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胡宜斌:執著尋找有盈利裂變的賽道 成長股投資是半主觀半客觀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聰明投資者

【券商直播間】  7月17日 10:00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金麒麟分析師):從全球視角看中國資產  7月17日 14:00國盛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熊園:「成功向內求」—宏觀經濟2020中期展望  7月17日 14:00恆泰證券總裁牛壯、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普通投資者如何抓住財富增值的黃金時代  7月17日 16:00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環保行業首席分析師郭鵬(金麒麟分析師):環保產業發展趨勢  【港股直播間】  7月17日15:30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總監、華夏恒生ETF基金經理 徐猛,興業證券全球策略首席分析師 張憶東,分享恆指的未來:「新核心資產」驅動的新時代  英皇證券陳錦興和李曉翀:如何把握新經濟股調整浪的機遇?  【基金直播間】  7月17日14:00國泰基金基金經理徐成(金麒麟分析師)城特斯拉再創新高,新能源汽車下半年怎麼看?  7月17日15:15華夏基金股票投資部高級副總裁周克平:科技領域有哪些隱秘的角落  7月17日15:30《基金投資說明書》作者馬碩:千挑萬選 別讓賺的錢虧回去  7月17日18:30星石投資:二季度經濟數據出爐,市場還能HIGH多久?  7月17日19:00溫莎資本總經理&投資總監林志宗:現在市場處於牛市什麼階段?未來的配置方向在哪裡?  7月17日20:00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院長劉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副院長張崢,中聯基金合伙人周芊,分享REITs市場的中國道路

原標題:TOP50 | 華安胡宜斌:執著尋找有盈利裂變的賽道,成長股投資是半主觀半客觀,雙擊和雙殺往往也是伴生的

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如果你要抵達另一個地方,你必須以雙倍於現在的速度奔跑。

——《愛麗絲漫遊仙境》

想把這句話送給華安基金的胡宜斌,因為「與時間賽跑」這一句,是聰投在和他對話時,聽他講得最多的一句話。

胡宜斌始終在考慮的,是怎麼樣進一步迭代理論方法、拓展能力圈,領先於市場完善自己的投資框架。

在近3個小時的深訪中,聰明投資者力求準確還原胡宜斌的投資框架和方法論,他究竟是靠什麼能從市場持續地掙錢,他的長處和短處各在哪。

先簡單總結一下訪後的直觀感受:

1,胡宜斌是一名謙虛的、愛學的基金經理。雖然他的業績放在那,也完全可以自傲。在2015年股市高點,接手管理華安媒體網際網路,截至7月7日,在4年多的時間裡,獲取了120.63%的總回報,年化收益高達18%。不論是相比滬深300還是比較基準,都有著非常顯著的超額收益。

特別是,在2018年成長股熊市中取得了難得的正收益。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0年7月16日

而且,這個業績是在媒體網際網路基金近幾年規模上百億的背景下取得的,他一個人的管理約200多億,可能就佔了公司主動權益資產的近1/3。

一位謙虛的人不會固步自封,往往也是願意承認不足,試圖持續進化,這也讓人對基金經理提高自己短板,拓展能力圈充滿了信心。

2、胡宜斌的投資框架非常清晰,投資者對他的投資結果能有一個穩定的預期。

胡宜斌的方法是,從中觀出發,持續尋找有盈利裂變的賽道進行配置。

所謂盈利裂變,他的定義是,希望它在1-2年內出現非完全周期性的一個裂變。完全沒有周期特性,也是不現實的,胡宜斌要求的是,行業處於螺旋上升式的周期。

他自己也已經形成了一套經過市場驗證、有效的估值模型,去測算成長機會的內在價值,尋找最佳風險收益比的賽道。

這是種類似期權定價的估值模型,考慮了折現、實現概率、兌現盈利之後的上漲空間,以及如果沒有兌現的下跌空間,這些變量都會放進去。

不過,雖然胡宜斌從中觀出發,布局賽道,但他也不是撒胡椒麵,持倉集中度其實很高,集中度最高的時候,是在2018年,前十大差不多70%。

在這背後,也是有他一套完整的選股標準和理念。

而對於成長股投資既要追求阿爾法收益,又要儘量控制淨值波動,這個史上難題,胡宜斌也給出了自己的方案:找準行業的底線和中長期的價值中樞。

後期胡宜斌將持續擴圍自己能力圈,覆蓋掌握更多細分行業賽道,提升抓取個股阿爾法的能力,這是接下來在大規模條件下,能夠獲取進一步提升回報的關鍵。

在6月下旬的這次面對面交流中,胡宜斌結合自己歷史上的各種投資操作,詳細拆解了自己的投資思路。此外,他也對一些行業接下來的走勢做出了判斷。

比如對於處在高估值位置的科技和醫藥,胡宜斌認為雖然不一定有調整,但可能也難以以現在這種速度的進一步上漲;還有關於下半年市場演化趨勢、國際格局對於資本市場的影響,胡宜斌都做出了詳細分析。

事後,我們足足整理了有3萬多字的文章,精簡成了目前1萬多字的精華,全是乾貨,來自這位優秀投資人的真誠分享。

先來看聰明投資者提煉的胡宜斌投資方法論以及行業觀點:

「我自己個人是中觀為主的投資思路,我更擅長的是去尋找中觀有盈利裂變的這些賽道和細分行業。」

「成長股本身它跟消費股相比,估值體系和盈利的分歧都比較大,同時它面對的交易結構又特別的差,不像價值股,它所面對的都是一些成熟的交易對手,成長股的交易對手對噪音的敏感性就很強,所以這種情況下,可能短期股價的波動確實會比較大。

那麼我能做一件什麼事情?我在配這些行業的時候,找準它的底線,我們既然不能去應對它短期噪音的敏感性,那麼只能去找更長期的一些錨,去找它的價值中樞。」

「我認為所有成長股都是有周期性,它沒有基本面周期,也有估值周期。」

「如果規模變大,對我構成的最大挑戰就是,這個體系的流動性承載有限,中觀盈利有裂變的賽道,可能未來對你規模的承載能力是不夠的,沒有那麼多行業有盈利裂變,這種情況下就逼迫你要去在行業裡面選擇出更多的阿爾法的公司。」

「扛的本質是什麼?他不是讓你去固執、去偏執,更多的是讓你反思你自己的模型還對不對?實際上最後你的痛苦,你的壓力要落實到你最後的定量指標上。

你去調研,去尋找高頻數據的支撐、去調整你的估值模型,到底有哪些地方不符合這個市場。如果你反覆推敲底部的東西,怎麼樣都應該能扛的話,那就扛了,這個時候扛著也能睡著覺。」

「認錯的標準是它一直不表現,然後衝擊你的業績,當業績壓力來的時候,要把壓力化作調整估值模型的動力,去反覆審視模型是不是錯的。你認錯一定要有客觀依據,如果死活都沒有客觀依據,那我們再熬嘛。」

「5G應用,其實我們再往後想一步,下半年5G手機滲透率達到一定高度之後,一定要解決5G手機買來幹嘛用的問題,實際上是5G手機用途的問題,5G手機用途它要能承載這麼大的帶寬,他一定是要有一些富媒體、新的業態出現。」

「好萊塢為什麼能穿越100多年?他們的下遊是哪個平臺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東西做成工業化,做完工業化以後,永遠卡住頭部最優秀的內容製作能力,越往後面通信迭代之後,他對內容的要求越來越高的,他的導向是越來越去中心化的。

所以平臺的風險是越來越大的,而內容製作公司的風險是越來越小的。」

曾任職軟體公司產品經理

從計算機研究員到覆蓋整個新興產業

聰明投資者:畢業以後,是到一個軟體公司,同花順,這個過程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

胡宜斌:對,畢業以後到軟體公司。

我碩士畢業於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整個職業生涯規劃當中,也沒有說一定要沿著哪條路徑走。

從我自身職業生涯的角度來講,金融本身就是個跨界行業,肯定要有一些行業基礎的知識儲備,其實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

華安在選擇投資經理的時候,是有一些剛性要求的,比如說要是產業背景出身,尤其是從事成長股這方面的投資。可以看到以TMT為主攻方向的基金經理,基本上都是有產業背景出身的。

聰明投資者:在同花順工作了幾年?

