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字經」 吃好「生態飯」——重慶武隆鄉村振興觀察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重慶3月19日電 題:念好「山字經」 吃好「生態飯」——重慶武隆鄉村振興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勇、張桂林、周凱

  地處武陵山區的重慶市武隆區,山高溝深、地少土瘠。近幾年,武隆圍繞高山生態持之以恆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打造大景區聯動產業,建設美麗鄉村回引人才,吸聚資本下鄉,全區四分之一人口吃上旅遊飯,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這是武隆仙女山(2018年9月12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劉潺攝

  生態景區長出綠色產業鏈

  海拔約1200米的仙女山鎮楊叉嶺,三月天乍暖還寒,但村民王成華的草莓園已進入採摘季。年產草莓5萬多斤的「草莓王」從不擔心銷路,「一方面我的草莓獲得了綠色食品證書,更主要的是有大量遊客上門採摘。」王成華說。

  王成華所在的武隆仙女山生態宜人,不僅擁有「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5A級景區,還憑藉高山氣候,成為重慶的「避暑後花園」。

  「10多年來,我們一直圍繞生態抓產業。」仙女山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周大平說,從2007年開始打造,仙女山已成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夏季高峰時,遊客和避暑住戶近23萬人,是武隆城區人口的兩倍。

  大量遊客帶來巨大消費紅利,武隆區順勢將生態旅遊與農業、文化、商業深度融合。依託景區挖掘傳統文化,以「川江號子」為主題的印象武隆實景演出上演2000多場,數百名演職人員中多數是當地村民,同時帶動周邊幾十家農家樂。

  在仙女山鎮大水井桃園,村民曹世蘭正忙著給桃樹修枝整形。「我的脆桃7月份上市,正趕上遊客高峰期,今年估計能賣80萬元。」

  得益於旅遊開發,仙女山鎮400餘戶徵地安置農戶從事農家樂、採摘園、運輸等業務,戶均收入16萬多元。「10年前我還在山上種地,收入不過兩三千元。後來辦起小旅館,如今又種脆桃,開上了小車,真是今非昔比。」 曹世蘭說。

  大景區的輻射效應不僅讓仙女山鎮村民受益,還惠及周邊多個鄉鎮。周大平告訴記者:「度假區直接提供就業崗位8000多個,拉動周邊農業類消費超過5億元,帶動萬餘人就業。」

武隆區黃鶯鄉復興村經過統一規劃整治後的「微田園」風光(3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劉潺攝

  美麗鄉村引回老鄉當「老闆」

  梯田、果林、花圃、庭院,走進黃鶯鄉復興村,整潔的村莊、多彩的田園勾起遊人陣陣「鄉愁」。「過去這裡環境髒亂,400多戶村民近三分之一是貧困戶。」復興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張向東介紹,通過外力幫扶、發展高山蔬菜等,2017年復興村實現整村脫貧,「但如何振興起來,思來想去還得靠生態。」

  復興村山泉水富集,過去糞汙橫流,水髒成害。通過改水改廁,集中修建豬圈、化糞池,引清泉入田,發展水田種稻、養魚等「稻田+」生態種養300餘畝,產出的「龍洞貢米」一斤賣到10多元。

  水清了、地淨了,復興村開始打造融小水田、小果園、小花園、小庭院於一體的「微田園」風光,大力發展美麗鄉村遊。

  木質斜頂、青磚小院,村民鄒雪林的庭院鄉土韻味濃鬱。28歲的鄒雪林原本在外開貨車,年初返鄉辦起農家樂,「現在有好風景,吃的是有機米和生態魚,遊客都願意來。開業兩個月收入2萬多元,三八節一天就有15桌客人。」

  與仙女山隔烏江相望的白馬山天尺坪,海拔1200多米,森林覆蓋率超過90%,2000多畝高山茶園錯落有致、青翠欲滴。在區裡統一規劃下,近兩年,白馬山加快環境改造提升,打造以茶為主題的康養目的地。

  赤茗農業公司對茶園規模化、品牌化經營,去年產茶1萬多斤,產值上千萬元。以茶為媒,一棟棟青瓦白牆的巴渝民居,吸引越來越多遊客。

  46歲的黃登華3年前從外省打工地返鄉,流轉出茶園並在茶山務工,去年還辦起農家樂,僅餐飲收入就4萬多元,今年又添置了30張床位。「沒想到村子變化這麼大,更沒想到能當上『老闆』。」黃登華說。

