「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如何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本版今起推出特別策劃「解碼·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關注各地發展老年教育、繁榮老年文化、加強老年人精神關愛方面的探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塑造「家國合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孔新峰 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
  • 「和合文化百家講壇」走進上海,解碼浙東唐詩之路文化魅力
    11月19日,「『和合文化百場講壇』走進上海——解碼台州: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的文化魅力」活動在上海舉行,在滬知名浙江台州籍學者、文化界名人等參加。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教授、中國唐詩之路研究會顧問陳尚君以詩為線索作了演講。
  • BJD進階版:國社龍魂家最值得買的娃,你養了嗎?沒有的虧了!
    大家好啊,今天呢身為龍魂家娃的死忠粉,來給大家來細細的分一下到底龍魂家的哪只娃最值得購買呢?首先呢龍魂家的娃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成長,樹脂也是越來越好,除了最近官妝頻繁翻車別的也沒啥毛病,而且龍魂家的孩子自立性和可塑性也越來越好,那麼入龍魂的坑究竟哪些娃值得買呢!
  • 旱蒸牛肉製作技藝正式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旱蒸牛肉製作技藝正式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經貿文化快訊重慶電 據6月1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布的「渝府發[2019]16號」文件顯示,由重慶榮昌區牛鵝情食品有限公司獨家秘制的「旱蒸牛肉製作技藝」——中國人自己的牛排
  • 2020年度文物好新聞推介作品揭曉 見證年度文物輿論焦點
    媒體記者參評踴躍2020年度文物好新聞推介工作自2020年12月20日啟動,截至2020年12月28日,共收到38家媒體73個媒體平臺230餘名記者申報的184篇(組)參評作品。與往年相比,地方媒體參與文物好新聞推介積極性更高,共16家,佔比42.1%。例如遭受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省,共有長江日報、湖北廣播電視臺等4家媒體申報的5篇參評作品。這些作品生動展現疫情下湖北文博人克服困難、恪盡職守,以優異的文博服務鼓舞人、凝聚人、感召人,令人印象深刻。
  • 歷史上的今天丨活的「文化」與死的「遺產」
    以河岸作為世界遺產的思維順應了這艘船的視角,它不是把聖母院當作聚焦中心,而是以它為依託,把沿途依次映入眼帘的一切——不僅僅是羅浮宮、榮軍院、蓬皮杜中心和艾菲爾鐵塔,而更是與自然的天光雲影和人的悲歡離合交織在一起的活的生活本身,當作世界文化遺產。這一點,與巴黎這個城市給人的印象,與它最基本的素質,是高度一致的。
  • 家裡養花就養這5種,人養花,花養人,好養美觀,旺財寓意好
    現在養花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習慣,不管空間大小,家裡都會養上一兩盆花卉盆栽來點綴裝飾一下家居環境。畢竟家裡面有點綠色的植物,才會顯得生機勃勃。並且打理一下花花草草也能豐富我們的業餘生活,多一些樂趣。那麼家裡面養些什麼樣的植物比較好呢?其實很多朋友都有這個糾結。花卉植物選得不好吧,有時候養一段時間就把植物養死了,浪費錢還傷心。家裡養花就養這5種,人養花,花養人,好養美觀,旺財寓意好。養花除了要看顏值之外,還要考慮它的適應性能和養殖難度,下面介紹的5種花卉植物,養殖起來簡單,並且還有很好的寓意。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民俗共有17項,國家級1個,省級2個,泉州市級6個,南安市級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