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竟然這樣對諸葛亮,他在臨終時演了一場好戲

2021-01-12 雨琴在家鄉

在古代,賢臣希望被看重賞識,明君呢,求賢若渴,古人有云:下臣遇明主,上君得良臣。這是古代社會對和諧君臣關係的一種說法。歷史上有這樣幸運的巧合嗎,有,姜太公遇到了周文王,韓信遇到了劉邦,魏徵遇到了李世民。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而在這其中,最被人們所稱讚的就是三顧茅廬中的兩位主角,劉備和諸葛亮。人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就是三國時出現的英雄人士,在他們身上都能夠看出忠厚與仁義,為人善良,正直等,所有好的詞彙都會放在這些人員身上。然而,歷史的真相卻讓人吃驚,劉備的一生都在算計,親人、好友、下屬,就連最後大限將至,所謂的託孤佳話,也不過是一場算計!這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群雄較多的三國時代,劉備本是一名不起眼的小人物,就算自己擁有皇室後代的稱呼,但是戰火中的人們,是不會估計這些稱謂的。只有擁有了自己的勢力,才能在亂世中生存下去,而劉備之所以能取得後來的種種成就,離不開他身邊的能人義士,他更是為了求得諸葛亮的幫助,不惜多次上門邀請,就算是被拒,也依舊如故。諸葛亮對劉備的戰績,也會是非常顯著的,只是自己一直以來無比信服的主人,在去世前還不忘對他進行算計。在劉備有了根據地之後,經過幾年的休生養息,感覺實力大增,於是他開始窺伺吳國南部的土地。對於吳國,他內心認為可以輕易取勝。於是在公元221年,劉備決定對吳國發動戰爭。這場戰役的進行,會是之前從未有過的,需要動用全國的人力,財力再加上物力才可以,一時間遭到了諸多大臣的極力反對。劉備的去意已定,所以任何人的意見他都聽不進去,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必須前往一戰。結果蜀軍敗了,讓劉備感到了不應該出現這種局面,他心理上不能承受這一重撞,所以在撤軍返回以後,便生病了。所以便擁有了歷史上的佳話,雖然眼看自己就要離開蜀國了,當初還不忘與自己信賴的大臣進行告誡。

在大家看來會認為這是賢君對良臣的楷模,如果大家查閱資料,將會不難看出,這是劉備的計謀之一,也會成為強硬性的告誡與鎮壓。歷史告誡我們,如果臣子實力太強,那麼君主就會被架空。劉備深明此理。自己活著還好,可是自己一旦離開,自己的蠢兒子,也就是昏庸無能的阿鬥。如何鬥得過實力強大的諸葛亮。如果諸葛亮有非分之想,那簡直易如反掌。身為父親,劉備是有私心的,誰家的父親不先想著自己的骨肉,就在這種私心的驅使下,託孤一事就成功上演了。

劉備與諸葛亮交流,先從誠懇大義著手,主題內容是成全。劉備說,如果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可以對他進行幫扶,如果不行,你便可以將他的皇位進行取代。字面看上去都是滿滿的真誠話語,但是諸葛亮非常聰明,他聽完之後,感覺到話裡有話,看來君主對自己還是不能放心,既然話已點明,自己又怎敢篡奪皇位呢?因此,此言一出,孔明立刻表態,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表示,自己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後主,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聽到孔明這番話,劉備心中的石頭也就放下了。諸葛亮答應劉備的請求,並不算完,他還要再次對屬下進行託孤,他將一直以來追隨自己的部下叫到跟前,當著諸位大臣的面,說了將劉憚託付給諸葛亮一事,還稱今後劉憚便是諸葛亮之子。看上去好像是諸葛亮所得的一種稱讚,實則讓諸多大臣對他進行監督,以此來防止諸葛亮將會出現謀權之心。

