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招考公告,40000+歷年考試真題,公考乾貨,上岸經驗分享,通過「安徽公考小助手」公眾號了解。
南轅北轍VS緣木求魚
南轅北轍:心想往南而車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不可能達到目的。
辨析:
南轅北轍側重強調行動和目的相反。
例:如果僅僅將農村示範點建設當成供人參觀、應對檢查的門面工程來打造,則與示範點建設的初衷南轅北轍。
緣木求魚:側重指方向或方法錯誤,體現不出相反的含義。
例:知識分子與權力之間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擁抱還是抵制?胡適的選擇很特別,他在大方向上不反對國民黨政權,但他終生不願當官,他看重的是知識分子獨立發表見解的權利。翻遍《胡適年譜》,不難發現,作為知識分子領袖,他一生與知識分子往來最多,其次是與國民黨高層頗多交流,但幾乎從無和新興的企業家階層交往的記錄。拋開中產階級而欲求民主、自由,無異於緣木求魚,這大概是胡適的局限,也是其他自由主義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大相逕庭vs背道而馳
大相逕庭:指相差很遠,大不相同。
背道而馳:表示彼此的方向完全相反或背離正確的目標,朝相反方向走。
辨析:
大相逕庭側重強調相差很大,不同之處很多。
例:抽樣研究是許多定量研究都要涉及的重要環節,開展定量研究時,要力求選擇適當的抽樣方法來提高抽樣精度,縮小樣本參數與總體參數之間的差異。當前,不同學者與研究機構對同一問題的研究結果大相逕庭,大多與抽樣方法有關。
背道而馳側重指與正確的目標完全相反。
例:名校辦分校是近年來冒出的新生事物,這項舉措受到各方面的質疑:「名校連鎖」是否有名無實,是否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背道而馳。
千差萬別VS相去甚遠
千差萬別:形容各類多,差別大。
相去甚遠:互相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和距離。
辨析:
千差萬別側重強調種類多,常用於表示多個事物之間的差別。
例:我們現在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地圖應該僅僅是對某一片特定區域的客觀記錄,它必須嚴謹如衛星所拍攝到的照片一樣。而過去,地圖被認為是一種複雜的手工繪製作品,且有著各種不同的主觀色彩,因為對於同一個地方而言,不同的地圖表現出來的內容會千差萬別。如今,人們加諸地圖的主觀性正在逐漸消失,人類隨之失去的,也是地圖蘊含著的重要的文化和歷史信息。
相去甚遠側重指距離很遠,常用於兩個事物之間的對比。
例:「假說」在沒有事實驗證的情況下還不是科學理論。現有的科學知識和理論遠不是事實的全部,而我們的許多科學家在從事研究工作時,總是拘泥於現有的一些學說,只是試圖用實驗結果來證明這些假說的合理性,而不是設法去否定它。實際上,許多流行的假說與科學理論必須符合客觀實際、邏輯嚴謹、沒有矛盾的要求相去甚遠。
獨樹一幟VS別具一格
獨樹一幟:單獨樹起一面旗幟。形容獨特新奇,自成一家。
別具一格:另有一種獨特的風格。形容別致、新穎的樣子。
辨析:
獨樹一幟側重強調形成了自己的一種風格、派別,與其他均不同。
例:拉丁美洲曾深受西方殖民主義之害,這形成了拉美人民在苦難中反思和抗爭的傳統,並鑄就了百折不撓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氣質使拉美電影在世界影壇獨樹一幟。
別具一格側重指風格特別,體現不出自成一家的含義。
例:這家咖啡店雖然小,但是主人將其裝飾得非常溫馨,餐具都別具一格且一塵不染。
別出心裁VS別具匠心VS獨闢蹊徑
別出心裁:另有一種構思或設計。指想出的辦法與眾不同。
別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藝術方面具有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
獨闢蹊徑:自己開闢一條路。比喻獨創一種風格或新的方法。
辨析:
別出心裁側重強調心中的設計、籌劃與別人不同,可表示構思、主意或辦法。中性詞。
例:據說泰山是古代名匠魯班的弟子,天資聰穎,心靈手巧,幹活總是別出心裁,但往往耽誤了魯班的事,於是惹惱了魯班,被攆出了「班門」。
別具匠心側重指巧妙的心思,一般用於藝術構思與眾不同,範圍較窄。褒義詞。
例:這部電視劇,導演別具匠心,全部畫面用冷色處理。
獨闢蹊徑側重指獨創的一種新辦法、新道路,應用語境比「別具匠心」寬。
例: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錢學森就曾多次提出:國防科技的發展不能滿足於「追尾巴」「照鏡子」,而是要獨闢蹊徑地開拓新領域和新方向。比如英國人針對重機槍機動性差的弱點,發明了坦克,一舉撕裂了槍炮林立的僵持局面。這類非對稱式的發展思路有助於打破先進國家的技術壟斷,形成後發優勢。