胡宜斌:應該是一年多的時間,一開始是產品經理,後面是負責一個社交網絡的項目,然後就離開了。

聰明投資者:後來去券商,是有一個什麼樣的契機嗎?

胡宜斌:我從學歷上來講是偏金融的,所以還是要找一個金融跟IT的結合點。

選擇去券商,其實薪水是下降的,但可能看到這個行業更適合自己,還是回到自己擅長的東西去,相對更能發揮,就去了證券公司,做行業研究。

聰明投資者:你當時主要覆蓋的是哪一塊?

胡宜斌:計算機。在長江證券看的是計算機,在長江證券經歷了兩屆不完整的新財富,那兩年很幸運,團隊表現還不錯,第二年的時候,整個團隊是拿新財富第一的,所以那個時候就有機會去買方,然後去了上投摩根。

上投摩根的第一年也是看計算機,第二年是整個新興產業組的組長,負責整個TMT行業,再加一些類似於偏戰略新興產業,比如國防軍工、電力設備。

股市高點接手基金

通過調倉和重新進攻實現淨值反彈

聰明投資者:你是2015年到華安基金?

胡宜斌:對,當時涉及到一些合規考試等等因素,實際上從基金經理助理開始到基金經理,那段時間裡面,多多少少都已經開始參與基金的一部分研究和投資管理。

但確實,接手時點上是比較悲慘的,就是最高點,實際上接手媒體網際網路這隻基金的時候,它已經建完倉了。

當時由於市場火爆等原因,基金建倉速度都很快,然後在下跌中就遭遇流動性衝擊,當時我可能更多以基金經理助理身份,親眼目睹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

聰明投資者:2016年年初也有熔斷,是不是也比較痛苦?

胡宜斌:2016年有熔斷,那段時間也比較痛苦,但沒有2015年那麼痛苦。

因為2015年,公司更多的把像媒體網際網路這樣的產品重任交在我們這些基金經理助理的頭上,所以在那個階段裡面,可能壓力會更大一點。

但那個時候想的更多的是,既然已經下跌,流動性危機也已經產生了,那麼怎麼想辦法去把淨值給彌補回去。

好在那個時候規模還不是很大,作為一個網際網路主題基金,當時發行規模也就13個億,後面的調倉,包括後面的重新進攻,一個原因也是得益於當時規模比較小,容易掉頭。

聰明投資者:剛才講到調倉跟重新再配置、再進攻,這個時間點在什麼時候?

胡宜斌:首先媒體網際網路這個產品,在整個股災1.0~2.0,6月份一次流動性危機,9月份一次流動性危機,在兩次危機之後的反彈表現都還是不錯的。

因為當時主要配置的方向就是傳媒,傳媒是2015年下半年表現相對比較出色的行業,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可能還是來源於當時消費升級的基本面確實比較好,整個居民在文教娛樂方面的消費支出,在那一年表現得特別突出,增速表現特別突出。

然後同樣的,資本流入對於整個版權價格在當時有比較大的影響。

當時比較清晰的看到,像IP的價格在當時是出現比較大的泡沫這種跡象,所以那一輪抓住了傳媒的機會,帶領淨值出現了一個反彈,反彈的幅度還是比較可喜的。

然後在2016年的上半年雖然有股災,但是整體上半年還是配了一些跟消費升級緊密相關的文教娛樂相關的行業,其實這些行業在2016年上半年基本表現都還是不錯的。

直到下半年,因為資本市場重組新規帶來的一個影響,可能TMT系統性的機會就慢慢開始凋零了,走出了市場的視野。

投資框架:從中觀出發尋找盈利裂變

聰明投資者:其實從2016下半年一直到2017年,可能對整個成長股都是有壓制的。

胡宜斌:2017年上半年是壓力比較大的,因為我自己個人是中觀為主的投資思路,我更擅長的,是去尋找中觀有盈利裂變的這些賽道和細分行業。

但是2017年說實話,很難有這樣的機會。

尤其是上半年,下半年已經出現了一些高研發費用率的,包括像半導體這樣的行業在下半年已經初露端倪。

但是2016年的年底到2017年上半年,極其痛苦。2017年上半年,第一個是消費電子,出現了幾個公司,有比較亮眼的報表,但在2017年下半年都被證偽了。

其他還有三個在成長股領域的個股性機會,其實最後回頭來看,它也沒有出現盈利裂變,都基本上是靠估值抬升。

所以這種機會其實我也做過反思,可能再給我10次機會,我確實也都抓不住。因為到目前為止,積累的投資框架跟這一類別的投資機會是不相符的。

但是2017年之後可能就好一點,因為現在能看到,年年其實都有盈利裂變的賽道,潛在能夠出現一個裂變的賽道和行業,這種時候中觀投資能發揮一定作用。

聰明投資者:你指的盈利裂變是說出現一個大的拐點?還是說後續有一個爆發性的增長?

胡宜斌:這是自己慢慢磨出來的一個投資框架,可能只適合自己,但是到目前為止,至少在熊市和震蕩市,對淨值的貢獻還湊合。

從中觀出發尋找盈利裂變,中觀的條件是三個:

第一個,我希望它在1-2年內出現非完全周期性的一個裂變。

因為我把成長股更多的看成是螺旋上升式的周期,完全沒有周期是不可能的。成長股它也有它的周期性,它不會上了一個臺階之後,又完全跌落回原來的層面那種,那種可能就是完全周期性的行業。

我需要尋找的是螺旋上升周期當中,剛好臺階是跳增的,也就是所謂的,跟正常盈利增速不同的一個跳增的趨勢。

它不一定在TMT行業,也許在其他行業也會出現,但只要它跳上去之後,不會出現完全周期性回落的,這類行業我都可以去定義它是一個裂變。

然後我對他會有一個時間上的要求,比如它在1-2年內能夠兌現盈利裂變,因為我覺得可能超過兩年以上可能就是主題投資了。

如果盈利裂變是5年以後或者10年以後,這個就不太好做預測了,1-2年內可能更加合適一點。

第二個,我會對所有的細分行業測算一個類期權價值。

到目前為止,我積累30多個細分賽道行業,或者自己能夠覆蓋、有高頻數據跟蹤的,有30多個行業。

因為本質上,我認為成長股並不是完全靠夢想,肯定有定量可以尋找錨,但是要想完全靠客觀的,就像價值型的行業一樣,測算出來這個數據,完全沒有偏差或者偏差很小,這個是很難的。

