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童年造就其一生,卡夫卡記錄59個夢,弗洛伊德:文學是白日夢

2021-01-08 值得易讀

當我們正在閱讀一本喜歡的小說,同時也會想到這個作者創作素材來源。

很遺憾的告訴你,大多數人的創作的來源並不是「真」。而對應的是有願望的創作家,這些藝術的創作家尤其是文學家們,會利用各種各樣的活動產物創造:不同的願望、白日夢、複雜多變的場景。

弗洛伊德就是研究這些精神活動的創始人,他早在19世紀就提出了精神分析法,成為了全球著名的心理學院。曾經被世人這樣評價他:「幾乎沒有一項探討人性的問題沒有被他觸及過。弗洛伊德主義是當代智識生活無法迴避的一大重要主題,因為它早已滲透到我們知性生活的各個層面。」

卡夫卡深受弗洛伊德的影響,他熟讀弗洛伊德的著作。

夢幻的寫作、無法推理的對象是這位偉大作家作品的風格。卡夫卡曾經說過關於對自我夢境的理解,認為夢是自然性質下高速演繹自己真正做這件事之前和之後經歷的感受。

當卡夫卡用文學語言表現自己的「經歷」,我們就能看到作品中隱藏著自我的潛意識,他作品中對於內心逃避的世界全部反映在他平時對陌生孤獨、人性異化的感受。

在他生活的黑暗籠罩下,我們從他作品中看到了沉睡在整個時代的夢魘,在那個激烈動蕩的時期,他看到的危機卻無法解決。只有存在與白日夢裡對話,用自身的精神生活中幾個衝突點放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得以實現。

文學作品是由潛意識靈感激發的,而後創作又是有意識進行的。所以,創作是從理性到非理性的感應過程,也是從非理性中體會理性的糾正過程。

變瘋

弗洛伊德是研究「瘋子」的專家,他研究瘋子都研究到了人的童年,認為正常人的童年各有不同,瘋子的童年則是一樣的。

他認為人的內心病態並非質的差異,健康與病態只是一個量的差異,這與醫護人員判斷外表偽裝人的內心會誤判一樣,主要因為內心壓抑的人受到天生環境的衝突而產生,而壓抑的內心往往都會偽裝一道光芒或者悲傷。

人無論尊卑,不分貴賤,皆適用那些對正常與病態一視同仁的行為法則。——弗洛伊德引自《達·文西的兒時回憶》

從理性與非理性對立來看,做出瘋狂舉動人並非都是瘋子,在人類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中,瘋子的精神世界明顯大於了物質世界的思考。而把他們歸結到了精神病裡,使用物理方式變得更理性,反而會加劇非理性的過程。

這使得我想到一個「瘋子」班級歡迎領導的故事:

領導要來視察瘋人病院,院長主持大會,要求各個班級的每個人按照指示來鼓掌,否則晚飯沒有雞腿吃。舉手就是鼓掌,手落下來就是禮畢。培訓了一下午,大家都學會了。

領導來了,院長眼疾手快舉高手,大家一想到雞腿就熱烈、高興地鼓掌。院長看到滿心歡喜,於是也就把手放下了,大家很高興的禮畢了。

此時領導為了感謝大家的熱情,也回應著鼓掌,誰知道瘋子班級的一位「尖子生」出來就給領導一個巴掌,並嚴厲地說:「你晚上不想吃雞腿了嗎?」此時院長、大家、領導甚是尷尬。

關於這個故事,除了笑一笑以外,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當人類精神方面出現偏重,教導其過於理性,則適得其反,對於瘋子的了解並不應該止於此。

在這一點上一些理性的瘋子被認定為符合常理的,被納入心理研究,而非理性的瘋子則被禁閉,剝奪合作。而在成為瘋子之前,他們都想過釋放內心,因為無法得到釋放而走向了弗洛伊德認為一種精神狀態:「死的本能」,即向外侵犯的受挫就會再次轉向內,成為一種自殺傾向。自我懲罰、譴責、破壞嫉妒的對象。

在關於藝術創作問題與人性研究上,弗洛伊德曾經提出:「如果我們至少能在我們自己或與我們相同的人們身上發現一種多少有些類似創作的活動,那該有多好!」所以一切變瘋的過程,都會經歷一種幻想創作的過程,如何發現這過程稱為了解「真實」瘋狂與「間接」瘋狂。

