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加查:木碗製作走出致富路

2021-01-15 騰訊網

中國西藏網訊 這幾天,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木碗製作技藝傳承人桑珠很忙。位於山南市加查縣產業園區的達布木碗文化產業基地已進入最後的裝修階段,他要催著內地的器材設備廠商趕緊將設備運過來,還要盯著老廠房的整體搬遷。

「預計6月20日,這裡將投入運營。」桑珠說,屆時,木碗製作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預計年銷售額可達150萬元。在傳承創新木碗製作技藝的同時,將更好帶動當地群眾增收。

圖為桑珠在即將投產的新木碗加工廠演示加工設備 攝影:王媛媛

圖為即將投入運營的達布木碗文化產業基地 攝影:王媛媛

「地球第三極」上,小小的木碗不僅僅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情人是木碗該多好,可以揣在懷裡頭……」一首古老的西藏歌謠,足以顯現人們對木碗的鐘情。

桑珠的家鄉,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加查縣冷達鄉嘎瑪吉塘村的木碗製作技藝早已聞名在外。16歲開始,他跟隨父親的徒弟們學習木碗製作。

選材、風乾、制坯、細磨、上色……木碗製作只有5個步驟,看似簡單卻需要投入極大的細心和耐心。年少的桑珠沉下性子,跟著師父們一點點將木頭打磨成木碗。他的技藝越來越嫻熟,製作出的木碗擺上了許多周邊群眾的餐桌。家庭作坊式的木碗製作也逐漸發展壯大。

2012年,桑珠牽頭成立了木碗加工合作社,開始吸納周邊群眾學習木碗製作技藝。2014年,他在嘎瑪吉塘村創辦木碗公司,吸納更多人通過「非遺+扶貧」實現可持續增收。

這些年,桑珠將自己掌握的木碗製作技藝傾囊相授,陸續帶出了160多名徒弟。他們可以在木碗加工廠工作,根據個人手藝的不同拿到4500元至9000元不等的月工資。也可以將原材料和工具帶回家製作,加工廠根據木碗的大小等按價回收。

木碗製作的技藝不斷傳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在不斷顯現。2014年至2019年,桑珠的木碗加工廠共為136戶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眾開展技能培訓、提供就業崗位,幫助他們實現增收104.2萬元。桑珠說:「現在條件好一點了,扶貧路上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

眼下,桑珠把全部心思投在文化產業基地項目上,等著正式投產運營。因為加查縣冷達鄉共康村還有60人要繼續實地帶教學習,才能獨立製作木碗。桑珠期盼著他們能儘快學會木碗製作,有了一門手藝,也就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

圖為達布木碗文化展廳裡展示的各種木碗 圖片由桑珠提供

木碗製作的規模擴大了,桑珠並不擔心銷路。線上有微商、線下有實體店,桑珠還打算通過代理和電商的方式,將達布木碗銷售到西藏更多縣區和內地市場。

從家庭作坊式的木碗製作到工廠式的木碗加工直至如今的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公司。桑珠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引領帶動,讓當地的木碗製作技藝不斷傳承發展,也讓更多人走上木碗製作的致富路。(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淑 王媛媛 賈華加)

