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豐:精準扶貧念好「山字經」 鄉村振興寫好「水文章」

2021-01-14 金臺資訊

金山銀山。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度地帶,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區域,世居於這一方水土的貞豐人民秉持綠色生態文明理念,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靠山治山養山吃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念好「山字經」、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寫好「水文章」,在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歷史決戰中奏響慷概激昂的「貞豐樂章」。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轄區面積1511平方千米,轄3鄉9鎮5街道,總人口42萬人,居住著漢、布依、苗、回等2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數的49%。

金山銀山。

歷年來,貞豐縣全縣幹部群眾圍繞山水做文章,結合山地資源謀產業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縣情實際,全力探索實踐,化瓶頸制約為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縣境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區域適宜產業,大力發展火龍果、百香果、芒果、花椒、板慄、李子、茶葉等生態扶貧農業產業,「綠水青山」促使生態變好、「金山銀山」助力脫貧攻堅,構築了立體生態大山地農業格局,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廣大農村群眾生產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2009年,貞豐縣在魯容鄉引種火龍果試種成功。一花引來百花香,沿北盤江低海拔區域魯容、百層、魯貢和沙坪等鄉鎮紛起發展,培育引入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發展熱帶精品水果產業,特別是在2014年後,火龍果產業加快發展。

金山銀山。

截至2020年,貞豐縣累計種植火龍果種植面積達10050畝,掛果面積近6000畝。白層鎮坡們村、興龍村規劃建成了5000畝高標準科技示範園,公司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助脫貧」的工作思路,以臺灣企業和貴州省農科院為技術支撐,引進種植純化度高、自花授粉、具有獨特保健功能的臺灣火龍果品種。採取「科研 公司 基地 農戶」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重點打造萬畝火龍果省級農業觀光示範園區,形成北盤江萬畝火龍果種植帶。

在產品上,採用有機種植管理方法,創立了「黔龍果」品牌,進行了國際SGS瑞士認證和美國FDA認證。產品平均價格約20元/公斤,優質果品40元/公斤,價格高出外省和進口火龍果。

金山銀山。

2016年魯容鄉被列為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以來,該鄉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和治貧之策,充分結合北盤江低熱河谷地帶低海拔、大溫差的特殊氣候資源優勢,做足「熱」字文章,確定「百香果脫貧,金芒果致富」的產業扶貧思路,大力發展百香果、芒果產業。

2017年引入公司進行股份合作,在魯容鄉裡秀村、孔明村分別建成2000畝、3000畝百香果、芒果科技示範園,帶動全鄉發展百香果1.37萬畝、芒果3.18萬畝,輻射帶動包括白層、魯貢、沙坪、連環等鄉鎮種植百香果2萬餘畝,芒果3.54萬畝。2020年預計百香果產量約14000噸,實現產值約7000萬元,累計覆蓋帶動農戶3000餘戶12000餘人,其中貧困戶1300餘戶5000餘人。芒果有近3000畝進入試掛果階段,2020年預計產量約60餘噸,產值60餘萬元。

繡花功夫治生態

土地石漠化在學界被稱為「地球之癌」,貴州貞豐縣北盤江鎮頂壇片區有95%以上的土地是石旮旯,過去嚴重的石漠化讓其成為典型的跑水、跑土、跑肥「三跑」地。如今,當地因地制宜在石頭縫裡種花椒,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發展態勢,滿山的花椒樹成了群眾脫貧的「致富樹」。

金山銀山。

花椒喜鈣耐旱,這在石頭山眾多、鈣質豐富的喀斯特地區特別適合。

1992年,貞豐縣決定以石漠化嚴重的頂壇片區為試點發展花椒產業。歷經多年的探索實踐和科學發展,頂壇片區產出的花椒品質好,口味獨特,加之花椒比較耐乾旱,因此花椒種植規模得到快速發展,到1996年,頂壇片區種植花椒1.06萬畝,是當時黔西南州唯一的萬畝花椒基地,曾獲「中國優質花椒原產地」「中國花椒之鄉」「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榮譽稱號,並成功打造了遠近聞名的「頂壇模式」。

