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長江經濟帶沿線行)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中新社雲南昭通7月30日電 (記者 萬淑豔)要在2020年全面脫貧,中國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近日,中新社記者跟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走進長江上遊地區的雲貴高原,探究曾經「中國最窮地區」的脫貧攻堅路。

  通過易地搬遷、生態保護、發展特色產業,曾經的「好山好水好貧窮」正轉變為「靠山靠水奔小康」。

資料圖:金沙江。高寒 攝

  雲貴高原地處中國大西南,地形崎嶇,江水湍急,是長江上遊的生態屏障。這裡貧困縣集中,在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上,雲南省貧困縣最多,有73個,貴州省緊隨其後,有50個。

  先來看看「長江第一灣」流經的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2014年至2017年,累計減貧3794戶14496人,貧困發生率從8.36%下降至0.62%,脫貧摘帽工作進入尾聲。

  玉龍縣魯甸鄉地處滇西北最大的林區,曾經砍伐森林帶來短暫富足,卻極大破壞了生態環境。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魯甸鄉生態迅速好轉,但經濟卻一落千丈,農民收入銳減,返貧現象嚴重。

  貧窮倒閉產業轉型升級,魯甸鄉已從往昔的「木材之鄉」變成「雲藥之鄉」。目前麗江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3.6萬畝,僅魯甸鄉就種植了6萬餘畝,全鄉90%以上農戶種植藥材,主要中藥材品種發展到近30多種。通過種植中藥材,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魯甸村民和雲曾是一位「木材大戶」,1998年開始種植中草藥秦艽、滇重樓等,20年來帶動400多戶村民通向致富路,這位致富「帶頭人」說,有許多村民通過種植滇重樓成為百萬富翁,資產三四百萬、四五百萬元已成為普遍現象。

  沿著金沙江順流而下,我們來到貴州省湄潭縣。依託茶產業,湄潭縣在2016年摘掉了「貧困」帽子。湄潭縣有60萬畝茶園,是貴州茶葉第一縣,也是全國第二產茶縣,2017年湄潭縣茶產業綜合收入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在湄潭縣核桃壩村,12000餘畝茶山綿延似海。村支書陳延明說,核桃壩村從曾經的「頓頓紅苕包穀飯,吃水要翻幾匹山」,已變成「家家有茶園,戶戶農工商」,2016年茶葉總產值達2.24億元,人均純收入16400元。

  截至2017年,貴州茶葉種植面積達700萬畝,是中國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茶產業發展讓越來越多人脫貧致富,也讓貴州更加「綠色」。

  行至金沙江下遊的雲南省昭通市,從市委書記楊亞林的口中,中新社記者得知了這樣一份「貧困大數據」:所轄11個縣區,有10個國家級貧困縣,其中7個還是深度貧困縣,92.1萬貧困人口尚未脫貧。305萬農村勞動力中,有237萬常年外出務工。

  「2018年3個縣,2019年6個縣,2020年1個縣。」這是楊亞林的脫貧摘帽目標。

  可是,這裡的山區、半山區土地佔96.4%,人口密度卻是雲南省的2.23倍、全國的1.85倍,「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如何脫貧?

  易地搬遷!2017年調任昭通市委書記後,楊亞林隔段時間就會走訪山村,他還給基層幹部下達「軍令狀」:「誰要是有懈怠,就停職一年半載,讓他呆到那裡去,看看他能不能常年住在高寒地區。」

  推進「應搬盡搬」與「應退盡退」相結合,努力探索「進城、入鎮、進廠、上樓」的城鎮化安置模式,近35萬貧困人口將在2019年底前搬出大山,並同步推進產業支撐、就業創業、公共服務等綜合配套設施。

  綏江縣城兆佳壩安置區是昭通30個進城入鎮集中安置點中的一個,今年7月底實現全部房屋封頂,7139名搬遷民眾將在今年底搬入新家園。48歲的楊春民將從十幾公裡外的深山搬遷至兆佳壩,按照每人不超過25平方米的標準,楊春民一家將分得一套125平方米的樓房。

  如何讓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楊亞林的秘方是,念好「山字金」,做活「水文章」,統籌發展符合昭通實際的高原特色產業,以建成百萬畝蘋果園、同步推進筍用竹產業發展為重點,全面加大生態產業建設力度,同步引進配套企業,實現種植、收購、保鮮、加工、營銷一體化模式助推產業發展。