所以成長股的投資可能是半主觀半客觀的,完全主觀不行,完全客觀也不行。

我自己感覺就是,它可能要去當一個概率事件來測算它的內在價值,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個類期權定價。

類期權定價考慮了折現、概率、兌現盈利之後的上漲收益空間,以及如果沒有兌現的下跌收益空間,都會把這些變量放進去。

打個比方,某些行業在兩年之後,它的盈利能達到一個峰值的水平,我們就按照那個水平來做估值,最簡單的PE估值,我們去找它歷史上同樣盈利周期高點的時候,戴維斯雙擊之後給什麼估值。

如果它歷史上沒有,我們就去找臺股、美股、港股,把A股的折溢價因素放進去,去測它的收益空間、回撤空間,如果盈利不兌現,它會跌多少?本質上是為了測這個東西。

這個東西找出來以後,我覺得相對來說自己心裡有個底,最起碼客觀一點,不是靠主觀投資的。

我對它做個排序,哪些行業它的期權價值最大的,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動態調整,每一個節點上它每個概率值肯定不一樣的。

比如某些行業盈利兌現的概率是上升的,或者股價上漲之後,回撤空間、收益空間就變大了,它的期權價值肯定會發生變化。

所以這些儘可能都做高頻的動態調整。最起碼期權價值或者它的收益空間、性價比,所謂的風險補償要足夠好,然後做排序。

第三個,這個行業最起碼是要深度覆蓋的。

這個行業如果是自己不太了解的行業,打個比方,盈利裂變其實不一定僅僅存在於我們大家以為的,比如TMT、新能源汽車等。

其實過去兩年我也錯過機會,比如免稅行業,它也出現了盈利裂變,但為什麼沒抓住?

本質上,就是我的覆蓋面沒有到這個程度。

所以在第三個條件中,一定要有高頻數據、資源、產業知識背景的積累。

因為我們認為,你既然去跟蹤盈利裂變,就要考慮高頻跟蹤的可能性。

財報是一個低頻指標,當財報出來的時候再去調整你的估值模型,你是非常被動的,尤其是規模比較大以後,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去尋找一些高頻數據。

比如半導體行業、科技行業,它一定有價格指標、產能指標,比如傳媒行業,它會有網際網路數據的指標,會有票房等等一些高頻指標來佐證。

我們通過這些高頻數據去跟蹤一些行業的變化,可能會比財報更加有效一點,財報更多的是分析這個公司在產業地位當中,它到底能不能符合我們當時投資的需求。

在這三個條件符合以後,按流動性高低進行配置,這個是中觀的一個配置。

聰明投資者:那個股層面呢?

胡宜斌:到個股層面就非常簡單,其實也是三個條件:

第一個,就是交易額大的個股。

為什麼把交易額指標看得那麼重?我認為交易額背後隱藏三個很重要的條件:

1、定價的有效性。既然你是賺盈利裂變的錢,你希望當下定價一定要有效,這個時候交易額越大,定價我認為它有效性越好;

2、止盈止損。因為我這個方法是需要有一定換手,這個產品也可以看作是中觀工具化的一個產品。很有可能,未來從總量配置上來講,投資人可能拿你這個工具做交易,這種時候你每天要做組合再平衡,所以你要去應對各種各樣流動性對你的衝擊,儘可能去投資一些流動性比較好的個股,這個是止盈止損上帶來的一個幫助;

二.我認為交易額代表了它的稀缺性。

因為未來隨著註冊制和資本市場改革慢慢推進,我覺得交易額大的股票會越來越少,所以我認為交易額代表它的行業龍頭地位、市場關注程度,交易額越大的股票,它本身給予的估值溢價未來也會更高。

第二個,對個股做一個性價比的測算,也就是期權價值的測算。

在個股層面上去找誰的收益空間最大,回撤風險最小,當然要符合第一點,具備流動性的前提下。

第三個,做一些基本的排雷。

一些質押、商譽,還有一些比如說看不懂的報表,包括一些負面的東西,這些可能更多的都是在要一票否決的。

行業覆蓋面和選出阿爾法非常強的公司

需要持續增強

聰明投資者:我覺得30多個細分行業其實已經是非常大的廣度了。

胡宜斌:但是這30多個行業可能拆的比較細,可能有些是三級行業,或者有一些是財務指標共性的行業,都把它列為細分行業。

我覺得30多個還是不夠的,至少目前暴露出來的短板還是多的。

聰明投資者:你剛才講短板,一個是醫藥,是以前沒有怎麼去看。

胡宜斌:對,就是覆蓋面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個股選擇上的問題。

如何在中觀選出來之後,能持續找到生命力非常強的公司,所謂的阿爾法非常強的公司,如果一直以來都是賺行業貝塔的錢,會比較吃力。

聰明投資者:另外還有一點,剛才個股選擇上,有一個標準是止盈跟止損,我們理解是不是你測算這個行業的裂變周期,應該能夠到一個多大的市值,或者其他的指標,在接近的時候,就需要做一個止盈的動作?

胡宜斌:這點上我還是比較客觀的,我還是根據個股的排序。

如果這個行業整體測出來,它的性價比還是排在非常靠前的,所謂的類期權價值還是非常靠前的,那麼我應該不需要賣出這個行業。

但是如果這個個股的性價比排序是靠後的,那我可能要調整個股的配置,不是根據公司的市值到了某一個水平。

而是根據,如果有更好性價比的公司出現了,我一定把性價比差的賣掉。

另外一個是止損的角度。

止損的角度,更多的來自於犯錯了,整個模型的建立、期權價值的測算都錯了,那麼有可能是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你在當時測算期權價值的時候,你的收益分布、盈利測算就是錯的。

這種是時候,當你知道你是錯的時候,重新立刻調整模型去做重新排序,如果一調整之後它是不值錢的,那就得賣。

第二種情況,出現了外部環境的變化,比如政策環境的變化,疫情、中國和美國貿易戰這種突發事件、黑天鵝事件的影響。

這個也是立刻得反映到你的模型當中去,然後,重新以模型的角度,再去評估你到底要不要賣這個公司,如果出現了性價比比較低的情況,肯定只能去止損。

3大因素左右持股集中度:

行業覆蓋面、交易和市場情況

聰明投資者:一般來講,類似操作風格基金,它配置的集中度不會很高,但我們看你的集中度還是挺高的,這裡面有什麼考慮嗎?

胡宜斌:有三個因素在左右集中度。

第一個,覆蓋面的情況。

覆蓋面比較窄的時候,在你的視野裡,看到確定性的東西會比較少一點,這種情況你肯定會做的相對比較集中,這也反映出了,整體在成長股上面,還是需要在覆蓋面上做拓寬的。

第二個,你的交易和集中度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說,你能保證流動性足夠充裕,交易可以一定程度上去緩解集中度過高的問題。

比如集中度高了,但在突發事件下,或者說沒有突發事件,你只是錯了,你需要認錯,這種情況下只要它流動性足夠好,你的認錯成本也可以降低,只是增加你的換手率。

實際上,如果它的確定性足夠高、阿爾法足夠高,集中度也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

但是隨著規模的增大,流動性的壓力是越來越大的,所以後期集中度肯定會出現下降的情況。

第三個,當時市場的環境。

當成長股整個模型跑出來,其實也只有1~2個機會的時候,你是無奈的,你只能去配這些東西,還有包括風格契約和合規的限制。

比如媒體網際網路基金,它的風格要求,契約範圍內要配置80%以上跟媒體網際網路相關的持倉,但是它的benchmark又是中證800,這種情況下,你兩邊都去權衡。

聰明投資者:因為我們看,集中度最高的應該是2018年,前十大差不多70%。

胡宜斌:因為三點全部同時發生的。

2018下半年特別慘,宏觀經濟也比較低迷,這種情況下,整個市場有機會的成長股賽道就越來越少了。

因為上半年漲了一輪之後,其實2018年整個成長股估值在那個階段不算便宜的,同時又遭遇了流動性的收縮,集中在某一些板塊的流動性好,但是其他個股流動性非常差的。

同時又有媒體網際網路契約的壓力,所以三個因素共振。

如何控制淨值波動?

