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訊 據阜陽新聞網報導,「深水魚、淺水藕、灘頭窪地植杞柳,鴨子白鵝水上遊,牛羊遍地走。」這個季節,漫步阜南郜臺鄉濛窪區,就是一片這樣的景象。
郜臺鄉位於阜南縣域南部,淮河中遊北岸,地處濛窪蓄洪庫最下遊。由於自然原因,境內低洼地較多,大部分土地常年積水,不能正常種植傳統農作物。近年來,該鄉圍繞「水」字做文章,大力發展適應性農業,為群眾脫貧致富找到更多出路。
蓄洪區裡走出「鵝司令」
臨近黃昏,夕陽灑在河面。隨著「鵝司令」王林的「一聲令下」,上萬隻大白鵝爭先恐後地向他湧來。在郜臺鄉濛馬河畔這一片的蓄洪區低洼地,王林和他的鵝群儼然成為當地一道風景線。
說起如何踏上這條養鵝路,如今的「鵝司令」王林說,10年前,他曾做過柳編生意,後因合作夥伴生病不能繼續經營,就轉行開始養鵝。「第一年嘗試著養了800多隻。」王林說,在濛馬河畔搭棚建養殖場,白天就把鵝放在低洼地裡吃草,傍晚時趕回養殖場。由於水草資源豐富,鵝的質量好,全部銷往六安、合肥等地,當年就賺了錢。
如今,王林已養殖上萬隻大白鵝,除了銷售鵝蛋、鵝絨、種鵝外,還銷售成鵝。「主要是在冬季銷售,製作成鹹鵝,這樣每隻成鵝淨利潤有50多元。」王林說,他一年純收入可達50萬元以上。
濛馬河畔一「水」多用
郜臺鄉內,除了王林靠水致富外,近年來,當地政府通過整修治理,沿著濛馬河畔,發展起了適應性農業,不僅有蓮藕種植,還有魚蝦養殖、牛羊飼養等。
沿著濛馬河往下遊走,就是郜臺鄉曹臺村村民朱懷海創辦的淮海家庭農場,兩公裡的河面上有600多個網箱,裡面養著草魚、鰱魚、鯽魚等。再往不遠處望,是他在河邊窪地裡種植的1000畝蓮藕。
「以前這條河幾乎沒有被利用,現在發展適應性農業,一『水』多用,收入成倍增加。」朱懷海說,郜臺鄉水多,適合養殖,因此郜臺板鴨很出名。他也有自己的板鴨廠,為了提供質量好的板鴨,他還利用這一處濛馬河,每年養鴨子1萬多隻。
「深水魚、淺水藕、灘頭窪地植杞柳,鴨子白鵝水上遊,牛羊遍地走。」阜南縣郜臺鄉黨委書記戎澤軍說,有水不怕,關鍵是要利用好這些水,變「水害」為「水利」。通過近兩年的發展,現在郜臺鄉的適應性農業已經基本上形成模式。
傍水致富找到更多出路
「走水路,發水財,反彈琵琶念水經。」這是流傳在阜南蓄洪區百姓當中的一句順口溜,講的正是蓄洪區百姓如何消除水患危機,發展適應性農業的一個新寫照。
多措並舉之下,阜南縣適應性農業交出了成績單:發揮荒灘、荒坡多,飼草資源豐富優勢,發展草食動物養殖,肉牛肉羊養殖量達20萬頭(只),年產值6億元,創利潤1.2億元;發展水禽養殖,初步形成以郜臺、曹集、老觀、王家壩、洪河橋等鄉鎮為主的水禽養殖基地。還大力發展龍蝦、泥鰍、黃鱔、黑魚等名優特稀水產品養殖,種植淺水藕、芡實、茭白、菱角等水生作物,發展耐水杞柳經濟林。
阜南縣農委主任張志宇介紹,下一步,將緊緊圍繞水資源做文章,堅持宜水則水、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的原則,走農牧結合、立體養殖、市場導向、典型示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