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周率已被計算到31.4萬億位,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如此執著

2021-01-10 騰訊網

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一般用π表示,為無限不循環小數,是物理學和數學中普遍出現的常數。對於中小學生來說π=3.14基本可以完成計算,就算是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在精密計算時,也只需要小數點後幾百個位,那為什麼科學家會如此執著地繼續計算圓周率呢?

產於公元前1600到1900年之間的一塊古巴比倫石匾上記載著圓周率=3.125,幾乎同一時期古埃及文物上記載圓周率約等於3.1605,公元前800到600年古印度書籍中現實圓周率約等於3.139,漢朝時期張衡得出圓周率約等於3.162,公元263年劉徽計算圓周率約等於3.1416,公元480年,祖衝之計算出圓周率約等於3.1415927。

到了1948年圓周率已經被計算到了808為小數值,之後的計算機時代,人們充分利用計算機對圓周率進行計算。到了2019年,圓周率已經被算到了314.4萬億位。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如此執著呢?網友得知原因後感嘆:高瞻遠矚,謀劃甚遠。

圓周率已被算到31.4萬億位,科學家為何如此執著

還記得你第一次接觸圓周率時的感覺嗎?為什麼小小的π可以用來計算圓的面積和周長?古代人是如何發現這個秘密的?以後會不會被推翻?它裡面是否暗藏著宇宙的秘密?科學家可比我們普通人考慮得深遠,所以才讓不少科學家在可能會沒有任何收入和回報的情況下,仍然不斷地探索和計算。

原因一,圓周率的魅力以及個人興趣。

世界上有很多解不開的謎團,越是解不開,就越讓科學家為此著迷。別說是科學家了,就連筆者也深深地被圓周率吸引,這個無限不循環小數為什麼這麼神奇?一點規律都沒有,卻能完成不少計算?而科學家之所以會成為科學家,離不開堅持不懈的精神和濃厚的興趣愛好。所以筆者覺得圓周率的魅力以及個人興趣是他們執著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圓周率中可能藏著宇宙的秘密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些現象看上去緊密相連但是卻可能沒有必然聯繫,而有些現象看上去毫無關係,卻可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宇宙就像是圓周率一樣讓我們看得見但是摸不著頭,兩者之間或許會有所關聯,或許在科學家計算圓周率的的路上就可以加快探索宇宙的秘密。比如宇宙中我們發現的多數星體為什麼是接近圓球形狀的,而圓周率恰和圓息息相關。

原因三,科學家就是在不斷發現、辯證和推翻的過程

神奇的大自然哺育了我們,為我們提供學習生活繁衍的場所,同時大自然中也有無數讓我們很難解釋的情況。比如在很久以前,達爾文還未提出人類進化論,地球人覺得人類是宇宙的中心,女媧造人等傳說讓不少人信以為真。後來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人類是由猿猴進化而來。圓周率也是如此,或許在幾千年之後,圓周率的定義也會被推翻

圓周率有什麼作用?

圓周率的作用不僅僅局限於中小學課堂上計算圓、圓柱等幾何形狀的周長和面積,在物理學、土木工程學、醫藥學等領域,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英國作家一本名為《金字塔》的書籍中指出,建造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胡夫金字塔就與圓周率有關。按照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得出在當時埃及人民的智慧已經領先於世界,而圓周率的作用和重要性顯而易見。

圓周率最長出現在中學生數學課程中,善於用於圓周率不一定能學好數學,但是不善於運用圓周率一定學不好數學。而數學在中考和高考中所佔的分值很高,是個十分拉分的學科,那中學生該如何才能學好數學呢?

方法一,勤思考,學會舉一反三。數學這門學科學習是非常講究方法的,只顧著埋頭做題背原理和公式可不行。要多動腦多思考,學會舉一反三。比如一道題可能會有很多種解題方法,你要善於找到最簡便的方法,根據一個公式,就聯想到其他公式。

方法二,不懂就問,和老師多溝通。數學和其他學科一樣,只要開竅了,後面就好學了。如果在學習期間遇到困難,一定要勇敢地找老師解答,多問幾次之後思路打開了,成績自然就提升了。但是有些學生卻害怕被同學老師嘲笑,不懂裝懂只會成績下降。

方法三,製作錯題庫,定期複習。不僅僅是數學科目,其他科目也可以製作錯題庫。把自己經常做錯或者記憶不深刻的題目記在本上,定期複習,然後刪掉已經融會貫通的習題,留下仍然不熟練的下次繼續複習。

以上就是這期的全部內容,關於圓周率的數值,你覺得科學家為何如此執著?