針鋒相對VS格格不入
針鋒相對:針尖對針尖。比喻雙方在策略、論點及行動方式等方面尖銳對立。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協調,不相容。
辨析:
針鋒相對側重強調彼此對立,雙方為對立面。
例:中國古代書畫鑑定,是書畫鑑定中最複雜、最具難度的部分。近日的《功甫帖》真偽之爭,最終演變為媒體論戰。「全民收藏」的背景下,資訊發達快捷的網絡時代,越來越多的人熟悉了「雙鉤廓填」等學術術語,但絕大多數人面對針鋒相對、繁雜的考證文章莫衷一是,冷僻的學術問題變成了熱鬧的娛樂焦點。
格格不入僅指不協調、不一致,體現不出「對立」的含義。
例:娛樂節目走進博物館,為博物館開拓了一個有聲有色的廣告世界,卻與博物館所要求的環境氛圍格格不入。
無所適從VS不知所措VS莫衷一是
無所適從:不知聽從哪一個好。
不知所措: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多用來形容一時的驚恐、窘迫或慌亂。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結論。形容意見分歧,沒有一致的看法。
辨析:
無所適從側重強調不知聽從哪一個好,常用於面臨多種選擇的語境。
例:人類需要對外在環境產生一種控制感,我們不希望自己在現實面前無能為力、無所適從,我們需要找到某種自己能夠理解、控制、描述、解釋和預測的可能性。
不知所措側重指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強調的是面對困難或問題。
例:蘇聯解體後,「同志」不好再稱呼了,俄羅斯人不知所措,乾脆稱呼:男人、女人。於是,有人在喊一個人,卻能引起半條街的回頭率。
莫衷一是偏重於意見分歧。
例:至少在中文世界,將儒家傳統定性為一種「人文主義」,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而視儒家傳統為一種「宗教」,或者認為儒家傳統具有一種宗教性,則自清末民初以來一直聚訟不已,至今莫衷一是。
聚訟:大家的說法都不一樣,互相爭論,得不出一致的意見。
無可厚非VS無可非議
無可厚非:不能過分責備。形容說話做事雖有缺點,但還有可取之處,應予以諒解。
無可非議: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指做的完全妥當。
辨析:
無可厚非側重強調有問題,但可以接受。
例:商家將兒童視為賺錢的良機,乃是出於逐利的本能,瞅準了家長的弱點,清楚他們為了孩子敢於「血拼」,這符合商業的競爭法則,無可厚非。
無可非議側重指沒有問題,完全正確,程度較重。
例:中國對南沙島礁的建設無可非議。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保持南海的和平穩定,符合中國的安全利益。
危在旦夕VS危機四伏VS危如累卵
危在旦夕:比喻危險就在眼前。
危機四伏:指到處隱藏著危險。
危如累卵:比喻形勢非常危險,如同堆起來的蛋,隨時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辨析:
危在旦夕側重強調危險近在眼前,瀕臨死亡、消亡。
例:唐朝中期以來,帝國再次陷入激烈的持續動蕩,農民起義和藩鎮割據成為唐帝國後葉的主題。最終,中國進入了50餘年的五代十國大分裂時期,看起來,黃河文明似乎已經危在旦夕。但是,為什麼中國的文明沒像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那樣徹底衰亡,而是薪盡火傳,一直延續至今呢?
危機四伏側重指到處隱藏著危險,危險很多。
例:我們中有很多人並不甘心,想叛逆,想抵抗,他們不惜將世人視同生命的「安全感」拋之腦後。人們夢寐以求的「安全而平庸的幸福」對他們而言無異於毒藥,而世人避之不及的危機四伏的狀態,卻恰恰是他們最賴以生存的空氣。
危如累卵側重指危險的程度,多用於地方的防守、房屋的倒塌等。
例:這座小小的城池已被敵人包圍起來,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已經是危如累卵。
取長補短VS博採眾長
取長補短:表示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
博採眾長:指從多個方面吸取各家的長處。
辨析:
取長補短側重強調吸取了長處,用於彌補短處。
例:傳統社會中,不管是中國還是歐洲,由於絕大多數技術知識都被行會、手工作坊等保留為私人知識,相互之間難以共享,不能取長補短,於是人們往往是簡單重複前人的工作,而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累積創新。
博採眾長僅指吸取各家的長處。沒有「補短」之意。
例:群體決策集思廣益、博採眾長,因而應該比個人決策更為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