在配行業的時候,要找準底線和價值中樞

聰明投資者:你管的幾個基金,相對來講可能集中配置在幾個行業,行業又是一些新興產業,它本身是帶有周期性,有波動,那麼體現在淨值上,波動也難以避免,還是說你會有意識的去平衡?

胡宜斌:我覺得隨著規模的增長,持有人體驗肯定是要考慮的。

但是成長股,說實話,要去控制淨值波動,同時權衡阿爾法收益,也是個史上難題,本質上是因為,成長股大量的交易對手是非機構投資者所帶來的。

因為成長股本身,它跟消費股相比,估值體系和盈利的分歧都比較大,同時它面對的交易結構又特別的差。

不像價值股,它所面對的都是一些成熟的交易對手,成長股的交易對手對噪音的敏感性就很強,所以這種情況下,可能短期股價的波動確實會比較大。

那麼我能做一件什麼事情?

我在配這些行業的時候,找準它的底線,我們既然不能去應對它短期的,比如對於交易對手噪音的敏感性,那麼只能去找更長期的一些錨,去找它的價值中樞。

所以回歸來,還是去找自己的模型,畢竟我建立模型,加入客觀參數的根本依據,就是要去反思教訓,因為完全的信仰投資在成長股是行不通的,肯定要有客觀的東西、要有錨。

這種情況下,你只要找準性價比足夠高的資產,只要你的模型不錯,或者說你的模型錯了,你認錯快,你的回撤中長期應該是能夠控得住的,只要流動性還足夠好的話。

對於短期的波動,比如前年,雖然投資通訊股給了基金很大的正面貢獻,但實際上通信股的過程也是極其坎坷的。

我能記得起,應該是2018年10月的一天,我在調研的時候,那天淨值跌了8個多點,記憶非常深刻。

是因為你在配單一行業的時候,你認準了這個行業,但很多噪音對於股價有巨大影響,那天就是因為川普發了一條推特,把整個市場對通信的期望全部打垮。

但實際上我們測算過,像這種通信公司,甚至它破產清算都跌不到這個價格;

包括在2019年,我們大量去配置電子行業的時候,突然5月份,華為被制裁,5月份整個基金淨值也有不小跌幅。

但是本質上還在堅持自己的一個體系,找性價比高的、盈利確定性高的資產,它的收益風險補償要遠遠大於回撤的這些資產。

我覺得抓住這個是核心,每天保證自己的模型不要錯,盈利預期不錯,這種情況下我認為這可能就是最好的風控。

成長股往往雙擊和雙殺是半生

需要拓寬視野、增強尋找阿爾法的能力

聰明投資者:成長股的估值體系確實有很大的分歧,一方面找一些中長期的錨,另一方面你要實時跟蹤行業的動態,包括你講一些高頻數據等等。

比如高頻數據如果發生一個有利或者不利的變化,對它的估值會有什麼影響?

胡宜斌:一定會產生衝擊,我覺得成長股在A股,它的交易對手、不成熟性就會體現在,它的雙擊和雙殺是伴生的。

雙殺的時候是什麼都比較慘,雙擊的時候什麼都比較好。

可能你在做價值發現的時候,你需要等待的時間非常長,但是市場去發現你的時候,它可能速度很快,用一個月的時間把你所謂的收益空間就漲完了,甚至在後面繼續演繹泡沫化的行情。

這種情況下,它必然會對淨值波動產生很大的影響,但好在,既然面對這樣的一個情況,就是自己做兩件事情:

第一個,把行業的視野放寬,補短板的問題;

第二個,伴隨的規模越來越大,其實流動性對你的約束也越來越高,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配很重的比例,強迫你去配一些看起來阿爾法不那麼強的,貝塔不那麼強的一些賽道行業,這種情況下,可能持有體驗會變得相對比以前好一點。

聰明投資者:有些成長型基金經理後來確實因為規模太大了,他也去配了一些藍籌,但可能不是他擅長的領域,對這個怎麼看?

胡宜斌:首先,我不會去做指數化的配置。

那個是完全打破自己的框架體系,我要保證,我買進去的任何一隻股票都是符合我這個理論體系的,不是為了去填倉位而去買入的。

這種情況下,如果規模變大,對我構成的最大挑戰就是,這個體系的流動性承載有限,你在中觀盈利有裂變的賽道,可能未來對你規模的承載能力是不夠的,沒有那麼多行業有盈利裂變,這種情況下就逼迫你要去在行業裡面選擇出更多的阿爾法的公司。

我覺得這一點有很多同行做得非常好的,在即便行業不行的賽道裡面,他們也能找到有阿爾法的公司,這點從我自己的歷史追溯來看,也是我模型最有可能進步的地方。

模型既然把中觀挑出來了,我為什麼不能夠再進化一步,把這中觀裡面最好的公司挑出來?

因為如果你能挑出有阿爾法的公司,即便這個行業的周期結束之後,這個公司還是能夠繼續成長的。

並不是說行業結束,公司的股價就結束了。這一點有很多可以進化的東西,可以把規模承載能力進一步放大。

第二個,拓寬自己能力的視野範圍。

回頭來看,為什麼沒抓住免稅、醫藥?本質上還是自己的能力圈範圍的問題。

如果未來有朝一日,能夠像現在了解TMT這樣,了解這些行業,我覺得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麼被動了,這個是能力範圍的問題。

第三個,給自己一個時間。假設未來管理的規模並不會縮小,而市場的流動性慢慢走向頭部公司。這種情況下就是給自己一個警鐘,

你得在你規模跟市場流動性不成正比那一天之前,得有積累自己阿爾法的能力,和行業多元化配置的視野,反正就是給自己時間去賽跑。

要跟時間賽跑

在這幾年形成一套阿爾法框架

聰明投資者:怎麼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具體有什麼做法?

胡宜斌:相當於你得把從入行到現在,所有經歷TMT、你對這個行業認知的過程,再來一遍。

因為說實話,雖然我可能偏向於成長投資,但實際上我在整個理論體系到投資上面踐行的過程當中,還是比較保守的。

可以看到有一些持倉中的個股,持有期已經長達2-3年,這可能就是在做一些試探性的配置,我想嘗試一下用阿爾法視角來解釋非行業的因素。

聰明投資者:比如季報披露的恆華科技、浪潮信息,拿的時間相對比較長。

胡宜斌:它其實沒有走出足夠的阿爾法,比如說我們以前一直認為恆華科技能跑贏計算機指數,核心是在於它的業績足夠高增長。

實際上,他兌現了業績高增長,但是他殺了估值,可能你的阿爾法考量就是不對的,你沒有用行業視角、從格局的角度來考量這個公司長大的問題,它的盈利上升,市場更多理解是周期性上升,而不是它的地位上升。

所以在我嘗試時,實踐過程還是比較保守的,不會說,因為我突然之間想到明天我去做阿爾法,我就把整個倉位百分之三四十去切成這類配置。

跟時間賽跑,在規模變大的過程中,你有多少時間可以給自己試,然後必須在這幾年得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阿爾法框架,能夠落實到投資上。

不擔憂裂變機會少

更多在於沒有抓住機會

聰明投資者:剛才講了行業拓展,我們也看到,現在整個背景是經濟在逐步下臺階,那一橫還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出現,在大的背景下,這種能有盈利裂變的賽道,其實是越來越少?