在這裡,你能看到積極向上、有觀點、有邏輯的內容,關注我,我們下期再見。(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為何執著的計算圓周率?已被算到31.4萬位,到底有什麼用?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π一般都是取3.14來使用,我們經常會背誦的也就是3.1415926,我們明知道π這個數字在數學上是是無法被算計的,但是很多的科學家卻一直非常執著的計算圓周率
  • 圓周率已經被算到31.4萬億位,為何科學家還如此執著要繼續算下去
    文/行走天涯圓周率已經被算到31.4萬億位,為何科學家還如此執的要繼續算下去?相信很多人都會背3.14159。這是我們在很早學習數學當中的圓周率的時候,就已經了解到的一串數字了。只是科學家了解到的圓周率的小數點後面的數字,可是遠遠超過了我們普通人的。
  • 圓周率π已被計算到了31.4萬億位,繼續計算下去有何意義?
    說到圓周率π,相信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可以用來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是數學及物理學中存在的數學常數。通俗意義上來理解圓周率,它就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或者圓面積與半徑平方的比值。圓周率π作為一個無理數(無線不循環小數),在日常實際生活中,通常只用到近似值3.14進行計算,只有科學家們為了精確計算才會用到十位小數,甚至幾百位小數進行精確精算。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從實踐中就知道圓的周長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意思是說圓直徑的三倍多等於圓的周長,三倍多要多多少,成了一個非常難的研究課題。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劉徽使用「割圓術」,計算到圓周率到小數點的後四位。
  • 新世界紀錄:谷歌將圓周率計算到 31 萬億位
    為了挑戰更精確的圓周率,谷歌工程師 Emma Iwao 在25臺谷歌雲的虛擬機上,執行專為圓周率設計的算法,計算出31萬億數字的圓周率。
  • 科學家是有多無聊!將圓周率算到31.4萬億位,到底為了什麼?
    前段時間,官方便爆出一條驚天動地的消息,稱谷歌可以將圓周率小數點後,算到31.4萬億位。這組信息主要是想表達機器的高智能,還是科學家們真很閒?但是這組消息在數學界可是掀起了大浪,越來越多的人類開始關注。
  • 圓周率是個無理數,已經計算到了31萬億位,繼續計算有何意義?
    四大文明古國在幾千年前就注意到了圓的周邊和直徑的比值,古巴比倫人說π的值為3.125,古埃及曾經出土了一份古代數學書籍,叫萊因德紙草書,裡面記載了π的值是3.1605。就連金字塔的設計都有圓周率的影子,它的周邊和高度之比正好等於圓周率的兩倍。
  • 圓周率已算至31.4萬億位,為何還繼續算?圓周率對世界有何影響?
    圓周率已算至31.4萬億位,為何還繼續算?圓周率對世界有何影響?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吧?只要上過學,對一個詞語一定就很熟悉,那就是「圓周率」。曾記得不少學生就以背到圓周率後面一百多位為榮。
  • 圓周率已被算到31.4萬億位,為啥還在計算?算盡後的後果有多大?
    世界上少有絕對的事情,比如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圓,就算用圓規旋轉一圈,也只是無限接近於圓,而圓周率是圓周長度和直徑的比值,迄今為止已經被算到了31.4萬億位。
  • 目前圓周率已達到10萬億位了,超級電腦還在不停地計算圓周率?
    之前谷歌的一名員工計算π值達到了31萬億位,打破了2016年的記錄22萬億位,這是怎麼計算的呢? 實際上,計算機計算π還是有點技巧的,畢竟計算機內部的位數是有限的,要計算一個有效數字上萬位的實數,已經需要專門做數據的安排了,甚至計算機內存都不夠。於是,這裡涉及到很多計算機能力了。
  • 圓周率π的旅程:從1位到31萬億位
    4.公元前250年左右,古希臘的阿基米德提出的第1種逼近圓周率的算法,做圓的內接和外切正六邊形,得出圓周率的上下限,然後倍增到正十二邊形、正二十四邊形、正四十八邊形、正九十六邊形,但是由於希臘人的算術能力有限,他只求到兩位小數的精度,得數圓周率在223/71和22/7之間。
  • 圓周率已經算到60萬億位,為什麼還要繼續算下去?有何意義?
    對於圓周率,相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畢竟它可是數學中最常見的一個特殊值。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圓周率有一個很形象的符號,那就是「π」,它是一個無理數,永遠不可能被算盡,所以我們只取小數點後兩位,也就是3.14。
