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有一個地方非常著名,卻不為人們所熟知,那就是紫微城。
紫微城在哪裡?就在隋唐洛陽城的西北隅。它的正南門是應天門,主要建築有明堂、天堂、九洲池……有人會說,這不就是隋唐洛陽城宮城嗎?
對,紫微城就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名字。現在,我們來講講和它有關的那些往事。
唐玄宗重回紫微城
洛陽紫微城的正南門是應天門,也稱五鳳樓。中唐時期,大詩人白居易寫過《五鳳樓晚望》一詩,與他同時代的徐凝也在《洛城秋砧》中說:「三川水上秋砧發,五鳳樓前明月新。」
應天門稱五鳳樓,從唐玄宗時期就開始了。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兒子。公元685年,他在神都洛陽出生,當時其父李旦雖然在位,卻由祖母武則天臨朝稱制。武則天對李唐子孫看管很嚴,李隆基從小便生活在紫微城中,經歷了女皇登基、神龍政變等許多重大事件。
公元705年,武則天還政李唐。唐中宗李顯在紫微城通天宮(即明堂)登基,次年冬天回到長安。數年之後,他突然駕崩,野心勃勃的韋皇后把持了朝政。
李旦生性淡泊,甚至有些懦弱,李隆基卻極有膽識,處事果斷。他視曹操為偶像,小時候常自稱阿瞞。長大後,面對「後武則天時代」的一系列亂象,他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剷除了韋氏勢力,將李旦重新扶上皇位。
公元712年,李旦將皇位讓給李隆基,自己當起了太上皇。這一年,李隆基只有28歲。次年,他誅殺了欲謀反的太平公主,改元開元,同時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以宰相姚崇兼紫微令,中書舍人則稱紫微郎。
開元初年,政治清明,但關中糧食不足,常鬧饑荒。開元五年(公元717年)正月,唐玄宗帶著文武百官離開長安,就食洛陽,並下令「考使選人,鹹令都集東都」。在此之前,他已頒布《幸東都制》,命人修葺洛陽紫微城宮殿,明確實行兩京制。
到洛陽後,唐玄宗下詔大赦天下。對祖母武則天留下的「政治遺產」,他能毀就毀,能改就改,如立在皇城端門外的天樞,就被他毀了用來鑄錢。有人說武則天所建明堂不合古制,他便又改明堂為乾元殿,到冬至、元日時,在這裡接受眾人朝賀。
當然,也有一些是他樂於接受的。武則天時鑄有九鼎,列於明堂之內。太子賓客薛謙光曾任東都留守,他將武則天所制《豫州鼎銘》獻給唐玄宗,銘文最後是「上玄降鑑,方建隆基」,可理解為李隆基當皇帝實乃天意。唐玄宗十分高興,還讓史官記錄下來,昭告天下。
見證開元盛世的遣唐使
就在這一年,唐玄宗在紫微城應天門接見了日本第八次遣唐使,其中有一個叫阿倍仲麻呂的人,後來留在了大唐。
關於日本國名的由來,史書記載與武則天有關。
《新唐書》中稱:「日本,古倭奴也。」《後漢書》中記載,東漢時倭奴國來洛陽朝貢,光武帝賜給倭王金印,上面就刻有「漢委(倭)奴國王」字樣。
在《說文解字》中,倭有順從的意思。倭人不喜歡這個名字,自稱「國近日所出」,更名日本。也有說法認為日本原是個小國,被倭兼併後,名字也被冒用。
武則天在位時,正式承認了這個名字。如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記載:「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當時距這批遣唐使來洛陽,也就二三十年的時間。
阿倍仲麻呂因「慕中國之風」,不肯回去,遂改名朝衡,一稱晁衡,留在了大唐。他後來考中進士,曾在洛陽整理典籍。詩人儲光羲與他交情深厚,寫有《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一詩,其中說:「萬國朝天中,東隅道最長。」
在乾元殿東廊,唐玄宗選拔了一批文學之士寫四部書,稱乾元書院。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它被改稱麗正修書院,後移到明福門外,稱麗正殿書院。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四月,唐玄宗在集仙殿為眾人賜宴,遂改集仙殿為集賢殿,改麗正殿書院為集賢殿書院。
這是我國最早的官辦書院。當時,紫微令已改回中書令。唐玄宗對中書令張說寵信有加,特意讓他知院事,集賢學士也成了一種無比榮耀的身份。
當時正值開元盛世,張說屢勸唐玄宗封禪泰山。不過,他又擔心突厥趁機入侵,便與兵部郎中裴光庭商議增加守邊軍士。
裴光庭說:「封禪是向上天告成功的,這時候還擔心戎狄來犯,難以昭示天子盛德。不如這樣吧,四夷之中,突厥最為強大,他們屢屢來求和親,朝廷一直沒有同意,如今就派使者去召突厥大臣,讓他們跟著封禪泰山。只要突厥來了,其他戎狄都會參加,我們也可以高枕無憂了。」
張說聽了,點頭稱是。在他的周密安排下,當年十月,唐玄宗的封禪隊伍從洛陽紫微城出發了。與當年高宗封禪泰山一樣,這次的隊伍依然連綿數百裡不絕,但其中已沒有皇后及命婦的身影。
燈火還同不夜城
唐玄宗多才多藝,尤其精通音律,擅長書法。
他喜歡熱鬧。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從泰山封禪回來後,他就在紫微城廣達樓前大宴群臣。直至今日,人們仍能從大臣蘇頲(tǐng)的文字中感受到當時的熱烈氣氛。
在這首《廣達樓下夜侍酺(pú)宴應制》中,蘇頲寫道:「東嶽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會公卿。樓臺絕勝宜春苑,燈火還同不夜城。正睹人間朝市樂,忽聞天上管弦聲。酺來萬舞群臣醉,喜戴千年聖主明。」
蘇頲曾任宰相,襲爵許國公,與燕國公張說並稱「燕許大手筆」,是當時的文士之冠。他與李乂一起掌制誥時,唐玄宗曾對他說:「則天朝有李嶠、蘇味道,並稱蘇李,才冠當時。如今朕有你和李乂,也不比他們遜色。」
可惜的是,蘇頲寫完此詩後,僅過一年就去世了。唐玄宗痛惜不已,但在廣達樓前大宴群臣的習慣並未改變,如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八月初五,他的生日就是在這裡過的。
唐玄宗年輕時不崇佛、道,但隨著年紀增長,也有了追求「千秋萬歲」的念頭。從40多歲時開始,他將自己的生日定為千秋節,每年在這一天舉行宴飲及樂舞表演等,與百官、百姓同樂。
當時有個方士名叫張果,也就是傳說中的張果老。他自稱有神仙術,已經活了數千歲,武則天曾想見他,但多次徵召他都不肯來。唐玄宗更加誠心,派中書舍人徐嶠帶著璽書去迎,終於將張果迎入洛陽紫微城,「恩禮甚厚」。
唐玄宗將張果安置在集賢書院,可他堅決要求歸山。沒辦法,唐玄宗只好授他為銀青光祿大夫,然後放他回去了。後來張果去世,有人說是屍解,唐玄宗對神仙之術越發相信了。
除了廣達樓,唐玄宗也有在五鳳樓大宴群臣的記載。也就是說,紫微城「燈火還同不夜城」的景象並不鮮見。
然而,當他越來越追求享樂,開元盛世也漸至尾聲。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他將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納入宮中,次年改元天寶。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好在紫微城仍在,即使改朝換代,也只是「五鳳樓前明月新」。(首席記者 張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