金山銀山。

小小花椒不僅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據統計,貞豐縣全縣花椒種植面積已達8.1萬畝,2020年掛果面積4.5萬畝,產量達6000噸,產值約1.2億元。覆蓋農戶5742戶22980人,貧困戶1275戶6931人,戶均增收6300元。到2020年年底,全縣花椒種植面積將增加至10萬畝。

綠色思維育新機

從傳統種植玉米為主,到突破產業單一限制,發展立體生態農業,貞豐縣連環鄉砂仁、生薑、李子、板慄等特色種植業發展齊頭並進,實現了「山山有林,村村有產,季季豐收,戶戶小康」「連環模式」。截至目前,全鄉森林覆蓋率已高達72.5%,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的目標。

金山銀山。

這幾天,連環鄉板慄成熟採收上市,吸引了各地客商前來收購。 巧巖村孔繞組村民餘正權家原先零星種植到現在規模種植,他家的板慄已經發展到20多畝,曾經不起眼的山旮旯變成了金土地,不僅取得很好的收益,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貞豐縣連環鄉巧巖村板慄種植戶餘正權說,「栽種板慄活不多,價格也不錯,栽樹多了自然成林還保水土環境,還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圍繞「向喀斯特要生態、向荒山荒坡要效益」思路,貞豐縣立足縣情實際,在念好「山字經」上做文章。目前,貞豐縣李子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掛果面積達10餘萬畝,年產量突破7萬噸,銷售收入近4億元,李子產業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脫貧的支柱產業之一。

產業革命建奇功

農村產業革命是貴州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主要內容之一,農村產業革命不只著眼於鄉村經濟短期的拉動作用,更是鞏固脫貧促進鄉村振興強力推手。

金山銀山。

在貞豐,農村產業革命讓鄉村煥發新的生機。

貞豐自古有種茶的傳統,貞豐出產的坡柳娘娘茶曾一度成為清代貢茶。近年來,貞豐縣積極利用原有茶資源,投入財政幫扶資金2760萬元,打造茶葉基地5個、茶廠3個、小微創業園1個、交易市場1個。2019年,全縣新種植茶葉2.7萬畝,銷售超過1億元,帶動1302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直接或間接解決就業1.2萬人以上。截至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79164畝,可採摘茶葉面39350畝。

金山銀山。

貞豐縣還建成了2萬畝糯稻、2萬畝丹參、4萬畝高粱、12萬畝蔬菜、2萬畝辣椒、1500萬棒食用菌等生態扶貧產業基地。以脫貧攻堅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貞豐縣立足山地高效特色農業,著力推進全縣十大農業產業擴大規模與提質增效。

截至目前,貞豐縣形成了「種、養、加、銷」為一體的生態產業發展新格局,形成了以糯食、蔬菜、烤菸、食用菌、生態畜牧業等為代表的短線產業,以花椒、李子、茶葉、砂仁、火龍果等為代表的長線產業。「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發展模式興起,培育發展了省、州級龍頭企業40戶,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253家,落實500畝以上7個壩區的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打造省級高效農業示範園區5個,建成各類農業產業基地168個,帶動80%的農戶進入產業鏈,100%的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形成鎮鎮有產業基地,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了農業產業全覆蓋。

金山銀山。

2008年,「頂壇花椒」「連環砂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6年10月,貞豐縣還獲得「中國糯食之鄉」稱號,龍之谷火龍果已獲得歐盟有機產品認證。目前,全縣生態產業共50餘萬畝,提升森林覆蓋率49.6%,實現特色農業總產值36億元以上,帶動城鄉居民人均增收元6300元以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凸顯。

讓綠色成為貞豐「底色」

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貞豐縣始終堅持在山水上做足產業文章,把荒坡荒山變成綠水青山,把綠水青山同步變成金山銀山,探索出一條符合貞豐發展的生態產業脫貧新路子。

文化自信。

在生態扶貧產業發展中,貞豐縣立足靠山吃山、依託自然生態資源,精準擇業、精細管理,大力發展生態種養殖等林下經濟,帶動貧困戶和周邊群眾增收。在生態產業發展中,創新了土地流轉租金、進園務工薪金、返包定產獎金、項目分紅股金的「四金」收入扶貧模式等,強化了企業與群眾之間的利益連結,模式皆可複製推廣。

