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武平象洞雞的騰飛路
工作人員撿拾母雞剛下的蛋。闕小琴攝
東南網龍巖4月4日訊(記者 闕小琴 實習生 賴志昌 通訊員 王發祥)如今走進武平,象洞雞不僅有了規模,有了市場,還成為武平的一張亮麗名片。它「飛」出了龍巖,「飛」向了全國各地,成為武平人發家致富的「金鳳凰」。「象洞雞肉質非常好,現在根本不愁賣。」養殖戶連永聰自豪地說。
從名不見經傳的土雞,到如今名聲在外,武平象洞雞到底有何特色?又是如何闖出一片天的呢?日前,記者前往武平一探究竟。
精準施策 養出「生態雞」
通往武平縣城的高速和國道上,高聳的山頭立著碩大的廣告牌引人注目,其中「少養豬多養雞,要養就養象洞雞」的標語尤為醒目。
2016年,武平打響象洞溪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百日會戰。隨後,武平縣按照拆轉並舉思路,精準施策,引導生豬養殖戶轉產,不少農戶開始養殖象洞雞。
「象洞雞是我們當地的特色品種,當初轉產我一個想到的就是養象洞雞。」今年50歲的鐘仰紅是象洞鎮沾陽村村民。2016年他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主動拆除了自家佔地1300多平方米的豬舍。當年8月,鍾仰紅拿出180萬元在本地建設了象洞雞養殖場,成立福建紅輝農牧有限公司。2017年,他又拿出120多萬元擴大了雞場的投入。如今,鍾仰紅家的象洞雞養殖場佔地80多畝,擁有種雞1萬多羽、肉雞2萬多羽,年銷售肉雞30萬羽,年產值200多萬元。
當下,在象洞鎮,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戶也開始養殖象洞雞。而武平縣更是立足本地資源優勢,把象洞雞納入特色農業品牌,作為重點產業進行引導、扶持推動。2017年11月,武平縣人民政府出臺了《武平縣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武平縣2018—2020年百香果和象洞雞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的通知》,針對象洞雞產業發展及時出臺了相關的扶持政策。
據了解,目前武平全縣象洞雞存籠約120萬羽,年出籠200萬羽,年產值約2億元以上,已具備相對成熟的繁育技術和養殖經驗;該縣有保種場1個、擴繁場8個、專業合作社2個、養殖大戶200多戶,已註冊了「鳳奔象洞雞」「綠康象洞雞」「射胡象洞雞」等商標。
精誠團結 養好「致富雞」
在中堡鎮梧地村,說起養殖象洞雞的能手,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對村民連桂興點頭稱讚。
3月30日,記者在中堡鎮梧地村見到連桂興時,他剛從縣城趕回來。推開養雞場的大門,映入眼帘的是一棟在建的殘疾人養殖象洞雞培訓基地。連桂興告訴記者,「這個項目預計4月底就能做好」。
2000年,18歲的連桂興從武平縣職業中學畜牧水產專業畢業,到鄰縣一家農業集團實習,學習河田雞的選育、防疫和飼養管理全套技術。2003年,他離開該公司,返回老家創辦福建優良地方雞種——象洞雞種雞場,帶著「要把象洞雞發展成與河田雞一樣聞名的優質雞種」的信念,連桂興在中堡鎮互助村先後投資了180萬元創辦武平縣遠耕象洞雞養殖開發有限公司,並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象洞雞特色養殖,扶持殘疾人、貧困戶一起創業。
「我自己也是殘疾人,知道殘疾人創業的艱辛和不易。」連桂興不但帶領殘疾人養殖象洞雞發家致富,同時還安排他們在自家養雞場就業,並將養雞技術毫無保留地教授給他們,還免費為養雞專業戶們提供技術服務。如今,在連桂興的影響和帶動下,偏僻山村梧地及中堡鎮周邊農戶共有120戶加入到了象洞雞的養殖大軍中,其中殘疾人就有60戶。「帶動別人一起致富,讓我實現了自身的價值。」連桂興謙虛地說道。
目前,梧地村的象洞雞產業成了武平縣林下特色養殖基地。梧地村較大規模的養雞場有8家,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2009年更是成為龍巖市級「一村一品」養雞專業村。
精深加工 拓寬致富路
「已經沒貨了,預訂的雞苗已經排到了6月份。」在梧地村朝前寨象洞雞養殖基地內,連永聰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他告訴記者,這是一位河南的客戶打電話要向他預訂象洞雞雞苗,但是自己手上的雞苗訂單已經排到了6月。
2008年,在廈門務工10年的連永聰懷揣著15000元,回到了家鄉梧地村,在自家承包的山地裡開啟了養雞之路。之後,靠著一點一點積累,他家的養雞規模越做越大,並成立了金永誠農牧有限公司,為養殖戶提供象洞雞「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連永聰說象洞雞雖然品質好,但是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壯大,銷售遇阻成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如何才能破局?