間接瘋狂,糾正瘋子

回到現實中,我喜歡的作家中有很多都具有差不多的童年白日夢思考,想必他們都瘋狂過。

我認為詩人首當其衝,人的本性是自由、尋求心靈充盈的。

在讀《老舍》的詩人體會最深的一句話是:「詩人在平時就有點像瘋子;在他作詩的時候,即使平日不瘋,也必變成瘋子——最快活、最苦痛、最天真、最崇高、最可愛、最偉大的瘋子!」

當我們堆積一堆煩惱無法解決的時候,又沒有文學的天賦,簡單些幾行詩句便得以表達內心感觸,送給需要發洩的對象或者需要傾訴的人,往往可能是敵人和情人。

之前不懂老舍說:「要像個詩人一點。」現在明白了,像個詩人是讓我們不要把「死的本能」喚醒。向詩人而行去探索,偶爾瘋狂下,糾正自己身體在正常精神處理上發洩流程。

其次是現代作家,小說中有他們的明天。

餘華曾經寫過一篇《我的文學白日夢》談對文學夢的感受。那年的餘華20歲,大家都知道他是從牙醫轉文的。那時候他剛開始喜歡文學,其他寫過書的同行告訴他文學是個白日夢,勸他別喜歡文學了。而在餘華內心認為文學夢是屬於童年的幻想與堅持下來的願望,所以他回覆:「我的明天不是你的今天。」

另外一位是賈平凹,第一次讀《廢都》作品的時候,他給主人公命名莊之蝶,自然少不了一些夢境的想像。他的好友路遙《平凡的世界》中外星人的設計也是如此,都源於兩人童年至青年的願望與幻想,以及對社會經濟變革的不解與疑惑,全部進入了夢境中轉變、升級思考。包括賈平凹《我的小桃樹》中童年夢的描述,都是一種願望,攜帶著不解與疑惑。

在文學中,弗洛伊德認為的文學與白日夢則說明文學就如人的骨髓,會創造血液,才能讓生命不斷前行。而21世紀的我們也要做一個會糾正非理性的瘋子,又可以讓熱血滾燙,加速流淌,把積極與奮鬥分享更多人。

瘋子有多少的維度,我們就該有多少種思考

弗洛伊德分析精神時期創作了《夢的解析》,幫助更多人從唯物主義潛意識的階段研究人類精神,發掘自我,改變自我。此時我們不免會想到《周公解夢》,我們很少接觸《夢的解析》一類的書籍,因為在中國的土地上,農業文明使得人們更注重「天人感應」的感應思維,比如二十四節氣影響著耕作,更偏向於主觀的意識決定了物質。

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創造需要瘋狂的思維與想像。我們想到藝術創作,詩人與瘋子,文學家與瘋子,還有領導者與瘋子等各種角度。當我們對各種角度有著不同的看法與標準的時候,可以嘗試更多種思考的辦法,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文學在任何時間都與人生同行,與思考相伴。

