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冬節」,在古代民間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現在很多地方冬至節日氣氛不濃,都僅是保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但在廣東,冬至仍是重要的節日,尤其是潮汕地區,更是認為「冬大過年」,「冬節丸,一食就過年」,這與冬至「一陽生」的傳統說法正好契合。
那麼為什麼會認為冬至節是新歲實始呢?
從自然天文的角度看,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也稱冬至點),太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因而北半球的陽光直射角度也最為傾斜,而且越靠北方角度越是傾斜,所以位於北半球的我國在冬至這一天,自然是黑夜最長白天最短。過了冬至後,陽光直射點逐漸向北,於是黑夜越來越短,白天越來越長,天地陽氣回升,因此說「春生冬至時」,「冬至一陽生」。
古人認為萬物分陰陽,天與人也不例外,在天時方面,一年中的冬至、一月中的朔旦、一日中的子時,均為陰極陽生之候,而天人合一,人們也應利用「一陽生」來激發身體陽氣上升,通過各種養生手段來益氣補陽、調和氣血。
雖然冬至日北半球接受的陽光熱量最少,但這一天卻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古語說「數九寒天,冷在三九」,意思是「三九天」是全年最冷的,「三九天」是從冬至開始計算的第三個九天,冬至開始,雖然我國接受陽光越來越多,但是地球的地面和大氣層吸收的熱量依然跟不上散熱量,所以氣溫還是繼續下降,一直到「三九天」,地面的吸熱量和散熱量才達到平衡點,「三九天」過後,地面吸熱大於散熱,氣溫也就開始回升了。
今天剛好是冬至,不知您是否也在體察冬至的變化?又有什麼感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