劉備最後一招,也是最重要的砝碼。他單獨接見了趙雲。沒有多說,只是簡單的託付,讓他幫忙照看阿鬥。趙雲,雖然是五虎上將之一,但是論資排輩,永遠都沒有進入劉備這個小集團內部,一生也沒當上蜀國的高管。而且在當初對功臣進行封賞時,趙雲得到的賞賜也沒多少。可以提起榜上的名人數量是非常多的,馬超名列第一,諸葛亮則排在了第八位,趙雲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員而言,文不成,武不就似乎就是人們對趙雲的留下的印象。但是恰恰在最後關頭,劉備為什麼想起來趙雲作為後招呢?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其中的奧秘。

第一,趙雲有能力。他跟隨劉備三十餘年,衝鋒陷陣,參加過很多戰役,像是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等,還獨自領導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等。趙雲的領軍作戰能力,值得劉備信服。第二,趙雲有超越其他人的人品,衷心為主,絕無二心。這點劉備自然清楚。在追隨劉備東奔西走的歲月裡,趙雲兩次救了阿鬥的性命。為劉備多次出生入死,奮不顧身。在先前的討伐東吳之戰中,趙雲隨同百官一同勸諫不成,也讓劉備覺得趙雲的忠厚是發自肺腑的。不論是君臣情義,還是兄弟情分,都讓劉備非常信服趙雲,所以劉備才會在去世前,對趙雲說出自己的心裡話,還有自己的擔憂。

所以,儘管只有短短的一刻鐘,劉備卻動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身後事安排地滴水不漏。這些事情一環套一環,一句接一句,一主和一臣,如果不是心機深沉,又怎麼會做出來呢?事實證明,劉備看人很準,安排的很好。諸葛亮為了劉禪,也算是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其他人也對得起劉備的一番苦心了。所謂的美談,揭開面紗,也不過是一場人性的算計。

