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實習生 李子奕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沈傑群)很多人都知道弗洛伊德,但能堅持看完《夢的解析》原著的人並不多,「難讀懂」「艱深晦澀」是讀者們的普遍感受。日前,作家高銘出版了《人人都能夢的解析》一書,希望能用通俗方式和風格為讀者講解《夢的解析》。
有讀者說,《人人都能夢的解析》可以被視為《夢的解析》的導讀手冊。2010年,有出版社找到高銘,請他編譯《夢的解析》。在編譯過程中,高銘產生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和理解。高銘說:「編譯是把這本書呈現出來,而不是加進你自己的觀點去評這本書,這是兩個概念。」
完成《夢的解析》的編譯後,高銘開始整理自己的閱讀心得。
高銘說,很多人覺得《夢的解析》難讀,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夢的解析》成書距今已有100多年,「夢例」涉及的事物於當下人而言有些陌生;二是今天市面上的《夢的解析》,使用的是那一套較老的翻譯版本,文言、白話交雜。
高銘在寫作《人人都能夢的解析》時,在分析夢例時,高銘會以自己的夢為例子。為此,他在枕邊放了紙筆,睡覺刻意記住夢,醒來就趕緊寫下。比如《夢的解析》中提到了飛艇、禮帽,高銘說:「飛艇我至今沒見過,禮帽這個東西我在舞臺上見過,但它對我不是一個生活化的概念。所以我徹底放棄掉,用自己的夢例來解釋。」
分享會上,當主持人提問「人為什麼會做夢」時,高銘如是回答:「夢是潛意識的釋放。當你睡著的時候,大腦皮層把你最近印象深刻經歷,像釋放電腦內存一樣釋放出來。釋放出來之後對我們都有好處。也許是宣洩,也許是修正,也許是出於其他的某些目的,讓自己不再尷尬,不再羞愧,讓自己很爽。」
而當被問到「這本書對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什麼指導意義」時,高銘坦率地說:「沒有,這不是工具書。」讀了這本書,可能你還是無法「解夢」,但是高銘覺得,一個人閱讀的時候,其實是在體驗另一種人生。「我們都是思維動物,根據外界的刺激反饋了很多東西。當你的環境、身份變了,就會有新的東西迸發出來,你可以把它稱作思想。」
探究人做不做夢、能不能知道夢的含義,這些都不影響日常生活,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懂《夢的解析》?高銘覺得,它能為我們帶來「可能性」。「就像登月、探索太空,和普通人的生活沒有太大關係,但當我們原有的推測在探索中被驗證,就會展開更多可能,不斷追逐,科技也因此進步,並影響到日常生活。」(文化副刊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