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文學老師推薦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為必看書單,然後看了三分之一,忿而摔書,搞什麼飛機,無論是啥都能引導到性上面,這誰不會?
但是經過細細思量,如果真這麼簡單,他就不會成為精神科領袖,所謂領袖並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是給人類帶了無比巨大的利益的。
就以下幾點,是我經過重新思考所提出的問題,這才是弗洛伊德的標籤,這才是可以讓我們獲得指引的方向(個人觀點,如若不對,有關學術方法的問題,可以指出,勿噴)
1.關於《夢的解析》
首先不是解夢書,這本書就是一個標杆。
畢竟是弗洛伊德最先開始通過日誌和剖析自我的方式,奠定了心理學、精神學、文學意識流、潛意識研究的先河。
在他之前,沒有出版或是知名的同類作品。
他的方向也許有失偏頗,但所以後期的研究都可以以他為依據,論證、闡述、認證別的思想。
我看《愛的起源》這本書,作者就是反覆對比弗洛伊德思考,更客觀地把抽象思想變成能理解的語言的。
說句白話,他是尺,哪怕是把不標準的尺。如同先人一開始用手來量物品,或是用胳膊來測量,也要統一規劃。
秦始皇也是第一個統一六國的偉人,雖然他以殘暴著稱。
同理,弗洛伊德的書也要如此來理解。
2.大膽剖白自我
試問,誰可以把自己的隱私赤身裸露體般展現在世人面前,任無數的後人詆毀、議論、談笑???
後期有一位,曾國藩,於是成了半聖人。
我做不到,我寫小說中刻意規避所有自己的隱私,生怕別人知道一點我不可見人的秘密,其實誰在意我呢?但我依然做不到。
這一點弗洛伊德不但做到了,甚至連自己的女兒也不放過,也成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被當成小白鼠成為試驗品。
就這一點來說,真正偉大。
3.對於潛意識的貢獻
我後知後覺地明白老師要求必讀這本書的意義,是要求從自我脫離,換位思考,學會思考,學會剖析自我。
看了一半的這本書後,我不知不覺中開始做到以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並且有意識地觀察起自已來,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感知自己的情緒起伏,拿自己當成工具來觀察,對於寫作有極大的幫助。
研究自己其實是件有趣的事兒,可以忘記抑鬱,可以控制發怒,可以冷靜的把握自己。這是不是佛家的內觀?
如何在閱讀的時候適當脫離自我,客觀冷靜分析書中的思想。
這一點訓練了很久,在讀了《夢的解析》時,開始逐漸開朗。
所以忽略其中的內容吧,學會如果解剖思想,如果想三維立體的看待世界,如果想運用潛意識創作,如果分析你自己的心理……如果往這方面努力,相信會所獲匪淺。
這就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世界上被稱為名著或是名人的,都非空穴來風,但我們要耐心、靜心地細細研究,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
看一眼,看不懂,再看一眼,頭疼就把書扔了,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希望能夠給大家一點指引,或許我說的也不對,但我收穫了很多,這無需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