相關焦點

  • 他與諸葛亮騎虎相當,卻因為嫉妒,被活活氣死
    今天小編給大家要介紹的這位人物,他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大將,可謂是文武雙全,足智多謀。但是他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特別容易嫉妒他人,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他的名字叫做周瑜。對於周瑜大家肯定不陌生,我們來說一下周瑜的事情,側重給大家講講周瑜的嫉妒之心有多可怕吧,這也是他最後送命的原因之一。
  • 他是《三國演義》人物塑造中的敗筆,諸葛亮說他有反骨
    關於他的爭議主要來自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否叛變的問題。《三國演義》裡寫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反叛,但最終被諸葛亮臨終授予秘計的馬岱所殺。在正史中,當得知諸葛亮遺令讓其斷後的消息,魏延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耶?且魏延何人,當為揚儀部勒,作斷後將乎!
  • 被諸葛亮污衊頭生反骨,世皆為其鳴冤,他真的冤嗎?
    三國時期有這樣一位將軍,演義中一出道便被諸葛亮汙為頭生反骨,是個叛徒的材料,但他一生隨劉備南徵北戰,並深受劉備重用,乃至超過義弟張飛,從未起過叛變之心。及至到最後,他也沒有北降曹操,東降孫吳,卻被馬岱殺死,還被夷了三族,成為三國時期千古第一大冤案,他就是蜀漢大將魏延。魏延,字文長,河南桐柏人。
  • 諸葛亮臨終前,給後代留下「8字祖訓」,流傳至今被世人讚頌感慨
    ——唐·杜甫 《八陣圖》古代人才輩出,尤其是三國裡邊的人才更是數不勝數,但即便是這樣,在我國歷史上依舊有很多不熟悉的面孔。說到名人在三國裡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人當屬諸葛亮了,他足智多謀,幾乎大家都知道他。01足智多謀的人三國裡有很多有名且聰明的人,著名的謀臣也很多,但是從一而終的人很少,都不只效力過一個人。
  • 臨終時的注意事項
    所以送往生的時候,要讓亡者很安詳、很冷靜,在身邊的都是佛友,都念佛送他,讓他聽到的都是佛號,睜開眼睛看到的是阿彌陀佛的像。問:家父往生時正念分明,但家人夢到他說因母親於蓋棺時哭泣,使他生起眷念而回來。往後半年,母親聽到父親叫她,就大病一場。請問父親往生何處?答:這麼說是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還常常回家裡來,多半是在鬼道。
  • 諸葛亮一生神算,卻架不住後世荒唐,揭秘真假諸葛亮墓
    導讀:諸葛亮在大夥心裡那絕對是神人一枚,這影視劇裡面演的,小說裡寫的,諸葛亮是天文地理、醫卜星相、五行八作、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是無一不通,無一不曉。可是話說回來啊,這諸葛亮再神,估計也沒料到自己的百年之後,這世間竟出現了兩座自己的墓。哎,這是怎麼回事呢?
  • 諸葛亮病重五丈原時,有一牛人可以救他的命,可惜給這兩人錯失了
    《襄陽記》中的記載:龐德公的兒子娶了諸葛亮的姊妹,所以龐德公是諸葛亮的長輩。而諸葛亮對龐德公也非常敬重,每當到龐德公家拜見的時候,都會對他單獨下拜。諸葛亮比龐德公小23歲,但兩年卻成了忘年交,屬於亦師亦友的關係,龐德公既把他當成徒弟對待,也當成朋友看待,經常教給他一些奇門異術,諸葛亮的夜觀天象、能掐會算都是龐德公傳授。
  • 被諸葛亮稱為腦後有反骨的魏延,他死的真的很冤嗎
    被諸葛亮稱為腦後有反骨的魏延,他死的真的很冤嗎在演義中,魏延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說他腦後有反骨,以後很有可能會當叛徒。但是他一生跟隨劉備四處徵戰,劉備對他也非常器重,器重程度甚至超過了張飛。而且魏延也並沒有一絲一毫的反叛之心,他既沒有投靠曹魏也沒有投降東吳,但就是這樣一個武將,卻被馬岱殺死,還被滅了三族,堪稱是三國中死得最冤的武將了。魏延是河南人,河南這個地方自古以來都是民風剽悍之地,所以出身於河南的魏延自然也是一個好戰分子。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這件事在正史上並沒有記載,僅僅只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而已。那麼為什麼羅貫中會給編排出這樣一個橋段呢?
  • 他心胸狹隘,是被諸葛亮氣死的,歷史上的周郎究竟是怎麼一個人?
    這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寫下的詞作。周瑜年少有為,意氣風發,赤壁一戰盡展儒將風採,是蘇東坡心中仰慕的大英雄。然而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他嫉妒諸葛亮的才智高於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諸葛亮,不料全被諸葛亮一一識破,最後周瑜反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了。
  • 三國1012:諸葛亮剛死,魏延就不聽號令,費禕是怎麼安撫他的?
