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初夏時節,穿行在中原大地鄉間,四下裡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應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的時代大背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南正邁出堅實的步伐。
「只要牢牢把準鄉村振興的目標方向,沿著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四化』同步發展之路探索實踐下去,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穩紮穩打,久久為功,就一定能開闢新時代『三農』工作新局面。」日前,在河南省委十屆九次全會上,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說。
提升糧食產能,讓農業發展更有競爭力
在滑縣萬古鎮杜莊村田間,煥永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向記者介紹:「我們流轉的2000多畝地,全部屬於高標準糧田,由於地塊好,種的又都是優質專用小麥,產量和收購價比起普通小麥都要高10%左右。」
近年來,河南省切實履行保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建成5400萬畝高標準農田,平均每畝提升糧食產能150斤,持續推進科技興農,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提升農業機械化率,保證了糧食持續穩產增產。其中,2018年糧食產量達1330億斤,創歷史新高。
「今年小麥長勢要好於往年。」在項城市丁集鎮關莊村,項城農業技術專家組組長、高級農藝師王立華告訴記者:「作為基層農技員,我們一直在項城市推廣小麥等農作物的綠色高效栽培模式和新技術新品種的示範,讓更多農民通過土地增收致富。」
調結構、轉方式,讓農民種地「種」出好日子、讓各地抓農業「抓」出積極性,河南省探索推進「四優四化」,其中,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1204萬畝,優質花生種植2200萬畝,優質草畜走出了一條秸稈換肉換奶、循環發展的路子,畜牧產值居全國前列,食用菌產值全國第一,蔬菜、中藥材產值全國第三,靈寶蘋果、西峽獼猴桃、溫縣鐵棍山藥、寧陵酥梨等聞名全國。
優質農產品的充分供應,也培育出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據統計,河南省2785家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主要分布於肉製品、麵製品、油脂製品、乳製品、果蔬製品等五大產業,生產了全國1/2的火腿腸、1/3的方便麵、1/4的饅頭、3/5的湯圓、7/10的水餃,雙匯、眾品、三全等品牌叫響全國,成為河南「農」字號的靚麗名片。
「我們要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築牢大糧倉、豐富大廚房、做優大餐桌。」河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說,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真正回應市場和百姓的期盼。
建設美麗鄉村,突顯生態環境優勢
一湖清水倒映著綿延的峰巒,不遠處擺渡划槳的村民驚起了三兩隻水鴨,光山縣潑陂河鎮東嶽寺村正處在湖的岸邊。「憑藉優越的自然資源稟賦,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努力推動東嶽寺村走『文化+旅遊』路線,使之成為信陽市首個美術寫生基地。」潑陂河鎮黨委書記餘效前說。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環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農村才更具吸引力、農業才更具競爭力。」光山縣委書記劉勇介紹,推動鄉村振興,必須守住生態環保紅線,把綠水青山、田園風光變成「聚寶盆」,繪就村美人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畫卷。
近年來,信陽郝堂、孟州莫溝、陝州北營等一大批美麗鄉村依託自然風光,保留傳統元素,引入時尚氣息,發展生態觀光、休閒體驗,把美麗轉化成了生產力、競爭力。同時,堅持農業與旅遊融合,原陽縣、寧陵縣等不少地方依託當地特色種植業,開展「賞花遊」、組織「採摘節」,把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
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也已成為河南很多地方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成功實踐。「我們落實鄉鎮工作『三結合』與落實縣域治理『三起來』銜接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規劃,精準施策,加快構建『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新型市場主體』格局,加大農業投入,引入市場主體,鄉村『顏值』提高了,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生態飯,錢包也鼓了起來。」尉氏縣張市鎮黨委書記楊民強說。
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林則林,河南省深入實施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全要素綜合整治,積極打造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的田園生態系統。並緊盯三年行動計劃的各項目標任務,開展垃圾、汙水、廁所「三治行動」,積極創建「四美鄉村」「五美庭院」。
同時,一些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也在全方位向農村滲透,農村產業鏈條延伸和農業功能不斷拓展,對農產品的供給從單一的糧食向休閒旅遊、農事體驗、農村電商等轉變,一二三產業融合進入快速發展期。數據顯示,2018年底,河南省休閒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1.6萬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實現營業收入440億元,帶動從業人數34.3萬。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日益凸顯,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加速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城鄉正在加速融合。
夯實基層基礎,激發農村改革新活力
行走在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村中道路寬闊整潔,別墅建得錯落有致,學校、醫院、工廠、商業街、酒店應有盡有。「俺在村裡的醫院上班,俺媳婦在村裡幹些雜活,一個月加起來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日子過得真是好啊!」57歲的村民李玉星高興地說,「村裡能有這麼好的發展環境,還多虧我們村有個好書記,有個好帶頭人!」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健看頭羊。李玉星口中的帶頭人正是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在基層,要當好農村帶頭人,要具備三個條件。」正在村裡乾果加工廠指導生產的李連成說,「一是有思路懂政策,會『接天線』;二是私心少,經得起全村人看;三是能幹會幹,還得不分白天黑夜地幹。」
在南陽市臥龍區七裡園鄉達仕營村,正在這裡監督開展黨員民主評議活動的臥龍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建新認為:「要實施黨支部『堡壘工程』,突出政治引領,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把陣地牢牢地掌握在黨的手中,這裡面最核心的就是選優配強帶頭人。」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培育本土人才、吸引在外人才,河南省積極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位,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大展身手,其中,駐馬店通過開展「千名專家幫千村」活動,培育了新型農村實用人才5萬餘人。
在政策推動、鄉情感動、項目帶動下,近年來,河南走出去的「民工潮」正在變成引回來的「創業潮」,實現了由「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應向「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創業效應轉變。目前,全省返鄉創業累計130萬人、帶動就業814萬人,有3875名返鄉創業人員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幹部,成了農村發展的主心骨、基層黨組織的領頭人,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濟源市承留鎮花石村,村黨支部書記周全喜近段時間一直在忙著接待前來村裡遊玩的遊客。自從今年三月底,花石村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辦出來以後,周全喜真正甩開了膀子帶著村民幹了起來。「只有登記賦碼後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金融部門才認可,村裡的集體資產才能到銀行作抵押貸款,才真正能盤活農村資產,增加集體收入。」周全喜高興地說。
如今的花石村依託獨特的山水風景及特色農業產業等旅遊資源,在周全喜的帶領下,村集體經濟發展正式步入了快車道,先後舉辦了「槐花節」「山地自行車比賽」等活動,村集體也賺了個「盆滿缽滿」,花石村村民真正享受到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紅利。
「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目的。」濟源市農牧局農經站站長段德龍介紹,目前,全市統籌做好了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真正推動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當前,正處於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型的河南,農業正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讓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發展轉軌,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的活躍也讓農民從身份化向職業化轉變,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力推進,新時代「三農」新局面正在打造,鄉村振興進行曲也將越奏越好。本報記者張培奇範亞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