相關焦點

  • 傳承者|一套能用一輩子,香格裡拉木碗世家的故事
    由於製作時間長、工藝複雜,單個糌粑盒的售價在千元以上。二〇一三年地震後,魯茸卓瑪的作坊搬遷至新村,老房子則用作待客、木碗彩繪體驗。魯茸卓瑪站在崗曲河邊的老房子旁木碗是藏人從生到死、隨身隨行的餐具,不能隨意丟棄,無論是旅行、轉山、過林卡,還是婚嫁、隨主人去往「新世界」, 有「一碗一輩子」的說法。有一首古老的藏族詩歌叫《情人般的木碗》——「丟也丟不下,帶也帶不走。
  • 傳承者 | 一套能用一輩子,香格裡拉木碗世家的故事
    魯茸卓瑪從十七歲開始,就在藏康達學做木碗,做著做著,成了藏康達家的情人,並嫁給藏康達·丹增旺堆,繼承了丈夫木碗世家的衣缽,現在是村內三位省級非遺傳承人之一。魯茸卓瑪的代表作是糌粑盒,一種藏族用它來裝糌粑、餅乾的器具。由於製作時間長、工藝複雜,單個糌粑盒的售價在千元以上。
  • 幸福花開新邊疆丨致富小康路!小小藏香如何助力傑麥村貧困戶脫貧?
    幸福花開新邊疆丨致富小康路!小小藏香如何助力傑麥村貧困戶脫貧?桑珠是西藏日喀則仁布縣人因打工來到林芝2005年桑珠與巴宜區布久鄉傑麥村村民次仁吉結婚可沒過多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木日吐克村:小小庭院闖出致富增收路
    圖文/記者:李媚實習記者:鄭團長這兩年,高昌區勝金鄉木日吐克村通過政策扶持,以庭院經濟為突破口,使貧困群眾在樹立自強、自立、自信創業精神的同時,依靠小小庭院闖出致富增收路。眼下正值西紅柿的成熟採摘期,在位於木日吐克村的吐魯番市幸福驛站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裡,一筐筐西紅柿整齊擺放在門口。村民買買提·尼亞孜一大早就開著三輪車載著自家新鮮採摘的西紅柿,來到合作社進行稱量售賣。他高興地說:「我今年種了菜,現在(可以)賣了。我把三個箱子的西紅柿拿到合作社來賣,一公斤3塊錢,賣了100多塊錢。」
  • 小技能開啟幸福路_扶貧_中國西藏網
    扎西次仁家住西藏昌都左貢縣美玉鄉日雪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普通牧民。因為家庭貧困,2015年,通過政府審查考核,扎西次仁家被納入美玉鄉日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鄉、村幹部在了解到他家的貧困情況後,經常幫助慰問他們。
  • 規模養殖生豬 走出一條致富路
    幾年過去了,如今的他已經成為村裡創業致富的帶頭人。嶽正武25歲時和妻子一起外出打工,在工地、玩具廠上過班,自己開過副食店。這些經歷讓他得到成長鍛鍊,但漂泊在外的他時刻牽掛著家中年邁的父母。2008年,望巖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多次與嶽正武聯繫,希望他回鄉發展養殖業,並表示願意支持他。望巖村村民居住分散,適合生豬養殖。
  • 黑色四葉草:五葉草惡魔已覺醒,阿斯塔單挑加查,惡魔阿斯塔誕生
    這次阿斯塔的對手就是加查,加查的實力很強。 我們知道,四葉草在動畫中的設定很不一般。其實除了四葉草之外還有五葉草,而第五片葉子竟然代表惡魔。終於,阿斯塔單挑加查的時候,五葉草惡魔覺醒,惡魔阿斯塔誕生。
  • 長陽男子肖清富「輪椅上」闖出致富路
    致富之後不忘帶領他人脫貧現如今肖清富的生意越做越大,他製作的臘肉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國各大中小城市。後通過朋友圈了解到村民有銷售或是求購土特產的需求,於是他又把土蜂蜜、山胡椒、豆腐乳等一些特色農產品也加入到經營範圍之內。
  • 西藏山南傳統物交會鼓起農牧民的錢袋子
    一名顧客正在購買新年的年貨藏茶(央廣網記者 普布次仁 攝)央廣網山南12月4日消息(記者普布次仁)在正在舉行的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第38屆雅礱物資交流會上,來自西藏各地的眾多商品在這裡火熱地買賣著。物交會上售賣的藏式牛頭裝飾(央廣網記者 普布次仁 攝)本屆物交會於12月1日在山南市乃東區開幕,以山南各縣為主的西藏各地農牧民群眾將在為期7天的時間裡在這裡出售精心準備的各種農畜產品。據了解,截至2號下午物交會參展商戶達6848戶,上市商品品種884種。開幕首日,參會群眾達7萬人,總成交額7510萬元。次日,參會群眾高達8.25萬人次。
  • 陳玉煌:種植多肉植物闖出致富路
    發展 帶村民致富「自從2016年在公司上班後,在家門口就有高收入,徹底改變了父母的觀念,也讓我找到了自己奮鬥的目標,從以前每月3000元工資,到現在16萬元年薪,讓我更有了信心和毅力,現在幹起工作也很輕鬆,有時給村民講解一些多肉知識、有時做些育苗、有時向客戶發些「小肉肉」,感覺幸福就在眼前,致富就在身邊。」客省莊村三組王向一邊端著多肉植物,一邊高興地告訴記者。