這是武隆仙女山的天生三橋風景區(3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劉潺攝

  綠水青山吸聚資本催生新業態

  「生態產業化項目往往投資大、回報期長,僅靠財政肯定不行,政府必須保護好生態、規劃好業態、完善好配套,吸聚社會資本。」武隆區區長盧紅說。

  關閉全區煤礦,拒絕總額100多億元可能破壞生態的投資,將28%的轄區面積劃入生態紅線,咬定「旅遊+」融合發展不動搖……武隆良好的生態和堅定的產業方向,吸引投資商紛至沓來,懶壩、星際未來城、康養小鎮等一批體驗式、沉浸式旅遊新業態相繼湧現。

  在荊竹村,一座投資3億元、主打靜心養性的「歸原小鎮」日益成形。老舊農房改造而成的書吧、茶室及各具特色的高端民宿,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打卡」。一家名為「等風」的民宿裝修樸實,落地窗外一片靜雅的山間景色。民宿管理人透露,淡季房價一天500元,旺季1200元還一房難求。

  小鎮投資方介紹,公司看重的是原生態和大景區資源,項目還改造農房23戶,解決了沿途1500多名村民的自來水問題,通過用工、餐飲外包等,提升了村民收入。

  仙女山度假區內,一個投資30億元、可體驗多國文化的兒童樂園正在建設。「這個項目建設佔地不多,需要大面積保留原生態山地、林地,跟我們一拍即合。」周大平介紹,投資方已經跟周邊鄉鎮籤訂了農產品訂購協議,還將提供就業崗位1200多個。

  得益於生態產業化蓬勃發展,2017年武隆實現脫貧摘帽,2018年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武隆最大的資源是生態,發展的空間也靠生態。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高質量鄉村振興之路,已成為武隆自覺的選擇。」盧紅說。

