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弟
喺粵語裡便,經常會聽到「契弟」呢個詞,其實「契弟」是對人極為不恭嘅鬧人話。拜認親戚廣府人會話「契」,例如乾爹稱為「契爺」,乾媽稱為「契媽」,其他如契仔、契女、契姐、契哥等等,但系乾弟弟就唔可以叫「契弟」,要稱為「契細佬」。
其實「契弟」呢個詞變為惡稱系有段故嘅。根據廣東文史記載,清末廣州西關嘅光雅裡一帶,有一種專為紅白喜喪主家服務嘅行業叫「爺門堂倌」,簡稱「堂倌」,民間則稱為「哭郎」。呢啲哭郎大多生得青靚白淨、皮光肉滑,但因為收入微薄,所以就暗中去做供城中官太、富婆玩樂嘅男妓,甚至有啲重與僱主家嘅紈絝子弟傳出同性醜聞。經過一啲小報嘅誇大渲染,光雅裡被視作藏汙納垢之所,並由此產生咗一句歇後語:「光雅裡出世——正契弟」!光雅裡被蒙垢咗如此惡名,導致好多住戶競相遷離。從此「契弟」呢個詞就帶有貶義之意喇。
上契
講開「契弟」就順便講埋「上契」。「上契」指拜認非有血緣關係嘅人為親人(親家)。上契自古已有,系經常聽到嘅「六親」之一。
喺呢度順帶一提,歷史上"六親"有特定嘅內容,其代表性嘅講法有三種:
(1)《左傳》說:父子、兄弟、姑姐(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
(2)《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
(3)《漢書》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
另據,《易縣誌》:六親,漢族六種親屬,眾說不一,一般指外祖父母、父母、姐妹、妻兄弟姐妹、繼母兄弟姐妹、女之子女為六親。實際上是血親和姻親嘅泛指,不只是指六種親屬。
契父稱「誼父」,契母稱「誼母」,上契者自稱「誼男、女」,親誼比生父母僅次一籌。上契需由上契者嘅父母搵到合適嘅義父母,經對方認可後方可上契。喺上契者父母同埋未來嘅契爺、契媽雙方自願結成「契親家」後,就要舉行隆重嘅上契儀式。
儀式嘅主要流程為:先擇好吉日、由家長為上契者購備香燭及豬頭一個,其他禮物若干作為上契禮品。然後帶上穿著整齊嘅上契者到契父、契母屋企。吉時一到,就立即點燃香燭,禱告天地神靈,請契父、契母上座,上契者向契父、契母行跪叩禮,奉茶(如果系嬰兒,則由母親抱著向契父、契母低頭鞠躬)。契父契母接茶飲盡,然後為契仔(女)送上紅包利是及衣物金飾等禮物。再用新碗一隻,裝上飯菜,連同新筷、新湯匙,象徵性請上契者食飯。以示對契仔女有養育責任之意。上契之後,契父、契母對契仔女有監護、甚至教育嘅責任。契仔(女)則有孝敬契父母嘅義務。逢年過節需前往拜望送禮;契父母有病要關心照料;喪葬要盡孝子之責,為老人送終。
炸形
「炸形」正字應為「詐形」,指對事情表露不滿或因此而發牢騷。
一說,該詞源於《孫子兵法》,原指軍形的虛詐。「詐」:據《爾雅·釋詁》「詐」偽也,即假裝。「形」:指「軍形」,講嘅系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嘅因素,如戰鬥力嘅強弱、戰爭嘅物質準備。其後引申為因不滿而向對方故意使詐、發難以宣洩情緒。與普通話中嘅「抱怨」、「給臉色看」、「發脾氣」嘅意思相若。
例句:老闆叫強仔下班之前做好份文件交畀佢,點知強仔唔記得咗,搞到老闆詐佢形。
白撞
喺廣府話裡面經常都會聽到「白撞」呢個詞,「白撞」為古漢語遺留,系「白日撞」嘅簡稱,指闖入人哋屋企作案嘅賊仔。
廣府地區將一啲上門行竊,若畀人撞破後,狡辯稱搵錯門;若無人則竊取財物嘅行為,稱為「白撞」。其實該詞原為明清時期民間俗語,例見於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這門上是我的幹紀,出入都是我通稟,你卻說這等鬼話!你莫非是白日撞麼?強裝麼公差名色,掏摸東西的。」後流傳至廣府地區,縮略為「白撞」並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