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沿線行)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中新社雲南昭通7月30日電 (記者 萬淑豔)要在2020年全面脫貧,中國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近日,中新社記者跟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走進長江上遊地區的雲貴高原,探究曾經「中國最窮地區」的脫貧攻堅路。
通過易地搬遷、生態保護、發展特色產業,曾經的「好山好水好貧窮」正轉變為「靠山靠水奔小康」。
資料圖:金沙江。高寒 攝
雲貴高原地處中國大西南,地形崎嶇,江水湍急,是長江上遊的生態屏障。這裡貧困縣集中,在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上,雲南省貧困縣最多,有73個,貴州省緊隨其後,有50個。
先來看看「長江第一灣」流經的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2014年至2017年,累計減貧3794戶14496人,貧困發生率從8.36%下降至0.62%,脫貧摘帽工作進入尾聲。
玉龍縣魯甸鄉地處滇西北最大的林區,曾經砍伐森林帶來短暫富足,卻極大破壞了生態環境。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魯甸鄉生態迅速好轉,但經濟卻一落千丈,農民收入銳減,返貧現象嚴重。
貧窮倒閉產業轉型升級,魯甸鄉已從往昔的「木材之鄉」變成「雲藥之鄉」。目前麗江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3.6萬畝,僅魯甸鄉就種植了6萬餘畝,全鄉90%以上農戶種植藥材,主要中藥材品種發展到近30多種。通過種植中藥材,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魯甸村民和雲曾是一位「木材大戶」,1998年開始種植中草藥秦艽、滇重樓等,20年來帶動400多戶村民通向致富路,這位致富「帶頭人」說,有許多村民通過種植滇重樓成為百萬富翁,資產三四百萬、四五百萬元已成為普遍現象。
沿著金沙江順流而下,我們來到貴州省湄潭縣。依託茶產業,湄潭縣在2016年摘掉了「貧困」帽子。湄潭縣有60萬畝茶園,是貴州茶葉第一縣,也是全國第二產茶縣,2017年湄潭縣茶產業綜合收入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在湄潭縣核桃壩村,12000餘畝茶山綿延似海。村支書陳延明說,核桃壩村從曾經的「頓頓紅苕包穀飯,吃水要翻幾匹山」,已變成「家家有茶園,戶戶農工商」,2016年茶葉總產值達2.24億元,人均純收入16400元。
截至2017年,貴州茶葉種植面積達700萬畝,是中國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茶產業發展讓越來越多人脫貧致富,也讓貴州更加「綠色」。
行至金沙江下遊的雲南省昭通市,從市委書記楊亞林的口中,中新社記者得知了這樣一份「貧困大數據」:所轄11個縣區,有10個國家級貧困縣,其中7個還是深度貧困縣,92.1萬貧困人口尚未脫貧。305萬農村勞動力中,有237萬常年外出務工。
「2018年3個縣,2019年6個縣,2020年1個縣。」這是楊亞林的脫貧摘帽目標。
可是,這裡的山區、半山區土地佔96.4%,人口密度卻是雲南省的2.23倍、全國的1.85倍,「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如何脫貧?
易地搬遷!2017年調任昭通市委書記後,楊亞林隔段時間就會走訪山村,他還給基層幹部下達「軍令狀」:「誰要是有懈怠,就停職一年半載,讓他呆到那裡去,看看他能不能常年住在高寒地區。」
推進「應搬盡搬」與「應退盡退」相結合,努力探索「進城、入鎮、進廠、上樓」的城鎮化安置模式,近35萬貧困人口將在2019年底前搬出大山,並同步推進產業支撐、就業創業、公共服務等綜合配套設施。
綏江縣城兆佳壩安置區是昭通30個進城入鎮集中安置點中的一個,今年7月底實現全部房屋封頂,7139名搬遷民眾將在今年底搬入新家園。48歲的楊春民將從十幾公裡外的深山搬遷至兆佳壩,按照每人不超過25平方米的標準,楊春民一家將分得一套125平方米的樓房。
如何讓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楊亞林的秘方是,念好「山字金」,做活「水文章」,統籌發展符合昭通實際的高原特色產業,以建成百萬畝蘋果園、同步推進筍用竹產業發展為重點,全面加大生態產業建設力度,同步引進配套企業,實現種植、收購、保鮮、加工、營銷一體化模式助推產業發展。
「讓人到人該呆的地方,樹到樹該長的地方。」楊亞林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