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通過一系列案例,證明了夢是會偽裝的。那些看起來「違背意願」的夢,其實也是願望的達成,只不過,它經過了自我的偽裝,將真實的願望隱藏了起來,也將人心中最不願意讓別人窺探到的部分隱藏了起來。在弗洛伊德的患者中有一位聰慧高雅的少婦,她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家庭主婦,完全符合「秀外慧中」的標準。有一次,這位主婦向弗洛伊德講述了自己的一個夢:「我夢見我到達市場時太晚了,肉賣光了,菜也買不到。」從表面上看起來,這個夢並無特別之處。但是弗洛伊德認為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他刨根問底,向主婦追問夢的細節。於是,主婦接著說:「我和我的廚師一起上市場,廚師拿著菜籃子。
當我向肉販說出要買的某種東西時,肉販說現在那種東西再也買不到了。然後他拿出另一種東西向我推銷,說這也是很不錯的。但我拒絕了。我又走到一個女菜販那兒,那女人勸我買一種非常特別的蔬菜——黑色的,成束地綁著。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我還是不要買為好。」主婦之所以會做這麼一個夢,是因為白天時她的確是太遲才到市場,導致買不到任何東西。「肉鋪早已關門」這個印象留在了她的腦中,然後晚上以夢的形式出現了。這一點我們都可以理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即是如此。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夢都是「日有所思」的緣故呢?這又是一個問題。弗洛伊德想要搞明白:夢的素材到底源於何處?我們夢見的人和事,為什麼會走進我們的夢中?
弗洛伊德認為:1.夢選擇材料的原則迥異於醒覺狀態的原則,而專門找一些不重要的次要的被輕視的小事。2.夢總是以最近幾天印象較深的事為內容。3.夢完全受兒時的最初印象所左右。關於第一種說法,相信大多數人會贊同。因為大部分的夢境確實是一些瑣事,就如同上面那位主婦夢到去買菜一樣。夢境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這些事情大多發生於近段時間。不過,弗洛伊德認為,夢境中的瑣事屬於「夢的偽裝」,事實上,瑣事中往往蘊含深意,揭示了人的心理狀態。弗洛伊德將此種夢的表現形式稱之為「置換」。他說:「一個具有較弱潛能的意念,必須由最初具有較強潛能的意念裡慢慢吸取能量,而到某一強度才能脫穎而出,浮現到意識界來。」
也就是說,夢中真正想表達的內涵是較弱的「潛意識」,它需要較強的「顯意識」作為載體表達出來。什麼是較強的顯意識呢?無疑就是發生在最近的一些事情,人們對其記憶猶新。夢境為了更好地表達潛意識,便對最近發生的瑣事做了偽裝,以便這些事情能夠切合主題。事實上,這種潛意識的偽裝,不僅出現在夢中,也出現在清醒的狀態下。例如,一個孤獨的老處女會幾近瘋狂地喜愛某種動物,是因為她將潛意識中對男性的愛慕偽裝成了現實中對動物的熱愛;一個單身漢會變成熱心的收集狂,是因為他將對女性的渴望偽裝成了對其他一些事物的熱衷;一個老兵會為一小塊有色的布條——他的旗幟而灑熱血,是因為他將對於祖國的忠誠偽裝成了對一面旗幟的效忠。也就是說,在人的心理中,更傾向於用唾手可得的東西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夢中也是一樣,最近發生的事情由於記得比較清晰,就變成了「唾手可得的東西」,用以表達潛意識中的某種情感。弗洛伊德將夢之所以用這類芝麻小事作為內容,視為「夢之偽裝的表現經過轉移作用」的產物。因此,在分析一個夢的時候,重點不在於分析夢中的事件,而在於分析夢中的感情。弗洛伊德完美地解答了為什麼夢境中總會出現發生在最近幾天的瑣事這個問題。接下來,他要思考:兒時的經歷在夢境中到底佔據著怎樣的位置?在研究夢境的過程中,弗洛伊德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夢境來源於做夢人兒時的記憶。他說:那些在醒覺狀態下無法回憶的兒時經驗可以重現於夢境中。一直以來,弗洛伊德都很想去羅馬旅行,但始終未能如願。於是,他便在夢中達成了這個願望。在夢中,弗洛伊德似乎來到了羅馬城,奇怪的是,羅馬街道上竟有那麼多用德文寫的公告。
夢中的羅馬城為什麼會有德文公告呢?弗洛伊德想起了自己少年時的一個願望:希望羅馬人重用德文。正是這個兒時的願望,讓弗洛伊德在夢境中的羅馬看到了德文。弗洛伊德的一個病人做了這樣一個夢:他和幾個朋友去看望一位住院的同學,那位同學在睡夢中翻身時不慎把性器露在了褲子外面,而病人的另外一個朋友則做出了相同的動作。這個夢是如此詭異,但是病人的一段經歷卻揭示了它產生的緣由。原來,這位病人在12歲的時候,確實去看望過一位住院的同學,那位同學也確實不慎將性器露在了褲子外面。只不過,做出相同動作的那個人,卻是病人自己。當時病人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主動暴露出自己的性器,等他做出這一動作之後,才發現自己做了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非常尷尬。多年以後,病人在夢境中重現了當年的情景,只不過,主人公換成了他人。這或許是因為在他的內心中,希望當年那個出醜的人不是自己。
為了證明「有些夢境的素材來源於童年時期的記憶」,弗洛伊德收集了許多與童年印象有關係的夢。但是由於這些夢大多數都來自於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所以弗洛伊德認為如果以這些「病態的夢境」作為依據的話,恐怕缺乏說服力。所以他更傾向於以自己的夢為素材,找到關於童年回憶的夢境。一次,弗洛伊德旅行歸來,又餓又累,躺在床上睡著了。睡夢中,弗洛伊德跑到廚房裡,想找些香腸吃。在廚房裡站著3個女人,其中一個是女主人,她手上正在磨著某種東西,看起來像是某種食物。女主人讓弗洛伊德再等一會兒,等做好了菜叫他。弗洛伊德很不耐煩,不高興地走開了。在分析這個夢境的時候,弗洛伊德想起了一本他兒時看過的小說,那部小說的結尾是:在書中一直以英雄形象出現的主人公最後發瘋了,他一直狂呼著3個給他同時帶來一生幸福與災禍的女人的名字。所以,「3個女人」在弗洛伊德兒時的意識裡,代表的是命運。
進而,弗洛伊德又想起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母親對他說:「我們人是來自大自然中的塵埃,所以最後也必消逝為塵埃。」他不信,於是母親便雙掌用力地相磨,把磨下來的「土」指給弗洛伊德看,以此證明了人是由塵埃所變成的。這件事情給弗洛伊德造成了極大的震撼,讓他對於命運開始持悲觀態度。在弗洛伊德夢中的3個女人和女主人的動作,都是他兒時關於命運的經歷。成年之後,這些經歷便以夢的形式出現了。通過旁證與自證,弗洛伊德發現:「每個夢,其夢的顯意均與最近的經驗有關,而其隱意均與很早以前的經驗有關。」也就是說,一個人夢到的事情是最近的,但是這個夢所蘊含的深意則來自於兒時、少年時代關於某個事物的體驗。通過研究,弗洛伊德得出了結論:第一,夢的內容多半以不重要的事為顯意;第二,夢的內容多選用最近的以及孩提時代的資料。這是關於夢境素材的最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