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在農村湧現出一大批脫貧致富能手。在資興市興寧鎮就有這樣一位「筷子大王」——何學明,他雖然身體殘疾,卻能戰勝重重困難,靠一雙筷子搖身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殘疾人陽光致富示範戶。
何學明(右一)了解殘疾員工工作中存在的困難
不畏困難 不等不靠
初識何學明,你可能覺得他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大漢子,可事實卻不是,他有著和別人不同的經歷。他生於資興市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之家,從小因患小兒麻痺症,導致右腿發育不全,歷經了無數次目光的凌遲,好不容易熬到了高中畢業,但因身體殘疾,大學夢也就此破滅。但他並沒就此消沉,稚嫩的面孔下藏著一副不懼命運的衝勁,他毅然背起行囊早早地踏入了社會,由於一沒文化、二沒技術、三沒背景,再加上殘疾,就算是打臨工也只能撿別人不願接的髒活、累活度日,一份穩定的工作對他來說如同奢侈品。
在這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裡熬了幾個年頭後,不願屈服命運的他,通過親戚借了點錢買了輛貨車,每天起早貪黑地開啟了「貨車人生」。在全國各地奔走了十多年,骨子裡的不服輸和不甘於貧的信念,他心一橫又借錢貸款購買了一輛客運汽車,做起了專跑白廊至長盈頭碼頭的客運生意,在那段風裡來雨裡去的日子裡他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雖艱辛勞苦但汗水沒白流,勤勞讓他建起了房子撐起了家,娶了媳婦生了娃,日子越過越好,如同芝麻開花。
艱難創業 勤勞致富
2010年,隨著社會的發展,發家致富的群眾越來越多,很多群眾都開始新修住房,經過一番考察,何學明萌生了開辦磚廠的想法,他堅信磚廠的市場前景很廣闊。說幹就幹,東拼西湊了200來萬,機磚廠的機器聲開始轟轟作響。
雖然是門外漢,但憑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眾志成城的努力,加上生產的環保機制磚因質量好價格低暢銷市內,磚廠逐漸走上正軌。可隨著磚廠日益發展,名聲好聽了,但困難也更大了。人員欠缺、周轉資金嚴重不足等諸多難題讓磚廠經營一度舉步維艱。那段時間,他拖著沉重的病腳,不顧殘疾的加重,天天跑銀行和相關部門,最終又貸款投資了200多萬解了燃眉之急。經過六年時間的發展和勤奮經營,他的磚廠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不僅還清了所有貸款,年純收入超過了30餘萬元。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當地碎石場的關閉,水泥的漲價,磚廠開始走下坡路,甚至到了停工的地步。後面的路怎麼走?幾十名工人如何安置?何學明暗自思量:多年的心血不能付諸東流,必須得再想出路。正當一籌莫展之際,在一次外出考察中,一片竹林吸引了他的注意,他靈機一動:資興是楠竹之鄉,產量也大,但楠竹僅限於直接外銷,如果轉型開辦一家竹製品廠,不愁沒原材料,發展空間大。就這樣,2019年何學明經過多方籌資500多萬元,因地制宜的開起了興寧竹製品廠,主要生產一次性竹筷和竹炭等竹製品,產品遠銷廣東沿海城市,月銷售額超過二十多萬元 ,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筷子大王」。
以殘助殘 共奔小康
長期的努力創業打拼,何學明和家人過上了幸福生活,但身為殘疾人的他能感同身受,深知殘疾人就業的苦楚, 他始終沒有忘記身邊的貧困殘疾人,在創業的十年裡,何學明一直積極安置殘疾人就業,不知放棄了多少休息時間,為殘疾人員工各項待遇的落實奔走呼籲。
貧困戶曾秀萍生活在附近的八面山,因2歲時被大火燒傷,以致在右臉及右側身體上烙下了永久的傷疤。鼓起勇氣外出謀生,但每次都被無情的拒絕,都嫌她「嚇人」。找不到工作,老公也是殘疾人,一家人的生活實在難以為繼。一次偶然何學明從殘疾員工口中了解此事後,立即聯繫曾秀萍,給她安置了一份「上料」的崗位。
像這樣幫扶曾秀萍就業的事例,在何學明的廠裡只是一個縮影。歐務才、樊等貧困殘疾人都在他的幫助下,每月可拿到3000-4000元的工資。他的工廠先後安置了30多名剩餘勞動力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人,貧困殘疾人8人,解決了當地殘疾人生計難的問題。
為了幫助更多貧困殘疾人他還特別制定了一套殘疾人員管理制度,通過崗前技能培訓、傳幫帶等形式,解決殘疾人員上崗難的難題。在實行減員增效的過程中,還特別制定保護措施,保證殘疾人不下崗。對於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他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資金進行幫扶、慰問。特別是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工廠停產了好幾個月,但何學明依然給殘疾員工發放基本工資,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評,他也因此先後被評為「資興市自強模範」「助殘扶貧模範」等榮譽稱號。
從一個貧困殘疾孩子,到四處奔波補貼家用,再到如聞名全市的「筷子大王」。不服輸、不認命、敢拼搏的精神在何學明身上得到完美的詮釋,他用自己數十年的光陰不僅使自己獲得了成功,更是用自己的獨特魅力感染著其他殘疾人,在他的幫助和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出困境,自主創業的浪潮中,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譜寫著新的生活篇章!
【來源:資興市殘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