  「讓人到人該呆的地方,樹到樹該長的地方。」楊亞林說。(完)

相關焦點

  • 貞豐:精準扶貧念好「山字經」 鄉村振興寫好「水文章」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度地帶,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區域,世居於這一方水土的貞豐人民秉持綠色生態文明理念,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靠山治山養山吃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念好「山字經」、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寫好「水文章」,在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歷史決戰中奏響慷概激昂的「貞豐樂章」。
  • 西海論壇:念好水字經 做好水文章
    長江、黃河、瀾滄江之源頭在青海,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也在青海,因此,青海生態戰略地位十分突出,世界最著名的三條河流集中發源於此,它提供長江25%、黃河49%和瀾滄江(湄公河)15%的水量,是中國和東南亞至關重要的水源地。作為打好碧水保衛戰的重要內容,水源地保護首當其衝。  在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的統領下,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方向感從來沒像現在這樣強。
  • 遵義紅花崗區桂花村駐村第一書記付曲生:念好「山」字經 做足「水...
    初夏時節,走進遵義市紅花崗區海龍鎮桂花村,14個村民組、1145戶村民「畔水而居」,山水環繞、人行景中,濃濃的綠意撲面而至……  桂花村地處海龍水庫,是Ⅰ級、Ⅱ級水源保護區。因為「水」,桂花村水光瀲灩、山色空濛;也是因為「水」,桂花村發展農業產業,道阻且長。
  • 念好「山」字經 加快奔小康——重慶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記
    經多年打造,仙女山如今已成為世界自然遺產、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高峰時遊客和避暑住戶達20多萬人,拉動周邊鄉鎮農業類消費超過5億元,帶動1萬餘人就業。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從窮鄉僻壤到度假勝地,仙女山成為重慶市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的生動實踐。在渝東南,重慶市有6個區縣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重慶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這裡群巒疊嶂、山高谷深,雖有好山好水,但過去一座座難以逾越的大山困住了當地群眾的致富路。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優勢。
  • 念好「山字經」,巧打「特色牌」 重慶精準發力形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
    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紮實」、「三個作用」要求,對標硬任務,落實總方針,突出供給側,聚焦高質量,以吃透上情掌握實情精準發力形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一幅田園山水、自然與人、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畫面,正在原鄉巴渝徐徐展開。
  • 念好「山字經」 唱活「林草戲」(扶貧新觀察)
    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是黨中央對雲南的戰略定位,脫貧攻堅是雲南當前的第一要務。「雲南要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應立足山區優勢,根據省委省政府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要求,念好『山字經』,唱活『林草戲』。」雲南省林業廳廳長任治忠這樣說。
  • 念好「山字經」 吃好「生態飯」——重慶武隆鄉村振興觀察
    新華社重慶3月19日電 題:念好「山字經」 吃好「生態飯」——重慶武隆鄉村振興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勇、張桂林、周凱  地處武陵山區的重慶市武隆區,山高溝深、地少土瘠。新華社記者劉潺攝  生態景區長出綠色產業鏈  海拔約1200米的仙女山鎮楊叉嶺,三月天乍暖還寒,但村民王成華的草莓園已進入採摘季。年產草莓5萬多斤的「草莓王」從不擔心銷路,「一方面我的草莓獲得了綠色食品證書,更主要的是有大量遊客上門採摘。」王成華說。
  • 詳解橫斷山脈與雲貴高原
    它的北部屬於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東、南部則地勢略低,與四川盆地、雲貴高原一樣屬於第二階梯。鑑於青藏高原一直到唐朝,才出現以「吐蕃」為名的強大政治力量,兩漢三國時代的益州控制者,並沒有嘗試深入這片世界屋脊。換句話說,雲南西部及四川南部的這部分橫斷山區,才是當時需要關注的對象。
  • 念好「山字經」