胡宜斌:分兩個層面考慮:

第一個,這肯定是事實,有盈利爆發式增長的賽道,隨著國民經濟總量的增速放緩,它肯定是減少的。

但是,肯定不會完全沒有,如果沒有的話,這就不是一個創新型經濟體了。

從這個角度來講,到目前為止,還並不是很擔憂創新賽道太少、裂變機會太少,至少我覺得從十九大的報告精神當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來,未來5年還是應該有很多這樣的機會。

第二個,我覺得無非就是跟流動性的匹配和規模承載的問題。

目前為止,其實最大的短板,並不來自於這些賽道不夠你抓,而是來自於你根本沒抓住。

比如創新藥、免稅,說明你的視野範圍不夠,並不是說經濟當中沒有東西讓你配,你要能夠把免稅和醫藥抓住,1000億的規模也沒有問題。

所以我覺得當下沒這個問題,但是未來遠期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

就是所有的創新賽道都被市場挖的一乾二淨了,所有都高估值了,然後你配不進去了,流動性極度惡化衰竭。

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還是回到剛才說的,跟時間賽跑,在你走到那一天之前,你必須有自己阿爾法的能力,積累自己足夠多選股上的能力,來對衝行業選擇的瓶頸。

盈利裂變對增速沒有特別高的要求

重點還是看收益空間

聰明投資者:你希望的裂變賽道,你剛才講了,是螺旋上升的,可能進二退一這種,你對速度大概有什麼要求嗎?比如你剛才講必須要有跳增的。

胡宜斌:速度的要求不會很高。

打個比方,如果銀行業有20%的盈利調增,非周性盈利調增,比如因為某些領域的政策性金融普惠,他突然有盈利,不回落,這種我也會認為是裂變。

但歸根結底還是跟估值比,落實到最後,你是測算它的期權價值,期權價值的本質,就是你的收益空間、回撤空間到底有多大,你盈利裂變之後,你的估值什麼水平,到底有沒有收益空間?

如果市場已經都price in,盈利實際上也沒有太大意義了。

聰明投資者:像現在的這些醫藥、傳媒是不是已經price in了?

胡宜斌:我覺得還是跑自己的模型,我相信我的模型,醫藥確實還在補短板階段,不好發表評論。

但最起碼現在跑出來的,就是我目前的整個組合配置,可以看到一季報的持倉、行業配置當中,基本反映了我整個模型跑出來性價比最高的一些行業。

5G應用的本質:一定會有一些富媒體、新的業態出現

文教娛樂的配置性價比可能超過醫療保健行業

聰明投資者:那就以此為例,進一步展開談談你近期的配置思路。

胡宜斌:我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在個股上沒有做特別明顯的挑選。

以剛才三個條件,中觀上為什麼會選到這些行業?其實是兩個出發點來考慮的:

第一個是5G應用。

5G應用其實本質上我們再往後想一步,下半年5G手機滲透率達到一定高度之後,一定要解決5G手機買來幹嘛用的問題,實際上是5G手機用途的問題,5G手機用途它要能承載這麼大的帶寬,他一定是要有一些富媒體、新的業態出現。

比如移動網際網路在顛覆以前網際網路時代的時候,才有了現在,比如說對抗類的遊戲、高清視頻直播、短視頻等等這樣的賽道,它一定是在4G的帶寬下承載出來的。

5G它這麼大的帶寬,一定要有東西去消耗它,實際上我們認為還是富媒體當中。

其中我們想到兩個應用是可能會比較靠前的,

第一個是視頻內容,富媒體肯定跟視頻內容相關,視頻內容未來一定是個趨勢,只不過它是從現有的高清視頻走向超高清,走向立體視頻、互動視頻,甚至替代現在的傳統的文字或者圖片媒體,他可能就慢慢的把整個中心化導向變成了一種去中心導向。

第二個,我覺得就是雲,雲在整個5G應用當中一定是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的。

這兩個我們把它整合在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本質上它的下遊都是一個東西,它的下遊是信息消費。

就是在5G當中,既然帶寬變大了、高速公路變大了、通行信息總量變大了,你的消費總量一定要變大,所以信息消費整個賽道來講,它在未來的整個吞吐量會變得很大,它一定會有一個盈利裂變。

那麼我們抓當中視頻內容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去抓到現在具備視頻內容頭部製作能力的公司,其實內容製作公司的風險是比較小的,因為不拘泥於平臺。

比如,這個視頻內容到底是在電視上放、電影院裡放,還是在網上放,或者未來在頭盔,或者在眼鏡上放,問題不大。

所以,我們要抓能夠永續為用戶提供頭部內容的公司,不管他是哪個渠道和載體。

實際上,好萊塢能夠穿越100多年到現在,本質上也是他在不斷的去適應下遊的渠道和平臺。

所以這個是我們看到有一些傳媒上配置的核心機緣,來自於5G信息消費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富媒體消費和內容消費的賽道。

可能會在未來1~2年內看到很明顯的行業增長或者爆發,A股還是能買到這些比較頭部的公司的。

第二塊,如果不把疫情作為一個核心考量,隨著規模的變大,你的視野範圍要拓寬,你一定要從純科技,向科技+消費這些角度去延伸你的視野範圍。

所以我們去尋找,在消費這麼大的內需盤子裡面,有哪些能夠出現盈利裂變的盤子。

因為我們之前錯過了免稅、醫藥醫療服務這樣的一些賽道,是否還有這樣的賽道?

實際上我們也看到,不管是從統計局公布的,城鎮人口居民支出的分行業佔比當中,增速最快的第一大肯定是醫療保健,這些估值都非常高;

第二,我們發現的還是文教娛樂。

從2013年到現在,複合增長是超過10%的,這個行業當中,如果我們單純把教育剔掉,把文化娛樂這個板塊單獨拉出來,它的增速還要快,它的增速超過醫療保健行業,在這個行業當中又跟傳媒這個行業產生了共振。

這個行業有一部分線下服務業屬性,服務業本身就是國民經濟當中增速比較快的一個部分,當人均GDP過了一個水位線之後,可能消費增速邊際支出比例提升的邊際增量,就來自於為服務買單。

比如說,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電商、物流,包括醫療服務、教育服務、旅遊、主題公園等等,所以這塊也是從整個居民支出的盤子當中,我們去找亮點。

找完亮點之後,我們去看新冠疫情,對這些行業肯定是衝擊最大的,我們要從衝擊最大當中去找勝者為王的邏輯。

因為我相信,行業不會因為新冠疫情就此終止了,這一點我覺得從某些角度,我們投資人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市場很多行業,比如醫療服務、教育,其實市場也沒理新冠疫情,股價都該新高的就新高了。