「象洞雞要發展,必須走精深加工這條路。」連永聰將目光瞄準了大城市和年輕白領。2017年4月,連永聰聯手廣東的一家食品加工廠研發了幹蒸雞、烤雞、煎雞和雞肉丸等系列熟食品,並通過了QS論證,於當年7月進入市場推廣階段。
「現在每天的銷量將近500隻,目標是實現每天銷售1000隻。」對於象洞雞銷售的前景,連永聰充滿信心。為了做強銷售,他創建專門的網絡交易平臺,開通銷售網店,並與多家快遞公司達成合作協議,讓象洞雞「飛」往全國各地。下一階段,連永聰計劃在自家養殖基地籌建象洞雞體驗館,吸引客戶體驗,進一步推廣象洞雞。
工作人員查看象洞雞的生長情況。闕小琴攝
精益求精 留住優質雞
象洞雞是武平縣地方特色品種,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屬福建省26個畜禽良種之一。2010年,象洞雞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並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同年,在當地政府的鼓勵下,當地養殖戶賴瑞平投入五六百萬元,在十方鎮高梧村黃沙坑籌建了福建省武平縣象洞雞保種場,以保護象洞雞這個特色品種,培育出品質更加純正的象洞雞。
「當時如果沒有對象洞雞進行保護的話,這個品種很容易就消失了。」賴瑞平現在是武平縣象洞雞保種場總經理,回憶起當年的「保種路」依然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過去象洞雞在武平以農戶散養為主,不同種雞之間繁衍,更是讓純正的象洞雞越發難覓。此外,一些生長快、外銷量大、效益好的肉雞品種落戶武平,也對象洞雞品種保護構成了嚴重威脅。
「我們基本恢復了象洞雞原有的外貌特徵。」近年來,賴瑞平一直致力於象洞雞的保種工作。他說,象洞雞最主要的特徵是頜下長有放射狀鬍鬚,嘴、腳、皮膚都呈黃色,與其他的雞品種不同,成年象洞公雞一般要養足8個月才能上市,這有效保證了象洞雞的品質。
與肉雞場的養殖方式不同,為了選出最優質純正的種雞,在保種場出生的象洞雞一生要經歷「層層大選」。「種雞至少進行5輪篩選,如果是對200隻雞進行篩選,最終留下來的大概只有20隻。同時,我們每年還要進行品種更新,2萬隻種雞,往往要淘汰1萬隻左右。」賴瑞平說,現如今,保種場年產3萬羽象洞雞種雞,其中包括核心象洞雞1000羽,後備象洞雞5000多羽,擴繁象洞雞2萬多羽。象洞雞瀕臨「消失」的隱憂,正在賴瑞平的心頭逐漸褪去。
巖說
鄉村振興,尤須走好特色路
當前,鄉村振興之路該如何走好?「羊群走路靠頭羊」,對於各地而言,唯有率先選出「頭羊」,選好「頭羊」,鄉村振興才算是有了方向,有了奔頭。記者認為,特色產業便是這「頭羊」之一。有了特色產業,鄉村振興才能動力十足,而特色產業發展好了,鄉村的人氣自然也就能旺了。
當下,不少地方對於發展什麼產業心裡沒底,因此,有些地方乾脆「鬍子眉毛一把抓」,而有些地方則信奉「拿來主義」,在出去參觀學習一遭之後,就生搬硬套將別人的「成功經驗」直接複製過來。按照這樣的思路,鄉村是振興不起來的,或者說難以振興。原因在於,這種方式催生出來的產業,不是根子薄,無法壯大,就是容易「水土不服」,半路夭折。對此,武平聚力發展象洞雞的做法值得借鑑。
武平為什麼會選擇將象洞雞作為特色農業品牌進行打造?在記者看來,這不僅是在於象洞雞本身優勢:口感好、品質優,更在於其是武平當地極具地方特色的品種。與此同時,當地群眾對象洞雞的認同感也較為強烈。這就意味著,對於這一品牌的塑造,武平本身具有一定的基礎,養殖優勢和發展優勢較為明顯。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對象洞雞品牌塑造和產業發展的及時介入,積極引導及扶持,則有效增強養殖戶的信心,讓養殖戶看到了奔頭,加速了規模化和產業化。
可以說,武平象洞雞能夠發展壯大,是養殖戶跟政府部門同頻共振的結果。事實上,振興鄉村則需要更多這樣的同頻共振。換言之,政府部門在前期就應該深入農村,了解各地的產業特色和優勢,然後根據實際,確定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領頭羊」,立好風向標。
同時,在壯大特色產業發展方面,政府部門也應做好服務。「領頭羊」確定了之後,僅僅靠老百姓「單槍匹馬」的闖勁是難成氣候的。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不僅要制定好發展規劃,讓老百姓有章可循,更要在政策上給予應有的扶持、引導,讓老百姓嘗到甜頭,這對於特色產業迅速崛起,形成品牌大有裨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闕小琴)