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農村,不僅有淳樸的民風,優美的環境,更有許多有意思的對話,閒暇之餘,大家三五成群的聚攏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的,不管是說話者還是旁聽者,都會陶醉在其中,而民間聊天之所以這麼有魅力,關鍵在於人們能熟練地運用到俗語,比如人們在討論到物品的價值和好壞時,就常感慨到「俗話說,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一分價錢,一分貨」簡潔明了的說到了要害之處。再比如說,看不慣某人整天在無所事事,不務正業時就會說「吃人販溜狗腿」。等等,總之,在農村每天都能聽到簡單通俗,卻蘊含著人生的哲理的俗語,讓你不得不佩服勞動人民的智慧!
這不,前段時間和村裡幾位八旬老人閒聊時,就聽到了兩則特別耐人尋味的俗語俗語「寧趕一山不曬根,不挪一寸莫吞陽」何意?有道理嗎?
起初筆者對這句俗語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後來在老人的細細講解後才得知,原來這句俗語說的是關於房屋的建造。
在民間一般都是自建房,因此房子對農民來說不僅是個遮風擋雨,冬暖夏涼的居住場所,更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因此在建造時大家都十分嚴肅地對待,比如在選址時會找環境好的地方,在起土時,要挑選好所謂的「良辰吉日」,房子在布局時,講究視野開闊,採光通風,等等。
而「寧趕一山」其實說的就是,地址選好在建造房屋時,出現布局不合理等的一些情況導致房子需要挪動時,儘量把房子往前伸,雖說房子往前伸,對於自己來說不好停車稍微有點不方便,但是不至於得罪後面的鄰家。而「不曬根」則說的是,之前民間蓋的房都是土木結構的,這種房子最擔心雨淋,因此房簷周圍的一排木頭,一定不要暴露在外整天日曬雨淋的,要不讓用不了幾年,房子就會出現「水滴牆」的情況,會對房子造成損害。
「不挪一寸「就好理解了,其實說的也是,房屋需要變動時,不要向後挪,哪怕是一寸,因為這樣一來導致鄰居門前的路變窄不說,最關鍵的是一旦下了大水,雨水會順著瓦片流進後面鄰居的家裡面,在農村特別忌諱這,一旦出現這樣情況,避免不了和鄰居產生糾紛。因此說「不挪一寸」。
頭,而根部是比較粗的那一頭。細觀農村建築,你會發現有些木頭常年在建築裡面,有些則常年暴露在外面。「目不曬根」中的「目」指的就是太陽,也就是說,農村人建房時,一定要把木料的根部放到室內去。
雖然室內不見陽光,但是由於木頭根部很粗壯,不容易被水給腐蝕掉,從而保證了建築的安全性。而細部則可以放到外,就算是風吹雨淋,日頭一曬,很快就容易幹了。那麼「口不吞陽」是什麼意思呢?
「莫吞陽」則說的是,房屋立面檁條和椽子安放,老一輩都知道,過去農村的老房子都是榫卯結構,而這裡面充滿了許多的智慧裡。分別有有明柱、暗柱之分,暗柱砌在牆裡,明柱則用在牆外,這裡不能搞混,不然的話對房子的壽命有影響。同時柱子大頭在下利於防腐,困下面潮溼上面乾燥。
其實在筆者看來「寧趕一山不曬根,不挪一寸莫吞陽」放到現在仍有一些道理,你說呢?不妨把你想說的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