在看待這些行業的時候,資本市場也非常的成熟,不會因為有一次性的、所謂的損失就不給他估值。

所以這樣來講,還是再去找找市場當中沒有被市場發現的,然後又能代表未來居民可支配邊際增量最大的細分賽道。

這兩個形成了一個共振,所以出現了傳媒板塊配置非常高的比例。

新冠疫情出現時,對組合做了壓力測試

扛的本質是反思模型是否禁得起推敲,不是一味的偏執

聰明投資者:其實像餐飲、航空,有很多代表性公司確實沒跌,還是在往上漲。這個可能不僅僅是投資者都比較理性,是不是還有流動性因素。

胡宜斌:新冠疫情出現的時候,實際上我對組合都做壓力測試的,考慮兩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個,既然這些資產是一個服務業業態的資產,你肯定是按照DCF來估值的,或者股息折現來做估值的,而不是完全的PE估值,這個就會解釋的一個問題就是,新冠疫情對你的永續經營能力的衝擊。

比如航空公司未來因為新冠疫情持續了12個月,然後航空公司就直接倒閉了,顯然DCF的可能性或者持續性是不行的,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它的資產是有風險。

回歸到什麼?回歸到你資產負債表坍塌的可能性是多大?

我們一定是做壓力測試的,如果新冠疫情像1月份那樣,來個6個月、12個月,它對整個資產負債表的衝擊究竟是多大,這個是我覺得第一點,是配置的第一個要求。

第二個,你如果能活下來,這個行業是不是還是那個賽道,能不能體現出勝者為王的邏輯,去產能夠不夠充分。

有些行業有兩個因素:

第一個,這個行業可能以後被顛覆掉了。

比如線下很多零售業態的東西,它會被顛覆掉,它不完全是個服務業態,他可能完全被電商給顛覆了;

第二個,行業到達一種非常快的、不會去產能的階段,比如政策性的紅利,或者行業本身的roe還非常高。

這種行業可能因為新冠疫情大家都熬著,不會有去產能,比較典型的,我們可能會在未來看到,有一些醫療服務當中,它的ROE太高了,不會有去產能,所以沒有勝者為王的邏輯。

所以結合這兩者我們去尋找,你能夠活下來,行業本身就比較慘,再慘就沒有了,行業又不會沒有,它不會被顛覆掉。

從這幾個當中找交集,然後再去測它的收益空間、回撤空間,最後撞到的比較多的是傳媒行業。

聰明投資者:但是不是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說,確實你的判斷都準確,邏輯也都正確,但是可能短期內一直沒有反應,比如說你能夠扛多久,3個月沒漲,6個月沒漲?

胡宜斌:扛是一件確實是比較痛苦的事情。

到現在為止,扛的負擔還不比2018、2019年難受。

第二,扛的本質是什麼?

他不是讓你去固執、去偏執,更多的是讓你反思你自己的模型還對不對?實際上最後的痛苦,你的壓力要落實到你最後的定量指標上。

你去調研,去尋找高頻數據的支撐、去調整你的估值模型到底有哪些地方不符合這個市場。如果你反覆的推敲底部的東西怎麼樣都應該能扛的話,那就扛了,這個時候扛著也能睡著覺。

本質上我是找一種估值方式

不管什麼指標

重點在於能解釋清楚未來的收益空間和市值的錨

聰明投資者:剛才提到峰值利潤這個概念,是周期的峰值,比如說後年如果達到一個峰值,那是不是越接近於峰值,估值就不應該那麼高了?

胡宜斌:理論上來講是越來越窄了。

但是A股很神奇,A股有時是反的,它會在行業周期低點的時候給低估值,但在行業周期景氣度旺盛的時候再給一個很高的估值,這種情況跟美股是相反的。

所以我覺得這是好也是壞。

好處就在於你能買到更便宜的資產,在周期低點的時候你能享受戴維斯雙擊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壞處就在於你可能會賣早了。

所以本質上我就是找一種估值方式,無論是PE,還是PB,還是DCF,還是其他所有可折現的估值方式,凡是能解釋清楚它未來的收益空間,它當時市值的錨應該在哪裡,那應該都是可以的。

汽車從耐用消費品變成了消費電子化的產品

對於價格不受損的東西,一旦發現價格會受損,就得立刻認錯

聰明投資者: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這些行業,我們也看到你也投過一些周期性的品種,這種也是根據排序來的嗎?

胡宜斌:也是根據排序來的,包括去年投鋰鈷,本質上是投新能源汽車這個賽道。

我們從這一關當中去找,在找新能源汽車賽道的時候,我們發現新能源汽車其實是把汽車行業消費電子化了。

比如說特斯拉這樣的公司,它本質上是把產品的周期變短了,把產品的生命周期也變短了,但是它把成本不斷地往下砍。

你在用一個很酷的東西,但是它的一次性成本比較低,後續成本會非常高,就是這麼一個東西。

你的更換頻率會更高,因為他整天搞升級,你過三年後會發現雖然是十幾萬的一輛電動車,但是這個電動車比現在的電動車確實進步不少,那更酷了,你就有動力再去花一點邊際成本把它以舊換新。

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汽車從耐用消費品變成了一個消費電子化的產品。

它對產業鏈的影響就是,它在量上肯定是很漂亮的,增量會很猛,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大眾,它們銷量都是不錯的,但問題是你怎麼樣不被它砍價格。

因為你投的不是車企,投的畢竟是它的產業鏈,它要降成本,肯定得看產業鏈的成本。

我們想到只有兩個產業鏈不會被砍價:

第一個是技術壁壘非常高,高到幾乎壟斷的。

比如說晶片行業,比如說熱管理賽道,是不太容易被砍價的。因為競爭格局決定的了,而它的安全性要求很高,生命周期很長,那這種賽道應該能享受到量的上升。

第二種是整個行業的ROE或者行業的價格已經跌得太慘了,大家都不掙錢了。

標誌性事件就是有大幅的產能退出,這種行業裡面也沒辦法看價格。

所以我們關注到了上遊,無論是鋰還是鈷,在現在的價格上面你要再往下砍價格也不太合適了。

因為我們看到去年投鈷的第一大礦廠都關停了,你再往下砍價格也太不合適了,就沒有人給你供貨了。

但是我們後面也看到它可以通過無鈷來替代,通過技術升級把你幹掉,我可以不砍價格,但是把你用少了,那也可以對這個行業造成一定影響,這種時候就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模型了。

但出發點就是,你要去尋找,盈利裂變當中能跟著量往上走,但價格不受損的東西,一旦發現它會受損,就得立刻認錯。

對流動性的要求很高

得給自己認錯的機會

聰明投資者:根據你的模型,哪一些參數是最關鍵的信息?

胡宜斌:最後還是要落實到收益空間,回撤空間上。

一般的行業,如果我們想了解這個行業現在處在一個什麼階段。

比如去產能,因為我認為所有成長股都是有周期性,它沒有基本面周期,也有估值周期。

哪怕我們認為,像傳媒這種可選消費屬性很強的行業,它的周期都那麼強,還有遊戲。

我們一定能從上市公司的調研中,感受到這個行業現在處於周期的什麼位置,是供給出清還是供給在擴張,是ROE在上升,還是大家特別痛苦地在打價格戰,這個是第一點,了解行業情況。

這個公司到底能不能在未來的行業賽道增長中,它的份額或者它的地位能夠有所提升。它不能在黎明前倒下去,這一點是我覺得一定要得到答案的,然後還要有自己的判斷。

第三,為了給自己定量的東西做基礎。

比如你的資產、你的報表上有一些疑問的東西一定要通過調研來解決。

聰明投資者:你剛才講所有的成長股都是有周期的,落實到你具體的操作上,是不是也會有很多原來你賣出的,過了這個周期你再把它買回來的情況?