    安順地處黔中腹地,多山少地是安順的市情和特色,獨特的自然地貌使得安順的資源在山、優勢在山,發展也在山。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深化市情認識,立足山地資源稟賦,以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為平臺,大力發展山地特色農業,深入推進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布局,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市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 冊亨弼佑:念好「山字經」,油茶一樹生「三金」
    近年來,弼佑鎮念好「山字經」,發展「綠色經濟」,千方百計讓油茶產業實現增值增效,擴寬群眾脫貧增收致富途徑。苗圃基地,家門口賺就業「金」2月下旬,正是油茶種植好時節,在冊亨縣弼佑鎮漫山遍野的油茶林裡,黨員幹部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深入田間地頭幫助群眾春耕春管,一派繁忙景象。
  • 貴定昌明高坡村:念好「山字經」,栽好「搖錢樹」
    貴定縣昌明鎮高坡村產業路從山底修到了山頂,從山頂修到了另一個邊遠村賈戎村,架起了兩村之間群眾交往、產業交流的「橋梁」,成為群山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高坡村和周邊村寨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讓該村荒山、荒地搖身一變,成為了中藥材種植的「風水寶地」。
  • 隆陽區:念好「豬」字經 助力群眾穩脫貧
    豬舍建檔立卡戶抽籤領豬貧困戶自己的豬舍向農戶派發豬種進行養殖技術培訓本網訊 生豬養殖一直是隆陽區的傳統產業,近年來,各鄉鎮積極探索新路子,努力發展壯大養殖產業,在脫貧致富上下功夫,做到脫真貧,真脫貧西邑鄉的保山市勤豐食品有限公司以及該公司下設的顯會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三年實踐,在帶動貧困群眾養豬脫貧增收上,竭力做好「傳技術、幫增收、帶發展」三篇文章,走出了一條助力貧困群眾穩脫貧的好路子。
  • 劉孝海:念好養豬致富經 回鄉創業小康路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重慶市城口縣修齊鎮枇杷村的劉孝海,在政府的扶持下,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返鄉創業發展生態養殖。從家徒四壁到年收入近10萬元的養豬大戶,還帶動了其他村民的養殖熱情,共赴小康路。返鄉創業開豬場蜿蜒的道路修到家門口,潺潺的流水從房前流過。寒冬以至,清晨6點,當枇杷村大多數村民還在夢鄉中,劉孝海夫妻倆同往常一樣在趕往養豬場的路上。
  • 渝東南·高質量發展之路①丨念好「山字經」 邁向「綠富美」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中流擊水正當其時。」重慶黨刊全媒體記者深入一線,採編了這組報導,希望能夠為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鑑。雲中花都景區綠色,是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最亮眼的底色。走進石柱,舉目四望皆是怡人的「生態綠」,青山綠水盡情展露綽約風姿。
  • 【「雙決雙扶」大宣講】風水梁鎮:念好「三字決」 ,確保每一個農...
    【「雙決雙扶」大宣講】風水梁鎮:念好「三字決」 ,確保每一個農牧民都「入學」 2020-03-22 2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照市嵐山區:做好高質量脫貧攻堅「加減法」
    幾年來,日照市嵐山區各級黨委、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狠下「繡花」功夫,落實精準方略,以「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攻堅」的態勢打響脫貧攻堅戰,交出了一份高質量時代答卷:全區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精準退出。
  • 放下牧鞭、告別高原:新疆牧羊人的脫貧之路
    放了30多年羊的艾合麥提又回憶起高原上的生活。  「那裡在青海與新疆的交界處,海拔有3000多米,人們每年騎著駱駝和馬轉場,夏天住在氈房,冬天鑽地窩子。我家沒有羊,都是替別人代牧。牧區的人生了病,最快能看到醫生的地方在青海。」艾合麥提的第一個孩子因牧區落後的醫療條件而夭折。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海協作唱大風——福建念好「山海經」夯實...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新華社福州8月14日電 題:山海協作唱大風——福建念好「山海經」夯實小康路  新華社記者林超、張華迎  炎炎夏日,福建省石獅市與政和縣共建的山海協作產業園——政和經濟開發區內,一排排現代化廠房鱗次櫛比,運貨車輛往來不息。在濱海經濟強市石獅的幫扶下,政和這個長期貧困的山區小縣正煥發勃勃生機。
  • 王軍深入秦安縣調研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工作
    11月22日,天水市委副書記王軍深入秦安縣就全縣「大走訪、回頭看」活動開展,精準扶貧、脫貧驗收、危房改造等工作進行實地調研。
  • 德格:高原水塔的「脫貧經」
    □本報記者 王成棟  掃除供水盲區  讓1.9萬農牧民喝上放心水  2015年底,德格縣基本實現了全縣農牧民自來水全覆蓋。不過,這個建設成果很有可能反彈,且仍有部分偏遠農牧定居點處於供水盲區。  省農水局供水處處長周家富介紹,德格縣平均海拔4235米,每年冰凍期接近8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