相關焦點

  • 卡夫卡: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有人問過海明威:「一個作家最好的訓練是什麼?」海明威回答:「不愉快的童年。」要想激發一個人最強烈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必須要體驗苦難生活。因為人的心理容易受到不幸經驗的影響,這種經驗雖然不能給人帶來快感,但是對那些愛思考的人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幸福的人從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滿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滿足的願望是幻想產生的動力。」
  • 《達·文西與白日夢:弗洛伊德論美》出版:從這裡讀懂精神分析學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日前,《達·文西與白日夢:弗洛伊德論美》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該書精選了弗洛伊德的九篇美學論文,選譯自英譯《標準版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簡稱《標準版全集》)。《標準版全集》由詹姆斯·斯特拉奇主編,倫敦霍格斯出版社1955年出版。它是國際精神分析學研究會評定的標準版本。
  • 文學、少女與死亡:卡夫卡的生命三角
    在這個文學的邊緣地帶,我們聽見一顆孤獨的、得不到慰藉的心在跳動,在喘息。在這裡我們尋找什麼呢?卡夫卡熬夜寫就的東西與文學的秘密混在一起,而他自己也與文學成為同一。卡夫卡就是文學本身,正如莫扎特就是音樂本身。法國作家勒內·夏爾說,他是「我們的金字塔」。而一座金字塔,就是一座陵墓:在它黑暗的墓穴裡,埋藏著一個謎,一個吞吃人的謎。當我們走近卡夫卡,就預感到幾乎可以用指頭觸摸他。
  • 解析夢之謎,抓住夢中的靈感,捕捉文學創作的「靈氣」
    但是,人類認識史上對夢做出最詳細、最系統、最大膽的解釋,還應屬弗洛伊德。他認為文學藝術作為潛意識的升華,與夢有著同源對等之關係。弗洛伊德於1900年發表的《釋夢》一書認為夢不是毫無意義或絕對荒誕的現象,而只是做夢的人在不清醒狀態時的精神活動的延續。
  •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性、謊言和錄像帶
    弗洛伊德論述夢這一問題的第一部著作是《夢的解析》,於1899年完成,這本書包含了弗洛伊德的釋夢方式。雖然弗洛伊德的有些理論讓人難以接受,但他釋夢的著作卻是我們現在都在汲取知識的寶庫,並將其看做研究夢中世界的寶典。即使那些已背離了這條道路另闢蹊徑的人,對他的著作也都肅然起敬。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構成可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
  • 弗洛伊德通過一系列案例,證明了夢是會偽裝的
    弗洛伊德將夢之所以用這類芝麻小事作為內容,視為「夢之偽裝的表現經過轉移作用」的產物。因此,在分析一個夢的時候,重點不在於分析夢中的事件,而在於分析夢中的感情。弗洛伊德完美地解答了為什麼夢境中總會出現發生在最近幾天的瑣事這個問題。接下來,他要思考:兒時的經歷在夢境中到底佔據著怎樣的位置?在研究夢境的過程中,弗洛伊德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夢境來源於做夢人兒時的記憶。
  • 一個人的童年要用長長的青年與中年,還有老年,慢慢處理消化
    卡夫卡三十六歲寫下致父親的長信,其中剖白自幼對父親的感受,寫得那麼長,那麼細微,那麼真切動人,卻最終沒有勇氣寄出。三十六歲,意味著已經完全成熟了。可是他還念念不忘童年時期父親的「傷害」,還在痛苦地傾訴。他對父親寫道:「你其實是個善良仁慈的人……但並非每個孩子都具有堅韌的耐心和無畏的勇氣,都能一直尋覓,直至得到你的慈愛。
  • 童年夢想 文學為經:專訪「勤徑千裡馬 課文作家作品系列」主編及...
    由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文學總監王子君和海南出版社黑龍江分社社長李智主編的「勤徑千裡馬·課文作家作品系列」(12冊)近日由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出版,哈爾濱勤為徑圖書經銷有限公司發行。
  • 弗洛伊德逝世八十周年 | 你壓抑了人性,卻騙不了自己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這就是最可怕的深水怪獸,極有可能控制著一個成年人的言行模式,或毀掉他/她的一生。  誰的童年沒有一點痛楚呢? 「無憂無慮」的「童年」——這是多麼不假思索又一廂情願的形容詞和名詞的搭配!
  •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的真實流露
    《夢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也是精神分析的奠基作,同時也可以被看作是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作,曾被西方許多學者看作是一本震撼世界的書。弗洛伊德通過對夢的科學探索和解析,發掘了人性的另一面:「潛意識」,揭示了許多隱藏於心理深層的奧秘。書中包含許多對文學、神話、教育等領域有啟示性的觀點,引導了整個20世紀的人類文明。