  • 「利索人」王沛國的致富路
    「利索人」王沛國的致富路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孫瑋 梁興鑫「王沛國是個利索人」,提起王沛國,這是村裡人對他一致的評價。初次見到王沛國的時候,他正在忙著照料他的「羊寶寶」和「豬媽媽」,別看它們現在還沒被賣出去,這些可都是王沛國的"搖錢樹"。
  • 好政策讓寧城縣坤頭村修通致富路
    文/首席記者 張弓長從1月中旬開始,本報對赤峰市寧城縣忙農鎮坤頭村爭取多方支持修築致富路的情況進行了連續報導如今,在有關部門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凝聚著多方愛心的坤頭村致富路已經順利竣工。小村莊曾經進出兩難坤頭村位於寧城縣正南方,距離縣城天義鎮的直線距離10公裡左右。改革開放以後,壯勞力們便紛紛扛起行李卷外出打工。由於村裡的壯勞力長年在外打工,村裡的各類基礎建設多年來一直停滯不前。就以村裡的道路為例,該村距離寧城縣縣城只有10多公裡。
  • 波羅木刻:一把刻刀 點木成「金」
    &nbsp&nbsp&nbsp&nbsp西藏昌都江達縣的波羅木刻雕版技藝歷史悠久,迄今已有幾百年歷史。2008年6月波羅木刻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精湛的技藝得到了進一步傳承、創新和發展。
  • 紅燈籠照亮漯河人的致富路!
    在朋友的建議下,史紅偉考察了一些南方的燈籠加工廠,並跟著學習了幾個月,掌握了製作燈籠的工藝。「燈籠製作技術門檻不高,可以充分利用老家勞動力,漯河周邊也沒有生產這種燈籠的企業,我就投資七八十萬元購買了生產設備和原材料,在村裡創業辦廠。」史紅偉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加工廠2020下半年才開始試生產,招聘村裡十多位勞動力到廠裡上班,計件發工資。
  • 西藏旅行不可錯過的美食,尤其是日喀則的朋比
    日喀則的小吃-朋比 在西藏的人們一提到朋必就絕對會想到日喀則,可以說朋必幾乎成了一種日喀則小吃的象徵,它唯獨在日喀則存在並被喜愛 藏族人的早餐-強木都茶 在農牧區一般藏族的早點喜歡吃強木都,吃法是現在碗裡放上少量糌粑、乾酪粉和酥油,在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後
  • 1碗麵粉半碗棗泥,在家製作傳統中式點心,香甜酥脆都愛吃
    不過這次有這麼多紅棗加持,好吃君還是想嘗試一下,再拌入一點兒核桃碎,香甜香甜的棗泥其實做起來也不難呢~好久沒有做中式點心了,所以這次就做了小酥餅,而且做了三種樣式,不僅樣子好看,而且味道也特別的香甜酥脆,1碗麵粉半碗棗泥,在家製作傳統中式點心,做法也很簡單,香甜酥脆都愛吃~棗泥核桃酥所需材料:中筋麵粉140g、植物油40g,白糖5g,紅曲粉2g。
  • 一雙筷子的致富路——記資興市殘疾人陽光致富示範戶何學明
    在資興市興寧鎮就有這樣一位「筷子大王」——何學明,他雖然身體殘疾,卻能戰勝重重困難,靠一雙筷子搖身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殘疾人陽光致富示範戶。何學明(右一)了解殘疾員工工作中存在的困難不畏困難 不等不靠初識何學明,你可能覺得他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大漢子,可事實卻不是,他有著和別人不同的經歷。
  • 以工坊帶動農戶,青海走出特色扶貧路 30萬「繡娘」巧手織就錦繡生活
    以工坊帶動農戶,青海走出特色扶貧路 30萬「繡娘」巧手織就錦繡生活 2020-10-10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藏近16萬名幹部與貧困群眾結對認親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記者7日從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指揮部獲悉,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藏近16萬名幹部與貧困群眾結對認親,通過「扶志與扶智」助力農牧民脫貧。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大力推進區(中)直單位、駐村工作隊、援藏幹部「進村入戶結對認親交朋友」活動和包戶幫扶貧困戶工作,實實在在為貧困群眾想出路、辦實事。2020年7月6日,西藏扎囊縣吉汝鄉扎西林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央珍(左)、黨支部書記旺扎(右)和專業合作社社員次旺曲珍查看民族手工業(邦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