貞豐縣生態扶貧產業的發展,向喀斯特要生態,向荒山荒要效益,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在生態效益上,做到了水土流失防治率達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達92%,為全縣森林覆蓋率貢獻50個百分點,促進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發展;在經濟效益上,50餘萬畝生態扶貧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巍巍龍頭山,滾滾北盤江,山水是這裡的標籤、也是這裡的「名片」,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地處喀斯特腹地的貞豐縣,廣大幹群靠山吃山,「絕地爭鋒」「逢山開路」,以只爭朝夕、以時不待我的銳氣,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貞豐縣融媒體中心供稿供圖)

相關焦點

  • 念好「山字經」 吃好「生態飯」——重慶武隆鄉村振興觀察
    新華社重慶3月19日電 題:念好「山字經」 吃好「生態飯」——重慶武隆鄉村振興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勇、張桂林、周凱  地處武陵山區的重慶市武隆區,山高溝深、地少土瘠。新華社記者劉潺攝  美麗鄉村引回老鄉當「老闆」  梯田、果林、花圃、庭院,走進黃鶯鄉復興村,整潔的村莊、多彩的田園勾起遊人陣陣「鄉愁」。「過去這裡環境髒亂,400多戶村民近三分之一是貧困戶。」復興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張向東介紹,通過外力幫扶、發展高山蔬菜等,2017年復興村實現整村脫貧,「但如何振興起來,思來想去還得靠生態。」
  • 念好「山字經」,巧打「特色牌」 重慶精準發力形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
    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紮實」、「三個作用」要求,對標硬任務,落實總方針,突出供給側,聚焦高質量,以吃透上情掌握實情精準發力形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一幅田園山水、自然與人、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畫面,正在原鄉巴渝徐徐展開。
  • 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長江經濟帶沿線行)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中新社雲南昭通7月30日電 (記者 萬淑豔)要在2020年全面脫貧,中國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近日,中新社記者跟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走進長江上遊地區的雲貴高原,探究曾經「中國最窮地區」的脫貧攻堅路。
  • 下一番「繡花功」謀一局「精準棋」:精準扶貧靶心不偏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在這一湘西苗族村落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戰略思想,徹底改變了老人一家的命運。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讓類似於石爬專老人的貧困群眾受惠良多。精準脫貧取得如此重大成果,其背後原因是什麼?「精準」二字又該如何理解?精準扶貧的有效推進將會對今後的鄉村發展和基層治理產生哪些影響?解碼「精準」,有助於更好地把握這場脫貧攻堅戰。
  • 市土儲集團:做好「農」字文章 賦能鄉村振興
    金字招牌,市土儲集團——  做好「農」字文章 賦能鄉村振興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薛蓓蓓  在各地農產品爭奇鬥豔的今天,聊城作為農業大市如何突圍?聚焦主責主業,市土儲集團怎樣為本市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破解聊城鄉村振興的難點、痛點和堵點,身為國企,我們有責任盡一份心、盡一份力。」市土儲集團主要負責人說。
  • 「1+1」主題黨日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大家聽廣播看新聞,老聽裡面提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到底是什麼?咋個振興法?」李登軍操著一口家鄉話,手拿幾頁厚的講稿,他為了這堂課做足了準備。「時代不一樣了,小時候在公社幹活,將廁所內的廢物挑到田地裡做肥料,弄得村裡臭烘烘的,還能算工分;可現在呢,我們實施了改廁工程,美化淨化村莊環境,這是保護生態的典型做法。」
  • 漫評: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
    而恰在新年前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為堅持解決好「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在與時俱進中充分認識鄉村振興的意義。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批批人走出鄉村,在城市各個崗位中耕耘,成了新的城市人,鄉村曾因人員的流失,發展面臨諸多困境。
  • 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中國文明網
    鄉村,承載了太多人的記憶與不舍,許多人對「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若能一世安穩,誰願顛沛流離」產生了共鳴。而恰在新年前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擘畫了鄉村振興新藍圖,為堅持解決好「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   在與時俱進中充分認識鄉村振興的意義。
  • 慈利縣: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邱初開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時,曾多次強調要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推進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抓基層黨建就是要為鄉村搭好臺、領好路,最終實現服好務。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轉型接續期,要充分調動基層幹部的主觀能動性,將基層服務平臺前置,讓基層更有壓力也更有動力。充分發揮村級便民服務中心的作用,有效提升民事代辦、幫辦、包辦服務水平。盤活農村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乘產業扶貧之勢促產業振興,以謀優產業為支點,撬動鄉村經濟「活」起來。
