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賢臣希望被看重賞識,明君呢,求賢若渴,古人有云:下臣遇明主,上君得良臣。這是古代社會對和諧君臣關係的一種說法。歷史上有這樣幸運的巧合嗎,有,姜太公遇到了周文王,韓信遇到了劉邦,魏徵遇到了李世民。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而在這其中,最被人們所稱讚的就是三顧茅廬中的兩位主角,劉備和諸葛亮。人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就是三國時出現的英雄人士,在他們身上都能夠看出忠厚與仁義,為人善良,正直等,所有好的詞彙都會放在這些人員身上。然而,歷史的真相卻讓人吃驚,劉備的一生都在算計,親人、好友、下屬,就連最後大限將至,所謂的託孤佳話,也不過是一場算計!這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群雄較多的三國時代,劉備本是一名不起眼的小人物,就算自己擁有皇室後代的稱呼,但是戰火中的人們,是不會估計這些稱謂的。只有擁有了自己的勢力,才能在亂世中生存下去,而劉備之所以能取得後來的種種成就,離不開他身邊的能人義士,他更是為了求得諸葛亮的幫助,不惜多次上門邀請,就算是被拒,也依舊如故。諸葛亮對劉備的戰績,也會是非常顯著的,只是自己一直以來無比信服的主人,在去世前還不忘對他進行算計。在劉備有了根據地之後,經過幾年的休生養息,感覺實力大增,於是他開始窺伺吳國南部的土地。對於吳國,他內心認為可以輕易取勝。於是在公元221年,劉備決定對吳國發動戰爭。這場戰役的進行,會是之前從未有過的,需要動用全國的人力,財力再加上物力才可以,一時間遭到了諸多大臣的極力反對。劉備的去意已定,所以任何人的意見他都聽不進去,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必須前往一戰。結果蜀軍敗了,讓劉備感到了不應該出現這種局面,他心理上不能承受這一重撞,所以在撤軍返回以後,便生病了。所以便擁有了歷史上的佳話,雖然眼看自己就要離開蜀國了,當初還不忘與自己信賴的大臣進行告誡。
在大家看來會認為這是賢君對良臣的楷模,如果大家查閱資料,將會不難看出,這是劉備的計謀之一,也會成為強硬性的告誡與鎮壓。歷史告誡我們,如果臣子實力太強,那麼君主就會被架空。劉備深明此理。自己活著還好,可是自己一旦離開,自己的蠢兒子,也就是昏庸無能的阿鬥。如何鬥得過實力強大的諸葛亮。如果諸葛亮有非分之想,那簡直易如反掌。身為父親,劉備是有私心的,誰家的父親不先想著自己的骨肉,就在這種私心的驅使下,託孤一事就成功上演了。
劉備與諸葛亮交流,先從誠懇大義著手,主題內容是成全。劉備說,如果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可以對他進行幫扶,如果不行,你便可以將他的皇位進行取代。字面看上去都是滿滿的真誠話語,但是諸葛亮非常聰明,他聽完之後,感覺到話裡有話,看來君主對自己還是不能放心,既然話已點明,自己又怎敢篡奪皇位呢?因此,此言一出,孔明立刻表態,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表示,自己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後主,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聽到孔明這番話,劉備心中的石頭也就放下了。諸葛亮答應劉備的請求,並不算完,他還要再次對屬下進行託孤,他將一直以來追隨自己的部下叫到跟前,當著諸位大臣的面,說了將劉憚託付給諸葛亮一事,還稱今後劉憚便是諸葛亮之子。看上去好像是諸葛亮所得的一種稱讚,實則讓諸多大臣對他進行監督,以此來防止諸葛亮將會出現謀權之心。
劉備最後一招,也是最重要的砝碼。他單獨接見了趙雲。沒有多說,只是簡單的託付,讓他幫忙照看阿鬥。趙雲,雖然是五虎上將之一,但是論資排輩,永遠都沒有進入劉備這個小集團內部,一生也沒當上蜀國的高管。而且在當初對功臣進行封賞時,趙雲得到的賞賜也沒多少。可以提起榜上的名人數量是非常多的,馬超名列第一,諸葛亮則排在了第八位,趙雲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員而言,文不成,武不就似乎就是人們對趙雲的留下的印象。但是恰恰在最後關頭,劉備為什麼想起來趙雲作為後招呢?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其中的奧秘。
第一,趙雲有能力。他跟隨劉備三十餘年,衝鋒陷陣,參加過很多戰役,像是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等,還獨自領導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等。趙雲的領軍作戰能力,值得劉備信服。第二,趙雲有超越其他人的人品,衷心為主,絕無二心。這點劉備自然清楚。在追隨劉備東奔西走的歲月裡,趙雲兩次救了阿鬥的性命。為劉備多次出生入死,奮不顧身。在先前的討伐東吳之戰中,趙雲隨同百官一同勸諫不成,也讓劉備覺得趙雲的忠厚是發自肺腑的。不論是君臣情義,還是兄弟情分,都讓劉備非常信服趙雲,所以劉備才會在去世前,對趙雲說出自己的心裡話,還有自己的擔憂。
所以,儘管只有短短的一刻鐘,劉備卻動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身後事安排地滴水不漏。這些事情一環套一環,一句接一句,一主和一臣,如果不是心機深沉,又怎麼會做出來呢?事實證明,劉備看人很準,安排的很好。諸葛亮為了劉禪,也算是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其他人也對得起劉備的一番苦心了。所謂的美談,揭開面紗,也不過是一場人性的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