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兒童營養師王斌 兒童營養師王斌
王 斌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國家高級營養講師
擅長將醫學與現代營養知識結合,專注母嬰營養健康領域。手把手教你如何科學養育孩子!
寶寶6-7個月左右陸續開始長牙了,
爸媽們知道嗎?
寶寶出牙的數量也和
寶寶輔食添加的步驟密切相關哦。
因此,建議爸媽們在給寶寶添加輔食的時候
需要綜合參考寶寶的月齡和寶寶的長牙顆數。
具體怎麼操作呢?
今天斌姐來手把手教你
▲圖片來自育兒互助營養與輔食群:蟹蟹媽媽
寶寶的長牙規律有跡可循
雖然每個寶寶的乳牙發育時間不會完全相同,但是總體來說,20顆乳牙的萌發順序還是有跡可循的(以下出牙順序僅供參考)。
1歲以下
6-7個月時陸續長出:
1、下顎第一門齒(共2顆)
位於下排牙床的最中間兩顆
2、上顎第一門齒(共2顆)
位於上排牙床的最中間兩顆
7-8個月時陸續長出:
1、上顎第二門齒(共2顆)
位於上排牙床第一門齒的兩側門齒
2、下顎第二門齒(共2顆)
位於下排牙床第一門齒的兩側門齒
1-2歲
12-15個月時陸續長出:
第一臼齒(共4顆)
位於牙床稍後方的部位
18-20個月時陸續長出:
犬齒(共4顆)
位於第二門齒的兩側
2-3歲
24-36個月時陸續長出:
第二臼齒(共4顆)
位於第一臼齒的後方
▲ 圖片來源於網絡
溫馨提示:
這個順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寶寶體質不一樣,牙齒萌出時間的早晚也有很大的差異。
另外,牙齒萌出時間有遺傳性,如果爸爸媽媽小時候長牙比較晚,那寶寶可能長得也比較晚,但只要是一周歲以前開始出牙都是正常的。
如果,寶寶已經超過了1周歲,還未長出第一顆乳牙,稱乳牙晚萌,建議及時諮詢醫生。寶寶超過3歲牙尚未全部萌出也需要諮詢醫生,排除「無牙畸形」等疾病。
▲圖片來自育兒互助營養與輔食群:妞妞媽媽
為什麼要根據牙齒發育情況來添加輔食?
經常有家長問我:
寶寶到了8-9個月,甚至1歲以後,為什麼開始不接受餵食,有吐食、含食,拒絕有硬度的食物,愛吃米糊不愛米飯、饅頭等固體主食等現象?
排除疾病和飲食習慣因素外,造成以上現象的原因是咀嚼能力欠佳。
很多家長想當然地認為,吃飯的咀嚼能力是天生的,不用鍛鍊,孩子遲早也是會學會吃飯的,比如老一輩養育孩子時也沒有刻意鍛鍊過。
但是大家可以問問老一輩,當年有沒有「科學餵養」這麼一說?當時大家知不知道孩子到了什麼時候就要開始添加輔食?並沒有!但是很多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把骨頭、玉米棒或者蘋果等耐啃咬的食物當作安撫孩子的零食,反而無意中讓孩子們鍛鍊了咀嚼能力。
如果孩子咀嚼能力發育落後,可能會影響消化功能、牙齦和牙齒健康、面部肌肉發育、視力發育、語言能力發育、牙齒排列和下頜發育等各個方面。
所以我們需根據孩子口腔發育特點來適時的添加輔食,以下根據孩子的長牙數量來說說如何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當然,考慮到有些孩子長牙比較晚,這部分家長可根據添加輔食的時間來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