  • 文明之墨蘸寫鄉村振興好成色——探訪第六屆全國文明鄉鎮湖北宜都...
    這一份被鄉鎮攬懷的「國譽」,正是宜都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培育鄉村文明營造鄉村文化的力證。  清風起,正氣揚!  面面黨旗匯聚成紅色的海洋,千餘名黨員以不舍寸功,不棄微末的幹勁,在五眼泉鎮各級黨組織帶領下,爭當發展致富的帶頭人、文明鄉風的倡導人、困難群眾的貼心人,激蕩起鄉村振興的蓬勃力量。  興產業,優結構!
  • 「十三五」華僑城集團交出高質量精準扶貧答卷
    在此期間,華僑城集團(簡稱「華僑城」)積極踐行央企責任,立足自身產業特色,結合貧困地區實際,以人才扶貧、基金扶貧、旅遊扶貧、產業扶貧、短板扶貧、文化扶貧「六大路徑」為基礎,創新實踐「文旅融合 美麗鄉村」「產業扶貧 鄉村振興」等精準扶貧模式,提出「六個邁向」探索建立脫貧後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為夯實全面小康根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持續輸出具有文旅央企特色的智慧和方案。
  • 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
    (六)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增強貧困群眾幸福感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有機銜接,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貧標準,也不吊高胃口,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細的工作,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24.聚焦精準幫扶。
  • 古丈縣龍鼻嘴村:探索創新之路 助力鄉村振興
    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出列以來,該村積極探索鄉村振興與鞏固脫貧攻堅有機銜接,鞏固脫貧成效,努力走出適合本村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聚焦產業興旺 探索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  根據默戎鎮「一山一水一小鎮」的生態發展布局,該村以脫貧攻堅工作為核心,努力開拓獨具苗鄉風情特色的茶旅融合發展之路,打造「墨戎苗寨」周邊著名的鄉村旅遊景區。
  • 人行臨汾市中支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紀實
    王海平的經歷正是近年來人行臨汾市中支大力優化農村支付服務環境、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2016年以來,該行大力改善農村支付環境,以「支付」推動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打通了「普惠金融」服務偏遠山區的最後一公裡。
  • 助力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
    原標題:助力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   一條條水泥道路四通八達,直通農戶庭院;一幢幢民居掩映在綠叢中,院落整潔有序;文化廣場上,老人小孩怡然自樂;黨群服務中心內寬敞整潔
  • 中國鄉村振興調研報告(2018—2019)|新書
    鄉村振興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的系統性工程。黨的十九大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後,在中國農業大學統籌下,我校人文與發展學院於2018年成功動員並組織了首次鄉村振興系列研究活動——「百名師生鄉村振興系列調研」。
  • 每經熱評|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下好鄉村振興先手棋
    這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之後出臺的一項指向性非常明確的重要文件,是深化需求側改革釋放消費潛能的有力舉措,在改變鄉村面貌、改善農民生活、推進鄉村振興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對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挖掘中國經濟內生增長潛力有著重要意義。
  • 訪談|燕浩林:以鄉村振興為統領爭當現代農業發展排頭兵
    市委六屆四次全會提出,要牢牢把握「五個振興」的要求,把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結合起來,統籌規劃,有序推進,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作出東營貢獻。燕浩林說,市農業局將通過試點示範,以點帶面,連線成片,有序推進培養鄉村振興先進典型。
  • 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在浙江永嘉舉辦|鄉村振興|永嘉縣|浙江|...
    2020中國·永嘉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現場。 潘沁文 攝中新網溫州11月20日電(記者 潘沁文)德行高尚、澤被鄉裡,是為鄉賢。11月20日,「賢聚鄉裡·和美滿家」2020中國·永嘉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在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啟幕,鄉賢齊聚一堂,為美麗鄉村建設獻智獻策。
  • 鄉村振興的五種「味道」
    半月談記者 葉俊東 王俊祿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徵程上的重要任務。 作為《富春山居圖》原創地和實景地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近年來致力於「味道山鄉」創建,這裡的鄉村有「媽媽」的味道、鄉愁的味道、綠色的味道,也有現代化的味道、復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