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地處黔中腹地,多山少地是安順的市情和特色,獨特的自然地貌使得安順的資源在山、優勢在山,發展也在山。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深化市情認識,立足山地資源稟賦,以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為平臺,大力發展山地特色農業,深入推進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布局,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市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據農業部門行業統計測算,2014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預計實現129.62億元(現價),全市一產增加值預計實現80.4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實現8177元,佔全年目標6961元的117.5%。
依託山地資源,做好「山」文章,安順正逐步探索出一條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山地現代高效農業發展之路。
「點、線、面」布局 農業轉型升級主平臺
現代農業的發展,以什麼為載體?創建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引領帶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加快發展,實現產出高效、產品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吃飯靠種田、養豬為過年、餵雞餵鴨換油鹽」一度是紫雲自治縣傳統農業的寫照。
「過去4畝田種糧食,年終可以收穫近6000斤穀子,收益不大。現在,把土地流轉給園區,每畝650元,4畝就是2600元,再到園區裡做工,月收入可達2000元,這比自己種地划算不說,到了年底,收入還要翻倍。」紫雲自治縣火花鄉村民任春花說,在火花低熱河谷早熟蔬菜產業示範園區建設初期,自己並不願意將土地流轉,在得知鄉裡大部分人都流轉土地後,才勉強答應。沒有想到,通過土地流轉反而進一步帶動了自家收入,如今她不僅流轉出全部土地,還在園區打工。
作為全省30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重點示範園區之一,紫雲火花低熱河谷早熟蔬菜產業示範園區在建設之初,種植面積僅為3000畝。時至今日,已完成土地流轉11600畝,實現產值過億元。
入駐園區的黔華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陶國明告訴記者,目前他的公司有固定工人200餘人,務工農民每人每月最低能領到工資1800元,到了年底公司將抽出10%的利潤,作為工人的年終福利發放。
在同為園區入駐企業綠宏公司的智能溫室大棚內,荷蘭秀美絲瓜、優冠粉紅番茄、黑珍珠小番茄、改良泰國綠苦瓜等果蔬琳琅滿目,這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果蔬將以訂單農業的形式,投往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市場。
以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為「火車頭」,今年以來,我市繼續推進13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的創建工作,抓好園區重「點」。建成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等高標準生產示範基地45萬畝,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區和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區3個;入駐農業園區涉農企業達160家,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112家,園區預計完成投資32億元,實現產值35億元,銷售收入26億元;籤訂招商引資項目70個,籤約金額150億元。
全力推進滬昆、惠興、安普高速公路及國道、省道沿線生態觀光、特色農業產業帶建設,打造產業路「線」。對照「糧油和蔬菜下田、林果上山、配套養殖、生態觀光」的要求,強力推進可視範圍內25°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還果,大力整合各類項目及資金,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種植經濟作物。
同時做大產業規模連片成 「面」。在低熱河谷區發展早熟反(錯)季蔬菜、香料作物、精品水果產業;在大田壩區,發展優質糧油、茶葉、蔬菜產業;在深山區、石山區,退耕還林、還草,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在主要公路沿線、城鎮郊區、工礦區,發展蔬菜、花卉產業。預計今年完成蔬菜種植122.5萬畝,產量181.4萬噸;水果種植50.6萬畝,產量21.6萬噸;茶葉種植44.14萬畝,投產茶園16.38畝,產量4200噸。全市糧經比由2013年的40:60調整到34:66。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速農業產業化
今年3月,普定縣化處鎮化新村的惠禾、元波、明祥等7家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組建貴州新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謀求更多效益;今年6月,化新村憑藉新益公司,讓村裡2200畝馬鈴薯賣了800萬元,折算下來,每畝地的產值達3600多元。對此,60多歲的村民晏成祥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以前在家裡種玉米,8畝多地一年下來毛收入不到1萬元,現在自己一年純收入3萬元已不是難事。
新益公司董事長陳國勇告訴記者,通過公司統一運作,目前已在化新村流轉土地3741畝,用於種植馬鈴薯、南瓜、韭黃,預計今年能吸納112人就業,力爭實現化新村人均純收入達9000元。
化新村村民收入的改變,是我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一個縮影。由於政府重視、政策支持等種種利好因素,一時之間,集團、公司、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紛紛湧現,並將農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經營,多則數千畝,少則幾百畝,或蔬、或果、或牧、或林,發展各具特色的種養殖項目。逐步形成「土地變基地,農民變工人,農業變產業」的現代農業發展態勢,有力推動了我市山地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經營化生產。
今年以來,全市新增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377個,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量達1247個,其中9家經審核納入國家級示範合作社,註冊資金19.62億元,入社成員8.3萬戶,帶動農戶25萬餘戶增收致富;發展1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2家,預計完成產值51億元;新認定市級龍頭企業41家,建成以柳江公司、百靈製藥等為代表的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34家、市級龍頭企業145家;發展家庭農場16戶,解決農民就業110人,產值769萬元以上;發展鄉村旅遊經營主體43個,資產總額16177萬元,帶動農戶3147戶,接待遊客130萬人次,接待營業收入達3800萬元。
抓好質量安全 提升農產品競爭力
在今年8月舉行的2014中國?貴陽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來自省內外的客商這樣評價安順展出的韭黃、山藥、火龍果、薏仁露等農產品。
「安順的農產品有特色、品質好。」、「安順的農產品很多都是有機產品,吃著放心。」
據統計,在展會期間,我市茶葉及農產品展區共接待顧客15萬餘人(次),牛來香系列產品、綠殼雞蛋、板貴花椒、辣椒製品、紅心薯等產品銷售額達50餘萬元,並與86家經銷商開展了業務洽談。
安順的農產品在外界如此受歡迎,這與標準化生產規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防疫檢疫體系等密不可分。
在今年的春耕、秋種安排中,我市積極制發蔬菜、茶葉、水果等標準化生產規程,落實到基地、到戶,並配套落實農藥市場監管、投入品使用的管理與指導服務、籤訂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目標責任書,落實屬地負責制、強化抽檢等工作措施,切實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工作要求落實到產地和源頭。
今年以來,全市四個季度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抽檢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樣品共計301個,合格率為100%;全市省級農殘電子監控點增至20個,共監測蔬菜6638項次,合格率為99.28%。同時,我市還積極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目前,全市擁有農產品商標679件,獲有機認證企業3家、面積2500畝;綠色食品認證企業6家、面積7018畝;無公害產地認證107家、產地認證面積38.73萬畝,產品認證40個、產品認證面積10萬畝,農畜地理標誌產品8個,分別為黃果樹毛峰、朵貝茶、鎮寧波波糖、紫雲紅芯紅薯、安順山藥、宗地花豬、平壩灰鵝、普定韭黃。(地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