▲圖片來自育兒互助營養與輔食群:球球媽
1
長出1-2顆牙齒/添加輔食第1個月
這個時期孩子的咀嚼特點:
處於吞咽期,大約到了6月齡,是學習咀嚼和吞咽的起步階段,該階段比較適合添加稀泥/糊狀的食物。
輔食的品種:
米粉、磨牙餅乾、蔬果、蛋黃、動物肝臟/瘦牛肉、魚肉、嫩豆腐等。
輔食的形狀:
稀泥/糊狀、流質或半流質。
手指食物形狀:
長條形、片狀、棒狀或者大的塊狀,質地軟爛(選擇用舌尖抵在上顎可以壓扁的食物,如蒸南瓜、豆腐、軟桃子等)。
▲圖片來自育兒互助營養與輔食群:零花錢媽媽
注意事項
加輔食要用小勺給寶寶餵食物,剛開始媽媽會發現,寶寶或多或少會將食物頂出或吐出。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之前的寶寶習慣了吸吮,尚未形成與吞咽動作有關的條件反射,媽媽要耐心多餵幾次。
據研究,嬰兒需要嘗試7-8次後才能接受一種新的食物,而幼兒需要嘗試10-14次才能接受新的食物。
可以同時準備一些磨牙餅乾、咬咬樂讓寶寶自行抓握、塞進口中,幫助寶寶訓練手眼協調的能力,還可以緩解萌牙期不適感,同時讓寶寶感知自己吃東西的樂趣。
需要強調的是,不論泥狀輔食或者手指食物,食物形狀一定要符合寶寶的吞咽能力。沒長牙可以用牙齦研磨,家長做好監督。
▲ 圖片來自育兒互助營養與輔食群:滿滿媽
孩子會出現嘔吐、嗆咳等現象時,還能繼續添加手指食物嗎?
首先,食物狀態或者進食方式發生變化時,出現乾嘔是正常的,當寶寶感覺無法吞咽下某個食物,身體的吞咽反射會被激發「喉上神經」立刻作出反應出現「嗆著」的症狀,是自我保護機制的表現,在學習吃飯的過程中是非常正常的。
遇到這種情況時,媽媽們一定不要慌張,避免把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告訴孩子沒關係,喝點水,緩解一下後可以慢慢再次嘗試。
其次,根據孩子具體表現來決定是否繼續添加。如果孩子依然很有意願嘗試吃輔食,家長此時要陪孩子一起吃,如果是手指食物最好誇張示範,讓孩子知道食物進到嘴巴後要用牙齦研磨後再吞咽。
如果孩子拒絕再次嘗試,家長也不要強迫餵養,帶孩子離開餐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轉移注意力,避免讓孩子對輔食留下不好的印象,等到下一餐再繼續嘗試就好。
▲圖片來自育兒互助營養與輔食群:嘟嘟麻麻
2
長出4顆牙齒/添加輔食第2-3個月
這個時期孩子的咀嚼特點:
處於蠕嚼期,大約到了7-8月齡時,此時期孩子咀嚼及吞咽的能力會較前一個階段更進步,輔食的形狀較上一時期顆粒大一些,質感更硬或更濃稠些。
輔食的品種:
在上一時期基礎上增加爛粥、發糕、蔬果、動物血製品、瘦肉、無添加原味酸奶等。
輔食的形狀:
稠的泥糊狀、半流質或半固體。
手指食物形狀:
當寶寶開始學會用大拇指和食指抓握食物後,就可以把手指食物切成小塊了,食物的大小可以切成1釐米左右的小方塊,媽媽也可以靈活變通。
這時候,可以開始給寶寶吃一些稍微需要咀嚼的食物了,比如溶豆、蒸熟的三文魚、草莓、火龍果、發糕等。
▲ 圖片來自育兒互助營養與輔食群:Leo麻麻
3
長出6顆牙齒/添加輔食4-5個月
這個時期孩子的咀嚼特點:
處於細嚼期,大約到9-10月齡,此時孩子咀嚼能力及口腔動作更加協調,會嘗試先咬碎或咬斷食物,再進行簡單咀嚼的動作。此階段開始,寶寶能否好好的咀嚼食物,對於牙齒的發育也有影響,適當的咀嚼,可以刺激乳牙的生長,增進下頜、臉部肌肉的發育,同時,也能使寶寶通過輔食攝取到身體所需要的營養。
輔食的品種:
在上一時期基礎上增加稠粥、爛麵條/意面、爛飯、麵包、饅頭、全蛋、豆製品、低鹽奶酪等。
輔食的形狀:
細末狀、半固體。
手指食物形狀:
寶寶的小手經過前一階段練習,已經比較靈活了,除葉菜類,食物只要足夠軟爛,任何形狀都是OK的。
▲圖片來自育兒互助營養與輔食群:登媽
4
長出8顆牙齒/添加輔食6-7個月
這個時期孩子的咀嚼特點:
處於咀嚼期,大約到11-12月齡,孩子逐漸可以處理成人化的食物,同時越來越善於利用牙齒,另外,這個階段寶寶也有不錯的模仿能力,家長還需常常做示範動作,提醒寶寶要把食物咬一咬、嚼一嚼,讓寶寶能夠順利轉換到一般的正餐食物。
輔食的品種:
在上一時期基礎上增加軟飯、餅乾、麵條、饅頭、深海魚、堅果碎等。
輔食的形狀:
碎粒狀、固體。
手指食物的形狀:
寶寶的小手越來越靈活了,除葉菜類,任何形狀都是OK的,並且可以選擇一些需要稍許咬斷、咀嚼的食物。
▲圖片來自育兒互助營養與輔食群:多多
食譜推薦
(確保寶寶對所提及的食材不過敏,1歲以下寶寶忽略放調料的步驟)
香甜胡蘿蔔泥
- 適合6個月以上寶寶 -
食材:胡蘿蔔、蘋果、水
做法:
1. 胡蘿蔔洗淨、去皮,蘋果洗淨、去皮去核,均切成條狀。
2. 將胡蘿蔔條和蘋果條上鍋蒸熟、晾涼。
3. 軟爛的胡蘿蔔和蘋果,放入攪拌機中、酌情加水,攪成糊狀即可。
奶香山藥米粉丸子
- 適合7個月以上寶寶 -
食材:山藥85g、母乳(或配方奶液)20ml、米粉50g
做法:
1.山藥去皮,切小塊上鍋蒸20分鐘,備用。另外準備米粉和母乳(或配方奶液)20ml。
2.把山藥壓成泥,將奶液和米粉一起放進山藥裡攪拌均勻。
3.雙手沾水,取一團山藥泥搓圓(沾水可以防粘)。
4.最後可以用黑米或者黑芝麻、海苔之類的給丸子做上表情,爸媽們可自由發揮。
▲圖片來自育兒互助營養與輔食群:旺仔媽媽
西葫蘆山藥牛肉餅
- 適合8個月以上寶寶 -
食材:山藥一小段、西葫蘆半根、牛肉適量、雞蛋一枚、香蔥少許、麵粉少許
做法:
1. 牛肉改刀切小塊備用。
2. 香蔥切蔥花,跟切好的山藥、西葫蘆和牛肉一起放入料理機攪打成泥。
3. 在攪好的肉泥中加入一個雞蛋一勺麵粉適量精鹽攪勻。
4. 平底鍋倒少量油,挖一勺肉泥到鍋裡攤成餅即可。
肉餡白菜卷
- 適合1歲半以上寶寶 -
食材:白菜、肉餡、雞蛋、幹香菇、玉米粉
做法:
1. 選靠近菜心的葉子,切掉1/3的莖,用開水燙至半熟,晾涼備用。
2. 泡發好的香菇切碎,混入肉餡,倒入打好的雞蛋液,加適量玉米粉,攪拌均勻。
3. 將製作好的餡料捲入白菜葉內,上鍋蒸熟。
4. 根據寶寶月齡,在蒸好的白菜卷上淋上肉湯或糖醋汁調味即可。
▲圖片來自育兒互助營養與輔食群:好好媽媽
學習更多食譜,可點擊以下連結進行複習:
斌姐碎碎念:
如果遇到寶寶不愛吃菜怎麼辦?
我們建議,
從添加輔食的初期,
就要讓孩子逐漸習慣蔬菜的口感,
同時從思想上接受吃蔬菜。
千萬別逢人就說:
「我家寶貝不愛吃菜。」
這種暗示可能會加強
孩子拒絕此類食物的心理。
你家寶寶愛吃什麼樣的輔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