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線圈護體,「雙劍」在身,造型別致,能給地球做CT……最近由航空工業哈飛全新研製的運12F時間域飛機火了!
運12F時間域飛機,「大名」叫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飛行平臺,它的成功首飛使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項目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新機的研製成功離不開研製團隊的智慧與付出。其中有一支「老牌勁旅」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各環節一如既往地「給力」,做出重要貢獻。它就是哈飛運12F研製中的黨員群體。
時間域飛機此前已在國外應用,但國外對我國一直實行技術封鎖,設計師黨員楊歡和夥伴們決心打破它。如何在新構型下給出最安全、最優異的性能數據是擺在楊歡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楊歡開展了大量的試驗和計算。風洞試驗中,楊歡幾乎度過了兩個月「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鑽研做試驗」的日子。
性能計算更「燒腦」,要在眾多條件限制下找到最佳數據組合,一次計算需要一個月。為了加快進度,楊歡加班奮戰,僅用兩個月就完成四次計算。他的狀態幾乎可以用「走火入魔」來形容,除了吃飯、喝水、上廁所,他一整天都沉浸地坐在電腦前,別人笑著說他「都快鑽進電腦裡了」。半夜醒來,楊歡也會在沙發上坐一會兒,在小本子上寫來寫去。靠著這股子犟勁兒,楊歡優質高效計算出了起飛著陸性能、爬升性能和巡航性能等一系列性能數據,為後續試飛提供了重要基礎。
線圈護體,「雙劍」在身……運12F時間域飛機的新構形「看」起來很酷,「裝」起來難。加改裝過程中,它的「造型師」——總裝工和機務沒少費心血。因為是第一次,問題總會不期而至。線圈敷設伊始,總裝工段工長黨員劉磊發現線圈按原有收頭方式末端無法收緊。這一問題將影響飛行安全,他馬上找到設計員和成品廠家尋找對策並展開試驗,終於研究出穩妥的「編辮子」收頭方式。這種方式耗時較長,但劉磊滿心歡喜。
「只要穩妥幹出來,辛苦一點不是事兒。」這個粗獷的東北漢子帶領大家幹起了細緻活。每匝線圈收頭和敷設就要一天時間,劉磊加了很多班,但他不厭其煩。交付試飛後,試飛準備的重任就落到了機務黨員王洋和他的兄弟們身上。新機共有5匝線圈,總重量達400餘公斤。每增加或減少一匝線圈都需要十幾人配合完成,線圈下垂面必須保持在同一平面,王洋是「總指揮」和主要操作者,任何一點偏差都逃不過他的眼睛。「地面偏一點,天上很危險。」這句話,王洋經常掛在嘴邊。在王洋的帶動下,線圈調試越來越順,飛機重心越來越穩,運12F時間域飛機最終具備了掛線圈飛行的條件。
對具有40餘年飛行經驗的試飛員趙仁波來說,飛行是家常便飯,但飛時間域飛機還是第一次。因為特殊的構型,飛機的操縱特性和性能等發生了許多變化,試飛的危險係數也隨之增加,試飛員的飛行技術和心理素質面臨著極大考驗。趙仁波做到了,而且交出滿意答卷。第一次掛載線圈試飛的地面滑翔階段,趙仁波就感到層層「阻力」。飛機還是那架飛機,但手感大不相同。在空中,他的任務是不斷調整飛行狀態,完成各項試飛科目,並及時向地面傳輸相關數據,為後續飛行員執飛提供重要飛行依據。
在這些科目中,「有拉力失速」科目難度最大,在國內通航領域能飛該科目的試飛員寥寥無幾。「徒弟,剛才飛的有拉力失速,你害怕沒?」「沒有,也沒啥感覺呀?」徒弟還沒反應過來,趙仁波已經完美地完成這一操作。「在國外,能飛時間域飛機的不足10人。試飛員要求膽大如虎,心細如髮。不謙虛地說,我算是中國時間域飛機試飛第一人了。」趙仁波滿懷豪情說道。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群黨員就是一支勁旅。在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道路上,這支勁旅始終衝鋒在前,聚如烈火,散若繁星,為國家航空事業的進步貢獻著紅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