    諸葛亮去世後,費禕來到魏延寨中,斥退了左右,告訴魏延道:「昨夜三更時分,丞相已經逝世了。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不可發喪,要將軍在後面掩護大軍退兵。」魏延聽說楊儀代理了諸葛亮的職務,生氣地說道:「楊儀不過是一個長史,怎當得了這個大任!
  • 諸葛亮死前發生的怪事,是巧合還是預兆?專家:至今無法解釋!
    引言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三國演義》時曾說:「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說諸葛亮「多智近妖」,主要體現在他不僅忠君愛國鞠躬盡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還懂佔卜曉天命,可以說德才兼備幾近完人。
  • 諸葛亮才智過人,趙達推算準確在他之上,死後九宮一算也是失傳了
    諸葛亮的才智在三國時期算是頂尖的,他的足智多謀也為蜀國奉獻良策,讓劉備才會有那時的輝煌,為劉備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但是有位人才比他預測還要厲害,孫權為了得到竟然挖開他的墓地,因為趙達研究九宮一算之術非常靈驗,曹魏篡位自稱是漢獻帝自己禪讓皇位,劉備本就打著興復漢室的口號,受到很多人民擁護
  • 神算子諸葛亮臨終前,留下12字預言,1000年後果真如此,是巧合嗎
    「神機妙算諸葛亮」,是世人對於諸葛亮的評價,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還是蜀漢開國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的「高人」,諸葛亮一生輔佐了兩個皇帝,234年10月8日,諸葛亮在軍營中病逝,離世前留下了12字預言,千年後一一應驗,只是巧合嗎?
  • 諸葛亮去世前留下12字,千年後竟然驗證預言,是早有預知還是巧合?
    據說,諸葛亮在即將離世時曾經留下了12字的遺言,令人驚訝的是,千年後他留下的遺言皆實現了,這件事究竟是諸葛亮的預知還是巧合呢? 一、諸葛亮的十二字遺言重見天日 據說這12字的遺言是在為諸葛亮修建武侯祠時發現的。康熙11年,四川的按察使名叫宋可鋒,他看見曾經修建的武侯祠早已破舊不堪,就想重新修繕一下武侯祠。
  • 魏延真有反骨嗎,諸葛亮並不這樣認為,死前還給他留了後路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這次北伐,諸葛亮經過了幾年的準備。而且也是要打持久戰的。諸葛亮在佔領的地方實行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不過沒多久就因為操勞過度而死。諸葛亮死後,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也死了,這個人就是魏延。
  • 他是赫赫有名的大將,卻兩次叛主,臨終前留下人盡皆知的六字成語
    不過,那麼多爭議中,真正讓這位將領成名的,卻不是他的成就與是非,而是他臨終前留下的一個成語,那麼,這位將領是誰?他做了哪些事情?留下 的是 哪個成語呢?
  • 諸葛亮死後,劉禪在他墳前做了一事,直接影響了後世對諸葛亮認識
    強如諸葛亮,也最終因為積勞成疾把自己給」累死了,不過他的忠心赤膽是個明眼人就能看的出來。曾經的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多少有志之士黯然神傷,可是人死終究不能復生,於是諸葛亮在生前就已經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了,死後葬在定軍上,一切從簡。這樣將星不落,司馬懿不敢貿然來攻。劉備趨勢之後,諸葛亮獨挑大梁,成為蜀漢真正的掌權者。
  • 劉伯溫臨終前,為何非咬一口燒餅?竟是隱藏800年的預言
    踏破璀璨的歷史長空,瞭望星輝裡斑駁的流光閃爍,千年的風霜,凍結了多少英雄傳說,古代的能人異士可謂是不勝枚舉,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通五行,懂八卦,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春秋時期的鬼谷子,唐朝時期的袁天罡和李淳風等,都是這類人的代表,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卻是另有其人,據說在他臨終前咬一口燒餅
  • 他素有名望,能輕鬆破解諸葛亮設下的八陣圖,為何一生不曾入仕?
    只可惜諸葛亮對夷陵之戰的戰敗早有預料,他預先設下一個大陣,將陸遜與東吳大軍困於陣中,這個大陣,就是八陣圖。其實八陣圖並不完全是虛構出來的,它是真實存在的。在《三國·蜀志·諸葛亮傳》中曾有記載:「亮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 陸遜被困八卦陣,諸葛亮為何在事發之後,又請人救助於他?
    他是傳說中的一種秘密戰術,能夠有翻天覆地的能力。在古代如果誰能得到這樣一個秘術,相信在多艱難的戰爭當中都能取勝。而在傳說當中能夠掌握的人大都是軍師,比如說姜太公或者範蠡,他們憑藉著裡邊的敘述,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不過這個八卦陣之所以成名,還需得益於諸葛亮。因為在三國的時候,他曾經憑藉著這樣一個秘術,讓東吳的一員大將陸遜都困於陣中,後來還是在他的解救之下人才沒有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