  • 圓周率永遠都算不盡,如果哪天被科學家算盡了,會發生什麼可怕事
    文/行走天涯圓周率永遠都算不盡,如果哪天被科學家算盡了,會發生什麼可怕事圓周率是算不盡的無理數,所以以至於圓周率後的小數點如今已經計算到了31.4萬億位,但是距離圓周率的終點數值依舊還有相當漫長的一段距離,那為什麼科學家一直致力於計算圓周率後的小數點位數呢?
  • 圓周率沒有盡頭,人類計算機還一直計算,很多人沒想到是這個原因
    但是,即便知道沒有盡頭,世界上還是有很多計算機,會重複的,不放棄的計算圓周率,這到底是為什麼?在數學世界裡,圓周率早就已經證實了就是一個無理數,是一個沒有盡頭並且不循環的數字。在圓周率的小數點後面,有無數個數字。人類能計算的圓周率位數,現在來看是很有限的,遠不及計算機來得快和精確。目前,世界上用計算機算出的圓周率,已經超過了小數點後10萬億位。
  • 圓周率探索創下10萬億位紀錄
    10萬億位紀錄兩位圓周率狂熱愛好者計算出這一數學常數迄今為止最長的位數,突破小數點後第10萬億位。美國計算機科學家餘智恆和日本系統工程師近藤茂克服了多次硬碟故障,勉強躲過日本地震導致的大範圍技術性幹擾,成功打破了兩人先前創造的5萬億位的金氏世界紀錄。正如兩人網站上的公告標題《相同的程序,相同的計算機,只是等待更長 》所暗示的那樣,這次打破紀錄只是一個耗費時間的過程。
  • 圓周率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我們把它算到10萬億位有什麼意義
    圓周率π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目前已經計算到了小數點後面數十萬億位,但計算它並不是無用功,而是有著多種作用。由此可知當時人們的計算方式是有問題的,圓的周長出現了不同的誤差,出現了不同的π值。到了公元前3世紀,阿基米德計算出了圓周率在3.140845到3.142857之間,這是當時最精確的值。而在公元5世紀,古代中國著名科學家祖衝之利用了割圓術的方法,確定了π值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一下子將圓周率精確到了7位小數,遙遙領先世界。
  • 圓周率已經算到10萬億位了,繼續算下去有什麼意義?
    可就是這樣一個數,卻掀起了人類對它的計算狂潮,超級計算機已經將它算到10萬億位了,許多人也把背誦圓周率當成是一種特長,但既然已經知道它是無限不循環,計算圓周率有什麼意義呢?計算機領域的應用圓周率π在計算機領域是一把標尺,用於檢驗計算機性能。
  • 古代沒有計算機,祖衝之是怎樣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的?
    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貢獻是,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確定了圓周率數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直到1000年後,阿拉伯的一名數學家才打破了這個紀錄,把圓周率計算到了更多的位數。圓周率,是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是數學和物理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常數,是精確計算圓面積、圓周長、球體積等的關鍵值。
  • 人類能將「圓周率」算盡嗎?現已算到小數點後10萬億位了!
    關於「圓周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般從小學的五六年級的時候,老師就給我們介紹過它的存在了。3.1415926這些個數字似乎能夠脫口而出,但就是被我們一掠而過的知識在數學界、物理學界、天文學界等許多科學領域中,它卻內有乾坤,或許暗藏著宇宙起源的秘密!
  • 圓周率都算到十萬億位了,為什麼還要計算?到底有什麼用?
    我相信你對圓周率很熟悉,因為它是一個無限的不循環數,所以當我們使用它時,我們只能用「π」來代替,或者近似於3.14。但是,我們不要看已經認定了這個事實,但是關於圓周率仍然有許多挑戰。不要說孩子們能背誦多少個數字。即使是超級計算機也在日夜計算。這有什麼用?
  • 走進圓周率,π這個神秘數字,或許隱藏著一個終極密碼
    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衝之進一步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的結果,圓周率近似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的一個數字。而後來,阿拉伯數學家卡西在15世紀初求得圓周率17位精確小數值,打破祖衝之保持近千年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