相關焦點

  • 念好「山字經」,巧打「特色牌」 重慶精準發力形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
    ▲優質脆冠梨喜獲豐收 上遊新聞記者鞠芝勤 攝山水田園,詩畫鄉村。黨的十九大吹響了鄉村振興的總號角。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 貞豐:精準扶貧念好「山字經」 鄉村振興寫好「水文章」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度地帶,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區域,世居於這一方水土的貞豐人民秉持綠色生態文明理念,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靠山治山養山吃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念好「山字經」、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寫好「水文章」,在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歷史決戰中奏響慷概激昂的「貞豐樂章」。
  • 念好「山」字經 加快奔小康——重慶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記
    經多年打造,仙女山如今已成為世界自然遺產、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高峰時遊客和避暑住戶達20多萬人,拉動周邊鄉鎮農業類消費超過5億元,帶動1萬餘人就業。這裡群巒疊嶂、山高谷深,雖有好山好水,但過去一座座難以逾越的大山困住了當地群眾的致富路。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優勢。近年來,重慶武陵山區城鎮群學好「兩山論」、走實「兩化路」,著力推動發展觀念轉變、產業綠色轉型、生態財富轉化,做大山地高效農業、做強山地特色旅遊,在提升綠水青山顏值中做大金山銀山價值,加快奔小康。
  • 「城上青山如屋裡」——山城重慶如何念好「山」字經
    新華社重慶10月30日電題:「城上青山如屋裡」——山城重慶如何念好「山」字經  新華社記者王金濤、周凱、谷訓  重慶以山城聞名,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市以鐵腕整治山城生態管理亂象,加快還綠於山、還山於民,融人文與自然,「城上青山如屋裡」的山城美景正日益呈現。
  • 《喜上加喜》將在重慶武隆白馬山錄製
    :51 來源: 韓高輝愛娛樂 舉報   《喜上加喜》將在重慶武隆白馬山錄製
  • 三水新城如何念好城鄉「融」字訣?
    鄉村振興之風吹遍三水每個角落,作為三水新城主陣地,雲東海街道因地制宜,逐步走出一條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雲東海一方面高標準打造三水新城城市新標杆,另一方面,不斷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如今,生產要素在雲東海城鄉間自由流動,鄉村遇見了繁榮,城市留住了鄉愁。
  • 念好「山字經」 唱活「林草戲」(扶貧新觀察)
    「雲南要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應立足山區優勢,根據省委省政府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要求,念好『山字經』,唱活『林草戲』。」雲南省林業廳廳長任治忠這樣說。  貧困戶戶均4.3畝經果林,夯實脫貧基礎  昭通市鎮雄縣地處烏蒙山區腹地,是雲南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杉樹鄉是鎮雄縣最偏遠的鄉鎮,長期以來這裡的很多農民靠種蕎麥和洋芋勉強飽肚。2002年起,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讓這裡很多農民的生活大變樣。全鄉群眾累計享受國家退耕還林直接補助3.69億元。
  • 念好「山字經」
    安順地處黔中腹地,多山少地是安順的市情和特色,獨特的自然地貌使得安順的資源在山、優勢在山,發展也在山。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深化市情認識,立足山地資源稟賦,以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為平臺,大力發展山地特色農業,深入推進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布局,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市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 渝東南·高質量發展之路①丨念好「山字經」 邁向「綠富美」
    重慶黨刊全媒體記者深入一線,採編了這組報導,希望能夠為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鑑。雲中花都景區綠色,是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最亮眼的底色。走進石柱,舉目四望皆是怡人的「生態綠」,青山綠水盡情展露綽約風姿。
  • 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長江經濟帶沿線行)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中新社雲南昭通7月30日電 (記者 萬淑豔)要在2020年全面脫貧,中國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近日,中新社記者跟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走進長江上遊地區的雲貴高原,探究曾經「中國最窮地區」的脫貧攻堅路。
  • 重慶武隆這五大理由讓你非去不可
    重慶武隆作為網紅重慶的招牌旅行目的地,這五大理由讓你非去不可!NO.1 觀冰雪童話世界,玩激情雪上運動一年四季都不缺美景的武隆,尤其出彩在冬季,如今濃冬時節的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已變身為冰雪童話世界,成為無數人心馳神往的地方。冬季,雪景是仙女山的極品景觀,無垠的林海和莽原被冰雪所籠罩,呈現出一派林海雪原的聖潔美景,白雪皚皚,銀裝素裹。
  • 市土儲集團:做好「農」字文章 賦能鄉村振興
    金字招牌,市土儲集團——  做好「農」字文章 賦能鄉村振興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薛蓓蓓  在各地農產品爭奇鬥豔的今天,聊城作為農業大市如何突圍?聚焦主責主業,市土儲集團怎樣為本市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破解聊城鄉村振興的難點、痛點和堵點,身為國企,我們有責任盡一份心、盡一份力。」市土儲集團主要負責人說。
  • 鄉村振興看龍頭丨明品福:日均吞吐量約7000噸 重慶農產品搭上物流...
    開欄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隨著脫貧攻堅即將收官,積極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廣大農村地區將迎來「鄉村振興」時代。一定程度上說,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而產業的關鍵在龍頭。今天起,上遊新聞將聚焦在重慶的農業龍頭企業,持續報導未來農村產業「火車頭」的新發展。
  • 每經熱評|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下好鄉村振興先手棋
    這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之後出臺的一項指向性非常明確的重要文件,是深化需求側改革釋放消費潛能的有力舉措,在改變鄉村面貌、改善農民生活、推進鄉村振興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對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挖掘中國經濟內生增長潛力有著重要意義。
  • 鄉村振興激活中原沃土 農業發展更有競爭力
    鄉村振興激活中原沃土 農業發展更有競爭力 原標題:   初夏時節,穿行在中原大地鄉間,四下裡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應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的時代大背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南正邁出堅實的步伐。
  • 看鄉村振興中的農民力量|農業觀察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離不開高素質農民隊伍,高素質農民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水」。「昌平草莓」作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能種出昌平草莓的農民究竟有何不一般,具備哪些高素質?日前,中國網記者走進北京市昌平區,近距離與高素質農民對話,看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的十八般「武藝」。
  • 鄉村振興,村民沒收益,美麗鄉村就是做夢
    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歸根來講就是理順,解決好「人、地、錢」的互聯關係。 中國農村現狀中最大的問題在農村收入低,為了生活,只能外出。振興首先要把人留下來,要有什麼項目,要有產業,能夠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養家餬口的錢,這才是解決中國農村空心村的根本。
  • 山西大寨:大寨精神引領型鄉村振興|華漢文旅鄉村振興案例一
    在這一大背景下,大寨人通過艱苦奮鬥、治山治水,立足農業生產、依靠集體力量,大力發展農田建設,終鑄大寨精神,成就全國農業戰線的旗幟與輝煌。回顧歷史,該階段大寨的成就主要得益於四個方面:1.1966 年 8 月 12 日,經毛澤東同意,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在公報中第一次向全國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作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在最輝煌的時代,大寨一天接納各地參觀的人數達 2 萬人。「農業學大寨」的宣傳畫報曾經紅遍了全國(如圖所示)。
  • 鄉村振興的五種「味道」
    半月談記者 葉俊東 王俊祿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徵程上的重要任務。 作為《富春山居圖》原創地和實景地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近年來致力於「味道山鄉」創建,這裡的鄉村有「媽媽」的味道、鄉愁的味道、綠色的味道,也有現代化的味道、復興的味道。
  • 貴定昌明高坡村:念好「山字經」,栽好「搖錢樹」
    據了解,該中藥材基地是由農戶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入股至貴定縣智高種養殖農民合作社(分紅股佔25%),合作社負責管理,貴州中拓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提供資金支持(含土地流轉資金)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使高坡村產業發展規範化、制度化、效益化,念好「山字經」,栽好「搖錢樹」,帶動老百姓共同發展、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