  • 親測有效,弗洛伊德告訴你夢的真正含義(附具體解夢實操及案例)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分為意識,前意識,無意識三個層面。意識層面是你當前的意識。(例如:對世界的各種感覺,思維反應,心理過程等等。)前意識層面是可以進入意識的無意識;(例如:回憶、感觸、儲存的知識)無意識層面則是你完全不知道的東西。(例如:恐懼、放縱、童年創傷經驗,人的原欲)弗洛伊德的「超我」、「本我」、「自我」理論。
  • 測一測,你身上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家氣質?
    荒誕、離奇、異化、矛盾……這些都是卡夫卡的文學標籤。這並不是三個簡單的標籤,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卡夫卡的憂鬱氣質和他筆下的荒誕世界從何而來。卡夫卡終生生活在布拉格,但他從小接受的一直都是德語教育。在當時,說捷克語的捷克人和說德語的奧地利人本就有著明顯的分歧,而卡夫卡的猶太身份更加劇了他在社會上的邊緣化。但卡夫卡並非是一個冷漠的人,相反,他非常善良。
  • 歷史上的今天,1924年6月3日,著名小說家卡夫卡去世
    當時布拉格大多數人口都說捷克語,而猶太家庭則介於捷克語和德語之間,卡夫卡能流利說兩種語言,但選擇德語為母語。1901年卡夫卡進入布拉格德語大學學習,開始學習化學,但兩周後轉入學習法學。雖然卡夫卡對法學並不感興趣,但由於法學專業能謀取更好的工作並且能滿足家庭的希望,所以卡夫卡最終堅持下來。1906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受聘於一家保險公司。卡夫卡性格內向,酷愛閱讀。
  • 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漱石枕流的「怪人」,卻在文學上大獲成功
    夏目漱石的自傳體小說《道草》,短篇小說集《貓之墓》等提供了作家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解讀,何乃英的《夏目漱石和他的一生》側重於作品與經歷的交叉解讀,由夏目漱石之妻鏡子口述的作品《我的先生夏目漱石》則以家人的角度,截取生活中的大量細節。透過這些作品,我們會發現夏目漱石生活的複雜性:他童年時期兩度被送到寄養家庭,直到8歲才得以回到夏目家,一生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疏離。
  • 以《水滸傳》為例,結合弗洛伊德理論淺探作品中「夢的解析」
    以底層遊民為主體的一部小說,似乎與夢關係不大。事實也確實如此,書中有「夢」的地方不多,只有第四十二回宋江夢到九天玄女娘娘授天書給他;第六十五回「託塔天王夢中顯聖」,警告宋江防備百日血光之災;最後一回「徽宗帝夢遊梁山泊」。但《水滸傳》夢少,並不意味著其中的人物夢少。本文僅以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理論為例,淺探《水滸傳》人物的夢想與生活。
  • 周末書香|三分鐘讀懂弗洛伊德傳奇的一生
    而癔症的基礎和前提是類催眠狀態,在發作時常伴有心理分裂現象,通過催眠,可讓患者得到精神宣洩與聯想矯正後,就可使其病情緩解和治癒。(二)精神分析學形成時期(1900~1909)如果說19世紀80至90年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準備和奠基的時期,那麼到了20世紀頭十年則是精神分析學體系形成、弗洛伊德成名之始的時期。
  • 你知道弗洛伊德怎麼分析夢嗎
    今天要給大家說的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領軍人物,有可能你沒聽說過,但你肯定知道他的著作《夢的解析》,今天就來具體說一下,弗洛伊德和他對夢的解析。1,弗洛伊德雖然弗洛伊德和他們觀點飽受爭議,也沒有得到主流心理學界的認可,雖然他和他的著作影響深遠。
  • 20個著名外國作家及代表作簡介
    他和列夫·託爾斯泰的創作構成了19世紀歐美現實主義文學的兩個高峰。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是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包含了91部作品,有兩千多個人物。他將《人間喜劇》分為三類:「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風俗研究」主要描寫法國當代社會風貌,內涵最為豐富,作家又劃分了六個場景: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事生活場景、鄉村生活場景。
  • 心靈秘密的探索者弗洛伊德夢的理論
    弗洛伊德夢的理論內容相當豐富,我們前兩次講了夢的性質,也就是夢是人的願望的達成。和夢的表現方式,也就是夢的偽裝。弗洛伊德在講他的方法之前,先批評了古代人釋夢的方法。他稱之為非科學的方法。他舉了兩個例子,其中有一個就是我們在前面介紹過的約瑟給法老解夢的方式。
  • 論童年時期情感缺失對人一生的影響
    法國著名作家、《人間喜劇》的作者、天才作家巴爾扎克一生放蕩不羈、情人無數,而且她們無一例外的都是有夫之婦,其中他的第一任情人貝爾尼夫人甚至比他母親還要大一歲,是什麼造就了他如此奇特的擇偶觀?巴爾扎克的父親是個出身農民的暴發戶,十分擅長鑽營,在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發家,成為富翁後,年近50的他娶了18歲的銀行家女兒為妻,就是巴爾扎克的母親。巨大的年齡差異,以及三觀上的不同,使得巴爾扎克的父母感情不佳。巴爾扎克是次子,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僅33天便夭折了,所以按照當時的風俗,年幼的巴爾扎克被寄養在乳母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