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在看完《三十而已》之後,作出了總結:日子過到最後,一個人也挺好。
這似乎是當代人的普遍寫照,熙熙攘攘的大城市裡,多少人自己單獨行走在大街上,堅強的外表下囊括著孤寂的靈魂。
城市很大也很空,要找到一個能夠相互依靠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單身獨居是城市年輕人的寫照,孤獨似乎成了生活的全部。
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獨居生活了?又有多少人在獨居單身呢?
單身青年
豆瓣上有一個話題叫做「獨居生活指南」,簡介寫著「一個人也要好好過」。單身獨居,已經成為一部分年輕人生活的常態。在中國,獨居單身的比例還在上升。根據中國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全國一人戶的比例達到16.69%,相當於每6戶人,就有1戶是獨居家庭。
在這些獨居家庭裡,獨居青年的數量比空巢老人還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年齡在20~39歲之間的1人戶有343.6萬戶,佔了全國獨居戶數的三分之一,比60歲以上的全部獨居總數還多。
與之相對應的,是不想結婚的人和離婚的人越來越多,2018年民政部的統計公報顯示,五年來國內的結婚率持續走低,從2014年的9.6%到2018年的7.3%,而離婚率則一直在升高。
在大城市,這種情況更為常見,城鎮化越來越高,異地打拼的人越來越多,都市中人與人的交往空間在無形中被擠壓。
阿里數據2017年報告,單身青年分布最密集的城市,主要在北上廣深,其中深圳307萬居首。緊隨其後還有成都、杭州、蘇州、東莞、武漢等城市,單身青年的數量均在100萬以上。
孤獨消費
一個人生活久了,「孤獨」這個詞就會在某個時刻浮現在腦海裡,在網絡上流行著一個「孤獨等級排行表」,從一個人吃飯到一個人做手術,表裡面每一個場景,都能戳中獨自在外打拼的人的內心。
下班回到出租屋,無邊的安靜突然湧來,這時打開手機裡的淘寶進行購物,也成了排解孤獨的方式。數據顯示,有57.69%的人表示消費可以排解孤獨。
甚至,未婚的單身青年為外賣行業貢獻了一半的銷量,是第二名和第三名的總和。相比已婚的人,未婚人群更喜歡叫外賣,加班來不及吃飯點外賣,奶茶炸雞啥都有。單身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懶得下廚也不會做飯,所以默默扛起了外賣的一半江山。
除此之外,單身群體更捨得為自己花錢。比如買衣服、電子產品和護膚品的比例,單身群體比非單身群體高1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單身群體的消費頻率高於非單身群體。
在品質的追求上,單身青年更傾向於購買高品質的衣服、電子產品、護膚品。這也反映出了當下的現象——精緻窮,在正應該積蓄資金的時候,年輕人卻選擇花錢滿足自己的欲望。
而已經成家立業的人,大多數背上了房貸和車貸,還有養娃的壓力,日子自然過得節儉。
生活所迫
「孤獨經濟」的興起,在消費主義的包裝下,和自由劃上了等號。那些選擇獨居的年輕人,真的是主動選擇獨居的嗎?
他們不願意脫單,除了找不到合適的另一半,更是因為經濟條件的限制。除此之外,還有不善社交、工作太忙沒時間的等原因,這些都是脫單路上的攔路虎。
在傳統的觀念裡,結婚必須要有車有房,所以男方壓力很大,男性因為經濟原因沒有脫單的比例接近40%。女性則更多將婚姻觀念的原因作為不脫單的理由,有19%的女性表示自己不脫單是因為嚮往自由,而17.3%的女性表示因為恐懼戀愛和婚姻。
由此可見,很多的單身青年不是真的因為嚮往自由才單身,而是因為經濟和性格等原因。異地打拼太難了,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壓得年輕人喘不過氣,脫單是個遙遠的事情。
相比有另一半共同奮鬥的異地青年,單身的青年打算長期在本地居住的比例只有40%。如果能夠和相愛的人在一座城市打拼,這在情感上能讓年輕人找到歸屬感,兩個人也可以一起分擔生活的壓力,這樣在經濟上和精神上的壓力也小很多。
實際上,即便是非單身,考慮在城市紮根,對雙方也是很大的考驗。只不過,對單身青年來說,連個一起規劃未來的人都沒有,他們在生活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之下,只能選擇逃離「北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