胡宜斌:有,這種情況也有,歸根結底還是在調整自己的模型。

打個比方,就剛才舉例的這個視頻平臺公司,如果它在5G一開始的時候,就表現出來根本沒有搶到份額,凋零了,就像現在的***一樣不行了,資產負債表坍塌了,這種情況下肯定把它賣了。

但是如果突然之間,有公司入股它了,同時它也有很強的能力把資產坍塌的問題解決了,市場份額擴張了,地位能夠保持了,這種情況下肯定要得把它買回來。

所以更多的是對變化的應對,而不是一舉判斷未來幾年的趨勢,我覺得這個太難了。

所以我就說,選股時對流動性的要求很高,得給自己有認錯的機會。

市場結構變化會持續

聰明投資者:對於整個市場的估值分化,有沒有什麼看法?

胡宜斌:我現在對節奏的變化持有兩個觀點。

第一個我覺得龍頭公司和非龍頭公司的分化會長期持續,這個是肯定的。

因為以前A股所謂的雞犬升天,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是一個機構投資者佔比太低的市場,但是隨著我們成熟的資本市場慢慢地推進,包括註冊制的推進,去偽存真會變得更加重要。

所以,我覺得龍頭公司和非龍頭公司的分化表現劇烈程度是不太可逆的,甚至我認為如果在未來你能證明自己是龍頭,那麼你可能會更多的享受到戴維斯雙擊的收益。

第二個是行業之間的估值分化。

雖然我對風格的預判能力不強,但是我感受到一點,如果這個行業是相對被低估的,比如說醫藥和科技板塊估值特別貴,在這種情況下看起來好像有一些行業估值太低了,比如說周期類的,大金融類的,太低了。

如果醫藥要出現系統性風險,它一定是雙殺,它不會是單純的只殺估值、不殺基本面,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所以我覺得投資過程整體來講,在這樣的市場裡面相對還是比較簡單的,你只要抓住盈利變化的錨就可以了。

只要你有盈利變化是正向的,你可能就很大概率的享受戴維斯雙擊,如果盈利有邊界向下的話,可能就是雙殺的風險。

疫情與中國和美國關係是下半年的最大變量

聰明投資者:如果我們從下半年來看,主要的風險點會在哪裡?

胡宜斌:我覺得是兩個:

第一個基本面跟上半年肯定會有很多變化的地方。

因為上半年是有疫情的影響,也有中國和美國關係的影響,下半年這兩個影響都會成為最大變量。

無論疫情變壞還是變好,對於整體行業基本面的影響肯定都回不到一季度那個狀態。

比如說一季度我們看到炒口罩也好,炒第一次疫情相關受益的這些食品飲料也好,我覺得這些很難了。這個是基本面的一個影響。

第二個就是流動性的影響。

因為歸根結底,無論是中國和美國貿易戰還是疫情,無論怎麼變化,都應該回不到所謂的一季度極度悲觀、大水漫灌的階段。

所以流動性的憧憬應該沒有上半年這麼好。

回過頭來,我覺得挑戰還是在於對盈利的判斷上,我們不擔心殺估值,就擔心雙殺,就是買的行業千萬不能發生雙殺。

單純殺估值,流動性退潮殺估值的問題不大,但是2015年給我最大的教訓是雙殺。

所以追熱點的潛在邊際的影響是,假設你手上持有一個股票漲幅已經非常大了,對於基本面考量的要求其實更高了。

成長股投資的宿命就是不斷的進化

聰明投資者:你平時在不斷拓寬自己的能力圈,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步驟?或者說會主要學哪些新的內容?

胡宜斌:我覺得一步步的來吧。

第一個是要學新的行業的知識。

第二步是學市場跟行業認知之間的關係。看什麼時候會覺得市場與他認知的這個行業共鳴點到了。

因為我們組長一直講,要去把握基本面和市場關係的共振,我覺得這個很重要,這個是屬於第二個我要去學的東西,畢竟我是做投資的,不是做產業經營的。

然後第三個就是要去學這個行業當中,這些公司本身的地位、質地、它的壁壘、護城河、它的潛在影響。

就未來長期發展當中,它到底是凋零還是往上走的,最後你才能夠自信地反映到股價上面,看不同的公司是什麼樣的分化。

我覺得分4步,一步步來吧。就對於像港股,還有我自己不太熟悉的行業,現在普遍停留在第一階段。

「謙虛」、「有目標」

聰明投資者:你覺得作為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可能要具備哪些基本素養?最重要的是哪三個?

胡宜斌:我覺得需要具備素養太多了,就像現在的這些明星基金經理一樣,他們既能夠調整好投資收益和持有人持有體驗的關係,也能調整好自己的生涯心態跟長期投資業績回報的關係。

然後也能調整好公司給你的KPI、跟自己訂立的未來小目標,這也許是投資業績,也許是自己學能力圈範圍擴張的關係。

所以從目前來看,我覺得剛剛提到的這些選手其實都做得挺好的,因為你也能看到他們在投資範圍的擴張都比較成功,我覺得在這一點上需要我慢慢學。

聰明投資者: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自己,你會用到哪三個詞?

胡宜斌:第一個肯定是在於擴張自己能力圈的狀態。

第二個我覺得一定是要有謙虛的心態,對於市場的謙虛,對於市場的敬畏。

然後對於自己能力不足的敬畏,還有對於所有行業同行的這種敬畏和謙虛。

自己在反思過去業績的時候,即便有好的,肯定也有沒做到的地方,也許好是因為運氣。

最後一點是要有目標,要有清晰的目標。

就是哪個階段一定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確實公募這行業,至少所有的成長股選手都一定不是混日子的。

我相信所有成長股選手都沒有時間來混日子,都是在跟時間賽跑。

成長股的機會,可能未來像我們這種smart β的機會會越來越少,在smart β越來越少的同時,你要有其他的能力,其他的配置去頂上。

所以要給自己定階段性的目標,哪個階段一定要完成什麼樣的使命或者什麼樣的進步。

如果每年去看前一年的投資都會覺得很幼稚

能夠有這樣的認知,就是進步了

聰明投資者:你管理基金也有4年多了,跟3年前的自己相比,最大的進步是什麼?

胡宜斌:如果我們每一年去看前一年的投資都會覺得很幼稚。我覺得能夠有這樣的認知,那我覺得我就是進步了。

如果哪一年我看自己之前的持倉比現在還好,那我覺得今年就屬於不合格。

所以我現在回過頭去看,之前的持倉、肯定越早的投資越會覺得幼稚,就是這樣的一種心態。

聰明投資者:你希望自己10年後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基金經理?

胡宜斌:10年很長。

如果是5年的話,我希望能夠在5年裡面拓寬一些方面,至少能抓住像之前免稅這種機會,該抓住的要抓住,5年之後不能犯這種錯誤。

然後第二個就是,如果沒買到這個行業裡面漲幅前三的公司,這點我覺得也是不應該的,至少5年之後不能犯這樣的錯誤。

聰明投資者:這個是因為你當初在做個股排序的時候,他們就排在後面嗎?

