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爸爸和媽媽總是忙著幹農活,把我放在奶奶家裡。奶奶非常疼愛我,總是把家裡好吃的拿出來哄我高興。
奶奶讀過幾年書,認得一些字,在那個年月,在農村,奶奶也是算有文化的農村婦女,奶奶喜歡看書,領常教我一些農村俗語。
那時候,我對那些農村俗語,還不能夠完全理解,為了讓奶奶高興,我假裝聽明白了,還煞有其事地點點頭。
奶奶看到我點頭,以為我聽懂了 ,她很開心。那時候我非常小,對那些農村俗語,根本不能夠理解透徹,農村俗語,其實就是農村的一種文化,那些俗語,讀起來朗朗上口 ,容易讓人記住 。
奶奶對我說過這樣一句俗語:「寡婦怕牛年,鰥夫怕冬寒」。說實話,當時我對這句俗語根本不理解,不懂得什麼是寡婦,什麼是鰥夫?後來我長大了,去學校讀書以後 ,我才慢慢明白什麼是寡婦,什麼是鰥夫了。
過去,農村人習慣把沒有丈夫的女人稱作寡婦,其實,這是一種不禮貌的稱呼。現在已經很少人這樣稱呼別人了。
這句話如果被當事人聽到,心裡也是不高興的。
寡婦怕牛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句俗語有一定時代局限性。
過去,在農村流還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牛馬年,好耕田」,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大致意思是 :遇上牛年或者馬年的時候,地裡的莊稼會獲得大豐收,牛年和馬年,是一種年份的標誌。
過去,人們把12屬相和年份聯繫起來,只是容易區別年份,和年景的好壞並不存在因果關係。或許過去那些年,剛好趕上牛年或者馬年,莊稼獲得了大豐收,這樣的現象出現過幾次,人們就會覺得,在牛年或者馬年,莊稼就容易獲得豐收。
在牛年或者馬年,莊稼獲得豐收是好事,寡婦為什麼會懼怕呢。
因為在過去,一個農村婦女,如果沒有了丈夫,她在地裡勞動的時候是很吃累的。
我們是農民,都知道幹農活非常累,尤其是秋天收割莊家的時候,農民更是忙的熱火朝天 ,他們要把莊稼收回去。
過去那年月,人們運送莊稼 ,都是人拉肩扛,女人沒有多大力氣 ,幹這些農活相當吃力 。所以,一個沒有丈夫的女人,到了收秋的時候,就會發起愁來。一般情況下 ,農民的莊稼地離家裡很遠,把莊稼運回家裡,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過去人們生活困難,不像現在這樣便利 ,不能花錢僱別人去做。了到收秋的時候,只能自己想辦法。沒有丈夫的女人,遇到豐收的年景,雖然心裡很高興,可是往回運莊稼的時候,她們也會累得苦不堪言,面對著豐收的莊稼,他們也會暗暗發愁的。
過去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寡婦門前是非多」。
在那個年代,如果有男子幫寡婦幹活,別人就會背地裡說長道短,所以,寡婦在遇到豐收年的時候,就會發愁。
鰥夫怕冬寒,又是什麼意思呢?
鰥夫,自然是指沒有媳婦的男人。過去人們把沒有媳婦的人稱作鰥夫,簡單地說,就是光棍。
過去那些年,人們生活困難,根本沒有錢買衣服,人們的衣服主要靠自己紡織製作。
小時候,我還見過那種厚厚的家織布呢。家織布,就是農民自己用一些簡單的設備,紡織出來的布匹。我們都知道,男人幹地裡的活是一把好手,如果讓他去做衣服,肯定有難度,因此,一個沒有媳婦的男人,自然沒有人給他做衣服。夏天還好說,少穿點也可以。
可是冬天就難了,冬天天氣寒冷 ,男人沒有衣服會挨凍。過去很少有賣棉衣服的,人們的棉褲和棉襖都需要自己製作。
一個光棍,自然沒有人給他做棉衣穿了。
所以,就有了「鰥夫怕冬寒」的說法。
縱觀這兩句俗語,都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現在,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手裡有錢,什麼都能買得到,什麼樣的衣服都有。市場上的衣服品種齊全。
現在,農民的日子也好過了,新型農機器械的出現 ,把農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脫出來 ,有些地方已經完全實現了機械化種植。
現在,一個女人即使沒有丈夫,也能自己開農用車,把莊稼收回去,遇到豐收年也不用發愁自己的莊稼拉不回去了。
現在的男人,就算沒娶到老婆,也不會為穿衣發愁了,可以去商店裡買自己想要的衣服,懶得做飯,可以去外面吃。
不得不說,我們趕上了好時代,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我們要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