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舊時也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固定在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農曆上沒有固定時間,而是春分後15天是清明節。提起清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杜牧的《清明》一詩。這首詩也是小學必備詩詞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傳統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淡。當代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感情已淡薄,但對國外的節日確記憶深刻。如果不是法定節假日三天假期,能有多少人記得清明節,記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更能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及其文化傳承。
你還曾記得小時候在過清明的時候,家長們備上酒菜去先人的墓地拜祭。依稀記得是清明節的早上隨著家長一起去,在長滿綠油油麥苗的田間,以天作幕、以地作席,一起祭拜祖先,迎著春風在田野間踏青。從離開家鄉到現在,這些踏青祭祖的活動已經很少去做過。往往都是規劃著去哪裡玩來度過節假日。之所以來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即將到來的清明節日、更是看到孩子的故事書中國傳統節日由來的啟發。希望能通過此文讓我們對中國傳統節日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未來給我們孩子來講解時可以信手拈來。更是讓我們的文化得以傳承、流傳下去。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節日融合,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如《周禮》所說"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清明節還融合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
目前流傳最廣的清明節來源故事「寒食節」是流傳最廣的。清明節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在全國範圍盛行並設掃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後,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節主要習俗: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祭祖、插柳、拔河、蕩鞦韆、鬥雞、射柳、蹴鞠、蠶花會。
更有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清明節和農業有著密切的關係。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