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民間祭祀先祖的傳統節日,它屬於幹支歷,日期相對固定。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了解農村那些五四三。
在我們平時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農曆和有公曆之稱的西曆,雖說兩種曆法同時混用,但在使用頻率上有所差異,其中農曆在農村用得較頻繁,而城裡主要用西曆,人們以西曆記日子,甚至將西曆稱為「國曆」,當被問到某天是農曆幾月幾日時基本上得現去翻看日曆。
城裡人雖然以用西曆為主,但過端陽、中秋、除夕等傳統節日時又會短期內回到以農曆紀日。然而,在農曆中日期不固定卻在西曆中日期較固定的有些傳統節日就讓一人心生疑惑了,我們的傳統節日不是按照農曆來的嗎?那為何在兩種曆法中出現日期固定情況相反的這種現象呢?刺楸相信不少人心中都有這樣的疑惑。
一、陰曆不等於農曆,陽曆不等於西曆
在不少人的認知中,農曆就等同於陰曆、陽曆就等同於公曆(西曆)。其實不然,這是一種誤解。太陽為陽,月亮為陰。陰曆是以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周期而制定的曆法,即太陰曆,而陽曆則是以太陽相對地球的運動規矩而制定的曆法,即太陽曆。
月球環繞地球運動一周為朔望月,為陰曆的一個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這樣一年就比回歸年少10到11天,長此以往就會出現一年的開始在熱天的現象,所以設置了閏年,閏年13個月384天,平年12個月354天,農曆兼顧了月相和太陽直射點變化的周期長短,所以算是陰陽合曆。
太陽繞太陽一周為恆星年,而直射點的運行一周為回歸年,其規律是穩定的,所以按照太陽運動規律制定的曆法,其年歲長短都相差不大。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曆(公曆)為根據太陽運動規律制定的曆法,其每月長短是人為規定的,與月相變化無關。雖然公曆屬於陽曆,但陽曆不等同於公曆,因為有不少曆法都是研究太陽而制定的,例如目前還在使用的幹支歷也是陽曆。
二、為何清明節固定在陽曆的4月5日或5日?
經過刺楸前面的介紹可知,問的應該是清明為何總是出現在西曆(公曆)的4月4日或5日。其實,清明節並不總是出現在這兩天,還會出現在4月6日這天,只是很少出現在6日而已。清明節為何在西曆中日期相對規定呢?這個現象並不能成為某些人自以為是地認為清明節屬於西曆的證據,純屬巧合而已。這個巧合就是西曆與確定清明節的曆法都是根據太陽而制定陽曆的,也算是殊途同歸吧。
清明節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五個節氣,而二十四節氣又在幹支歷中反映著物候、季節和氣候的變化,還與「十二月建」的確立有關,即二十四節氣中單數的節氣為幹支歷月份的開始,例如立春建寅。二十四節氣最開始是以北鬥七星鬥柄旋轉一周為一歲,而目前確定二十四節氣的「定氣法」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確定節氣,即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的360°均分為24份,每份為15°作為一個節氣。而太陽運動軌跡在黃道上每個位置對應著某個時間點,所以清明節的日期也就相對固定了。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曆中清明節為何在陽曆中日期固定的解釋,如果覺得回答得挺好的就點個讚,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