胡宜斌:對,因為一些龍頭公司實際上起步的時候估值就不會便宜。

這種不便宜的估值,就會導致你在不理解它為什麼會出現估值溢價的時候,你的排序就會靠後,因為它的收益空間小,它的ROE水平,淨利率水平一開始就比較高。

但是這個時候,本質上,還是你對這個公司不夠了解,你對這個行業的生存壁壘、行業地位的延續並不了解。

相關焦點

  • 10大基金投資總監看A股:2019年投資核心是尋找「希望之花」
    春節長假就要結束,豬年股市明天就要開始交易了,新的一年經濟會將會有怎樣表現,豬年股市財運如何?我們特地邀請五位實力公募基金投資總監和五大私募投資總監為大家指點迷津。2019年投資核心是尋找「希望之花」廣發基金副總經理朱平投資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如果不快樂,那就說明做錯了。
  • 績優股是什麼意思 和成長股有什麼區別?
    在股票市場中,成長股和績優股都是發行上市的股票額,而且具有普通股的特質。這兩類股票都具有中長線投資價值,但兩者的定義以及衡量標準都有所不同。那麼,績優股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相關的信息吧。
  • 易方達副總裁張清華:2021最好的賽道是消費、科技和化工
    在過去,有錢了,就買房,但近幾年,這個趨勢變了,房住不炒,國內的投資渠道非常有限,大家手裡的錢都拿來買基金了。而這個財富結構的轉移,不是短期的維度,是能影響未來的5-10年。所以,我們相對比較看好整個資本市場的走勢。也許未來,相對不會有過去這麼高的收益了,但它依然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
  • 「大佬」投資了哪些賽道?9月投融市場全解析
    在今年新經濟公司上市的風潮中,伴隨獨角獸一同成長起來的「推手」華興資本迎勢而上,根據招股書,目前,華興資本有投資銀行、投資管理和華菁證券三塊主要業務方向,投資銀行業務佔70%以上營收。 另外,風波不斷的樂視在本月又迎來了新變動,從樂視易主到孫宏斌「妖股」言論,樂視與融創的恩怨便難以釐清。
  • 三大周期共振+金牛基金經理掛帥 華安中證電子50ETF正在發行
    資金層面,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一期布局了半導體全產業鏈,重點投資資本密集型的晶片製造領域。二期基金註冊資本2041億元,預計可撬動的社會資金規模可達6000億元以上,將重點投向晶片製造及設備材料、晶片設計、封裝測試等產業鏈環節,助力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5G、晶片領銜 細分賽道百花齊放  以5G為主導的消費電子是電子行業的主要細分領域之一。
  • 中信證券2021產業策略:配置消費產業好賽道好公司 醫療投資迎來...
    同時白酒、化妝品、醫美、運動、電商、旅遊零售、在線教育等憑藉賽道優勢、格局優化或價格向上周期將體現增長穩健性,建議保持配置。對於超市、部分休閒食品因受益疫情高基數短期將有數據回落,建議迴避短期下行趨勢;另外可關注啤酒高端化、種植產業鏈價格向上周期等子行業機會。優選好賽道、好公司持續配置。
  • 華安喜迎新年「第一籤」
    據了解,大地土樓農業旅遊開發項目位於仙都鎮大地村,由華安雲漫花谷文化旅遊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總投資2億元,主要開發建設現代農業種植景區、遊客中心、文創產品、花田民宿、商業配套洞穴酒店
  • 「小藍杯」瑞幸咖啡:爆款背後都有成熟的裂變增長方法論
    (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資回報率)。 我動員身邊的新零售從業者和觀察者一起來研究 luckin coffee 現象,琢磨這家「神奇」的咖啡店,咖啡壺裡到底賣的是什麼咖啡豆?
  • 開門紅丨華安喜迎新年「第一籤」
    籤約儀式上,副縣長宋秋明與華安雲漫花谷文化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唐炳坤進行項目籤約。 據了解,大地土樓農業旅遊開發項目位於仙都鎮大地村,由華安雲漫花谷文化旅遊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總投資2億元,主要開發建設現代農業種植景區、遊客中心、文創產品、花田民宿、商業配套洞穴酒店
  • 華安添利將於1月27日起發行
    中證網訊(記者 徐金忠)日前,華安基金公告,華安添利6個月持有期債券型基金(代碼:A類010619;C類010620)將於1月27日起正式發行,該基金將由「固收+雙子星」周益鳴與陸奔再度攜手管理,以期成為低利率時代低風險投資新選擇。  擁有12年金融、基金行業從業經驗的周益鳴,現為華安基金固收團隊核心骨幹成員。
  • 搶灘新基建投資核心賽道:聯想重塑中國5G工廠標杆
    近日,在21世紀經濟報導主辦的「2020中國智造業年會」上,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董凱在發布《2020中國新基建產業賽道與投資價值研究白皮書》時,將「5G+工業網際網路」列為當前五大核心賽道之首。武漢工廠大門而作為5G技術在工業製造領域的「集大成者」,5G數字工廠的發展也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 華安證券轉讓牌照投射業務偏科萎縮 半年三遭監管處罰
    華安證券6項主營業務中,只有證券經紀業務和信用交易業務收入過億,投資銀行業務和證券自營業務的利潤均為負數,經營上「偏科明顯」。業內人士表示,華安證券嘗試轉讓該牌照,也反映出公司在投顧業務上的萎縮。  從去年12月上市以來,華安證券的業績並不理想。
  • 「固收+」開年全新力作 華安添利6個月值得期待
    其中,老牌金牛基金公司華安基金將於1月27日推出旗下「固收+」開年新作——華安添利6個月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代碼:A類010619;C類010620),該產品將在「股2+債8」的大類資產配置策略基礎上,輔以6個月持有期模式,助力投資者在結構性行情下獲取收益。成立於1998年的華安基金,是公募行業的「老五家」之一。
  • 美食賽道新年有哪些新機遇?中歐基金解碼餐飲行業投資機會
    在跨年行情超預期上演的當下,中歐基金攜手建設銀行推出的「雙星迎牛,『享』得『益』彰」系列直播,邀請中歐基金 基金經理郭睿和招商證券食品飲料首席分析師楊勇勝來到新浪直播間,以「美食賽道的新機遇」為主題,探討了餐飲行業,特別是速凍食品領域的投資機會和未來發展趨勢。中歐基金郭睿認為,優質的消費品企業往往能夠解決消費者的痛點。
  • 華安基金出來走兩步:業績不佳 佣金那麼高怎對得起基民?
    或者說,如果高佣金有高回報,甚至說是拿消費行業來講,費用高那是服務好,事實果真如此嗎?對華安基金來講,顯然並非如此。參照公募基金半年報數據,今年上半年在淨值類產品中,有3329隻公募基金產品報告了交易佣金數據,整體產生交易佣金40.5億元。單只基金佣金超過500萬元的有199隻,佣金超過1000萬元的有46隻,交易佣金超過2000萬元的只有3隻基金。
  • 看起來相貌平平,其實能力素質高人一等,天生就是成長股的3星座
    與人相處的情況下,我們要應對各式各樣的人,有時會發覺,一些人看起來一般,但真正能力素質很強,歸屬於成長股,在平時用不張揚來隱藏自己,要是給他一個時光,或是在某一個場所,便會綻開出光輝,在十二個星座中,這3個星座,看起來相貌平平,其實能力素質高人一等,與生俱來成長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